【高考领航】山东省高考语文总复习 3-2-1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无中生有出妙联 张国学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 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 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 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以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二、(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 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就 砚 旋 研 墨 ” 与 “ 临 窗 滴 ” 有 什 么 关 系 ? “ 红 笺 为 无 色 ” 的 原 因 是 什 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船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 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乡思做了铺垫。
(2)孤舟,既写舟,又代指人;既写景,又含情。诗人采用借代手法,寓情于景, 照应上文,抒发羁旅漂泊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 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怀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 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 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 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三、(2012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诗歌语言更加凝练、简洁、含蓄并讲究 语言的变化,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 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 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 境。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巧 妙技能。它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解析:(1)本诗写作者前往吴淞途中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 “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了季节已是晚秋。秋雨霏霏,风声萧 萧,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 无留意。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2)尾联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 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诗人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 桥,便决定夜宿于此处,一抒幽思。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考查鉴赏这三种形象的 试题都出现过。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 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考及各地举子发出轻蔑的哄笑声。 再登数级,李梦阳朗声诵出:“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 众举人顿时肃然起敬,主考官也大加赞赏,说:“诗路一转,如风起云涌,气 度不凡啊!”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求感受、理解诗中的 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所寓含的感情。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还可 以是物。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无论是人,还是景或物, 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李梦阳登高赋诗 秦川
明孝宗弘治三年,十七岁的甘肃才子李梦阳,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各地举人云 集考场,主考官指着其旁的一楼梯捋须笑曰:“今日先试试各位诗才,请登高到顶 拟七言绝句一首,哪位学子愿先显才?”在场举子面面相觑。李梦阳道:“诸位仁 兄如至楼梯口,抬脚而登,刚 登数步,返首吟出两句:“一步一步登高楼,登上高楼摘北斗。”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人运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 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本考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 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人生哲理 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本考点的命题情况,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从命题的选材上来看,大都选取一些非名家的名篇。如 2010 年江总的《雨 雪曲》,2011 年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2.从命题的形式上来看,大都设置两道简答题,第一道简答题为 5 分,第二 道题为 6 分。
3.从命题的考查角度来看,这两道小题,基本上涵盖了考纲对诗歌鉴赏规定 的各个方面。
一、(2012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012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名满天下的黄鹤 楼,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人影模糊,只见 船帆;最后连船帆都消失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诗人久久伫立在江 边,心里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答案】 这两句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透过这种情景,可以看到一个久久伫 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直到帆影在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对远去的朋 友依依不舍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个形象读者更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鉴赏,诗歌鉴赏一定要关注题目,题目中 已经透露出感情,再分析词的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就能写出答案。(2)本题考查 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和分析鉴赏,结合诗歌意境和生活情理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 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 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 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抑扬顿挫地吟道: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 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 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和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 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 D 级,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对本考点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种。 诗歌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 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 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解析:(1)“杨柳”、“飞絮”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柳”与“留”谐 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常用“杨柳”来表达离愁别绪。“飞絮”有四处飘 转,无所依傍的特点,所以常用来抒发漂泊无依的情怀。“飞絮”表明正值暮春时 节,再结合词中“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等句,这首词所表达的 主要情感也是显而易见的。(2)注意从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两方面作细致、全面的 比较、分析。
无中生有出妙联 张国学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 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纪爱 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 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以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二、(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 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 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就 砚 旋 研 墨 ” 与 “ 临 窗 滴 ” 有 什 么 关 系 ? “ 红 笺 为 无 色 ” 的 原 因 是 什 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船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 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为后文抒发羁旅乡思做了铺垫。
(2)孤舟,既写舟,又代指人;既写景,又含情。诗人采用借代手法,寓情于景, 照应上文,抒发羁旅漂泊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 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怀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 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 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
(2)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 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三、(2012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诗歌语言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诗歌语言更加凝练、简洁、含蓄并讲究 语言的变化,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 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 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 境。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形象的巧 妙技能。它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方面。
解析:(1)本诗写作者前往吴淞途中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 “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了季节已是晚秋。秋雨霏霏,风声萧 萧,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 无留意。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2)尾联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 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诗人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 桥,便决定夜宿于此处,一抒幽思。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考查鉴赏这三种形象的 试题都出现过。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 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三、四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考及各地举子发出轻蔑的哄笑声。 再登数级,李梦阳朗声诵出:“不是青天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 众举人顿时肃然起敬,主考官也大加赞赏,说:“诗路一转,如风起云涌,气 度不凡啊!”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求感受、理解诗中的 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形象所寓含的感情。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还可 以是物。而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无论是人,还是景或物, 形象的背后一定有诗人站在那里,诗中刻画的形象只不过是诗人的感情寄托而已。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李梦阳登高赋诗 秦川
明孝宗弘治三年,十七岁的甘肃才子李梦阳,来到京城参加会试。各地举人云 集考场,主考官指着其旁的一楼梯捋须笑曰:“今日先试试各位诗才,请登高到顶 拟七言绝句一首,哪位学子愿先显才?”在场举子面面相觑。李梦阳道:“诸位仁 兄如至楼梯口,抬脚而登,刚 登数步,返首吟出两句:“一步一步登高楼,登上高楼摘北斗。”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人运用诗化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出 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政治倾向等。本考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 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人生哲理 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本考点的命题情况,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从命题的选材上来看,大都选取一些非名家的名篇。如 2010 年江总的《雨 雪曲》,2011 年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2.从命题的形式上来看,大都设置两道简答题,第一道简答题为 5 分,第二 道题为 6 分。
3.从命题的考查角度来看,这两道小题,基本上涵盖了考纲对诗歌鉴赏规定 的各个方面。
一、(2012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012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名满天下的黄鹤 楼,送别自己的知心朋友。诗人把朋友送上船,目送船顺流而去,人影模糊,只见 船帆;最后连船帆都消失了,只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际。诗人久久伫立在江 边,心里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牵挂和祝福。
【答案】 这两句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透过这种情景,可以看到一个久久伫 立在江边,目送朋友征帆远去,直到帆影在天边消失,仍然极力远眺,对远去的朋 友依依不舍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个形象读者更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鉴赏,诗歌鉴赏一定要关注题目,题目中 已经透露出感情,再分析词的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就能写出答案。(2)本题考查 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和分析鉴赏,结合诗歌意境和生活情理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 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 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 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抑扬顿挫地吟道: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 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 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和山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 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 D 级,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对本考点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种。 诗歌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 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 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解析:(1)“杨柳”、“飞絮”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柳”与“留”谐 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常用“杨柳”来表达离愁别绪。“飞絮”有四处飘 转,无所依傍的特点,所以常用来抒发漂泊无依的情怀。“飞絮”表明正值暮春时 节,再结合词中“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等句,这首词所表达的 主要情感也是显而易见的。(2)注意从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两方面作细致、全面的 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