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对
中国文化的想象
【摘要】希尔顿认为现代人类需要反思,需要救赎。
英国人对物质无止境的
追求、好战及欲壑难填,导致英国社会的动荡、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的残杀和
人类文明的毁灭。
而中国香格里拉的一切则与英国的现实截然相反,隔绝于尘世
的香格里拉正是现代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香格里拉就是人类文明的救赎地。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中国文化香格里拉
一、理想中的“香格里拉”
1933,英国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风雨欲来、各国经济危机迭起之时,英国小
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英国伦敦出版,在欧洲引起
轰动。
之后,这部小说一版再版,不久便获得了英国著名的霍桑登文学奖,畅销美、日等国。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
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
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
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
物中。
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是一个节制的
社会,节制会给人带来了福音,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纷扰,没有竞争,没有匆忙;有的是和谐、宁静、闲适、秩序,人们和平、富足、长寿。
这是康维见过的最可
爱的地方,在香格里拉度过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
小说主人公康韦
叙述自己在那里的经历,像是梦游天堂。
希尔顿在小说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实在太多。
但是,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肯定一点,那就是现代人类需要反思,需要救赎。
英国人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英国人的好战及欲壑难填,导致英国社会的动荡、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的残杀和人类文明的毁灭。
而香格里拉的一切则与英
国的现实截然相反,隔绝于尘世香格里拉正是现代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香格里
拉就是人类文明的救赎地。
《消失的地平线》以“蓝月山谷”奇丽的背景作为依托,折射了两种世界、
两种人生的情态,其文字的优美,色彩的诡异,独散发着浪漫主义奇葩的暗香,
暗香浮动,引领人们走向香格里拉的世界。
“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是“心中的日月”的意思,代表着和平、安详、美满,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它也被塑造成了象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人类乐园,它不仅有优美
宜人的居住环境,又有伦理与理性互相节制适度的管理原则。
二、《消失的地平线》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香格里拉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也是一个难以找寻、神秘的理想国。
可是希
尔顿的香格里拉比陶渊明的桃花源入世,它会和世界有限度的接触,不会放弃科
技文明的成果;它主张中庸之道,它不会偏激,但亦不会过于心如止水,无欲无求。
香格里拉更有其自身的责任,乃为即将来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它其
实是一条现代的诺亚方舟。
小说的地点发生在香格里拉,但香格里拉在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它的不存在,暗示着它是一种人类追求的理想,是一种想象。
作者把香格里拉定点在远离现代
都市喧嚣的西藏,正是要拉开它与现实(或者说现实中国)的距离,展开想象的翅
膀香格里拉“与其说是西藏的,不如说中国的”,或是“遥远东方的”,因为
“遥远的东方”在英国人的想象中,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遥远,才会陌生;因陌生,才有想象。
在英国人想象的地图上,只有万山之颠的青藏高原,才是遥
远封闭、永恒的,才有可能让英国人远离扑朔迷离的现实中国,展开想象的翅膀
重复几个世纪以前英国人关于“大汗的国土”和“康熙治下的中华帝国”的形象
特征。
香格里拉就是现在的东方乐园,和曾经的乐园相比,这个东方乐园的意义
不再是启示世俗的精神;哲人统治的中华帝国曾是拯救英国的希望,而今,香里
拉又成为拯救英国的希望。
如果我们对比《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香格里拉”与《中国佬的来信》中描述的中国,我们便知道,在英国人想象的地图中,那是
同一个地方,一个表现英国人缺憾与向往的乌托邦。
曾经美好的中国形象,在英
国现代主义审美期望中复活了,它抛弃了启蒙运动中试图进入现实权力中心的那
种政治冲动,以美学的形式出现,是现代英国的艺术乌托邦。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地处东方,包含有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包括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园林艺术等,彰显出浓厚的异域色彩。
汉人张姓老者在一出场即
穿着“一身绣着图案的丝质长袍”,在寺庙房间的陈设中也经常见到绒绣挂毯等
丝织品。
在收藏室摆放着精美的珍珠蓝宋代陶器,珍藏了千年以上的水墨画,还
有上面绘有仙境的漆器等。
张经常在说话的空隙喝茶,颇具中国人品茶的特点。
老喇嘛接见康维时也用茶招待他。
在谈论本地出产的茶叶时,老喇嘛得意而自豪
地认为蓝月山谷出产的茶叶独有特色。
喇嘛寺里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小花园,园中
躺着一处荷花池,池塘边缘装饰着神态各异的动物铜像。
这些强烈的异域元素激
发起西方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它们的美丽形成了西方读者所向往的东方世界,暗含着作者对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
主人公康维对这充满异域色彩的东
方理想社会既赞叹又依恋,隐含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不满和失望,希望能够借此
弥补本族文化的不足,并实现对本族文化的批判和纠正。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
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消失的地平线》把复杂的现实隐藏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通过假设建构的
理想境界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引领着饱受战争创伤和经济危机痛苦的一代
人在乐观信念之中寻找人生美好的寄托,体现了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具有明显的
浪漫主义倾向。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充满祥和、快乐的人间天堂,但
仔细研究其最终目的不是对东方的崇拜与肯定,只是面对特殊的时代背景借助
中国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正如葛桂录所认为的“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
本非
事实的中国,而是描述的想象中的中国”。
对于有些西方人来说,中国在某种程
度上成为他们的一条出路或退路。
作品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使之
成为西方社会逃避现实的暂时净土。
参考文献:
[1]凡靖. 他者视角下的《消失的地平线》[J]海南大学学报,2017.11.
[2]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10.
作者简介:陈波(1979——),女,河南籍,硕士,西安市行政学院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邮寄:
陈波,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七路高科朗山,邮编:710000,电话:
135****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