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河南驻马店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

明朝之前,占据
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
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
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

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

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
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

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
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
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
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
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
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
典派。

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
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

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
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
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

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
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
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
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

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
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

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

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

不过尽管如此,在明
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
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

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
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
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
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
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
鲜活,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的王维《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
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
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答案】
(1)B
(2)C
(3)A
【考点】
小说阅读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
特色的‘生活禅’”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

故选B。

(2)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
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
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
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说法错误,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证明“中国
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
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故选C。

(3)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选项,把握文
中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
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这类题考
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
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说法错误,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一直”表述有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

C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说
法错误,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

D项,“‘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理解错误,相反,原文说该诗是“时有
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

故选A。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
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
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
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
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
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
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
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
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
位称为 1 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
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
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
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
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
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
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
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
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 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
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
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
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

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

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

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

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

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

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

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

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

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

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来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B.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C.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暂时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大多是错误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B.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3)围绕同一话题,三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C
(2)A
(3)材料一侧重介绍宇宙广袤和空洞的典型环境,材料二侧重介绍解释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材料三侧重介绍预言宇宙未来困难的原因。

【考点】
新闻阅读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

C项,关于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原文表述为“暴胀已经停止”,因此“暴
胀暂时停止”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
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临界密度的事实表明,宇宙
未来既有无限膨胀的可能,也有坍缩的可能,并不确定哪种可能性更大,自然也就无
法判断暴胀理论的正确与否。

C项,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是因为如果有
些口袋宇宙太大甚至无限大,该理论就不可能被检验,这与其中的定律无关。

D项,
人们可以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

故选A。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
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宇宙空间中心问题中三则
材料的各自侧重点,根据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分别概括。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
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
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
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
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
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
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
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
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
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
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吼是
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型壮
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
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
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
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
一对父子。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
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
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
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
起来。

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
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
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
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
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
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
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
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
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
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
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答案】
(1)C
(2)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
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
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3)①照应标题“暮鼓”;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在
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

②烘托人物性格。

“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
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

③起象征作用。

巧设暮鼓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