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取用固体粉末
B. 加热液体
C. 检验气密性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过滤
B. 点燃酒精灯
C. 倾倒液体
D. 收集氢气
3.医院在急救病人时,给病人吸入的气体是()
A. 氧气
B. 氢气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 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 物质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说明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5.乙烯(C2H4)是有机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如图是乙烯和水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关于该反应说
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改变
B. 属于化合反应
C. 参加反应的乙烯分子和水分子个数比为2:3
D. 生成物为氧化物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6.关于化学反应2X+Y=2Z,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不一定是化合物
B. 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之比为2:1:2
C. 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 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7.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为同学们做了两个兴趣实验.
(1)检验装置Ⅰ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K1和K2,向长颈漏斗中注液体至液面高出漏斗的下端管口,
静置片刻,若______ ,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若关闭K1、K3,打开K2,装置Ⅳ可以收集到一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装置Ⅰ中
的固体物质可能是______ .
(3)若打开K1、K3,关闭K2,装置Ⅰ和装置Ⅲ中可得到两种不同的气体,此时在装置Ⅱ中可以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若装置Ⅰ中得到的气体不同于(2)中的气体、装置Ⅳ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装置Ⅰ和装置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______ ;______ .
8.“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
识后,走进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A,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______ 性
(填一条物理性质)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
铁与水和______ 直接接触。
欲除去铁锈可用______洗的方法,铁制品除锈时______ (填“能”
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
(3)实验C是利用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等量的水(瓶①)和NaOH溶液(瓶②)进行实
验,根据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证明CO2与NaOH溶液中的溶质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当烧杯①中液体是浓氨水时烧杯
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且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
酚酞的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______。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
9.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2)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的作
用是______。
将装置A和D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目的是______。
(3)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______装置组合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
在加试剂之前的操作是______。
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的试管,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变______,对该现象的合理解释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某同学用25g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和稀盐酸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
消耗了73克10%的稀盐酸。
求①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物质的量
②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0.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镁、铝、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
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③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
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_____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_____。
假设三______(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11.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
3H2O C2H5OH+3O2
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
(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____棵树吸收
的CO2。
12.碘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影响很大,加碘盐通常在食盐中加碘酸
钾(KIO3)。
如图是超市销售的一种加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3)碘酸钾中钾、碘、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______。
(4)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结果保留至0.1%)
(5)每袋该食盐中碘元素的质量______mg
(6)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一个18岁的青年每天摄入碘元素的质量为0.15mg。
假设仅靠这种加碘
食盐,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应为______g。
(7)根据食用注意事项我们可以知道碘酸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
,
3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C、图中用的是注水法,原理为:向长颈漏斗中注水,直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集气瓶中的液面,且两者液面差不再改变,就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A、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向过滤器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操作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图中操作错误;
C、取用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图中操作错误;
D、因为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所以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D。
A、在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根据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进行解答.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
C、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一放、二对、三靠、四倒”进行分析;
D、考虑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
3.答案:A
解析:解:医院在急救病人时,常常给病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因为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作用;
故选:A。
根据常见气体的性质解题;
本题属于简单题,主要考查的是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作用。
4.答案:D
解析:解: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D、能使火焰熄灭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由乙烯和水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
2H4+H2O−
催化剂
加压
C2H5OH。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乙烯分子和水分子个数比为1:1,故C错误;
D、生成物有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乙烯和水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的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等。
此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正确判断物质的结构、组成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6.答案:AC
解析:解:A、X和Y反应生成Z,因此Z中的元素是X、Y中的元素,Z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之比为2:1:2,该选项说法正确;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m+n)÷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Y的质量为:(b−a)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7.答案: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锌粒;装置II内的液面下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
装置Ⅲ.;2H
2O2.
催化剂
2H2O+O2↑;CaCO3+2HCl=CaCl2+CO2↑+H2O
解析:解:(1)装置Ⅰ气密性的检验,就是向长颈漏斗中注液体至液面高出漏斗的下端管口,静置片刻,若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密度最小的气体就是氢气,可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
(3)若打开K1、K3,关闭K2,在气体的压力下,装置II内的液面下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装置Ⅲ;若装置Ⅰ中得到的气体不同于(2)中的气体,那就是除了氢气之外的其它气体;装置Ⅳ中收
集到的气体可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那就是酸性气体,可选择O2、CO2;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故答案为:(1)继续加入液体,液面不再下降.
(2)锌粒
(3)装置II内的液面下降,导管中液面升高;盐酸流向装置Ⅲ.2H
2O2.
催化剂
2H2O+O2↑;CaCO3+
2HCl=CaCl2+CO2↑+H2O.
注意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准确判断要制取的气体是什么?如:一种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
气体----氢气;气体可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酸性气体--CO2等;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本题考查制取气体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根据条件判断制取的气体,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8.答案: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导热空气盐酸不能2NaOH+CO2=Na2CO3+
H2O红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HCl+NaOH=NaCl+H2O复分解
解析:解:(1)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A中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利用铜片的导热性,在中间加热,能够提供均
匀的热量,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导热;
(2)对于实验B,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
由此得出: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欲除去铁
锈可用盐酸洗方法,铁制品除锈时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因为酸也和金属反应;故填:空气;
盐酸;不能;
(3)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
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
(4)实验D的烧杯②中呈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当烧杯①中液体时浓氨水时,浓氨水
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所以烧杯②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当烧杯①中液体换成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显酸性,烧杯②中液体换成滴有酚酞NaOH溶液时,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是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
其中盐酸与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的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红;红色逐渐褪去变为无色;HCl+NaOH=NaCl+H2O;复分解。
(1)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进行解答;
(2)根据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以及除去铁锈可用盐酸清洗方法进行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解答;
(4)根据浓盐酸、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以及酸碱指示剂遇到酸碱变色情况进行解答。
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微粒的性质并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9.答案:长颈漏斗2KClO
3
−
MnO2
△
2KCl+3O2↑催化作用防止水槽内的水回流引起试管炸
裂CE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CO2+H2O=H2CO3
解析:解;(1)据图可以看出,仪器a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2)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
3
−
MnO2
△
2KCl+3O2↑,将装置A和D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
热前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是为了防止水槽内的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故填:2KClO
3
−
MnO2
△
2KCl+
3O2↑;催化作用;防止水槽内的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3)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要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则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故选择的收集装置是E,在加试剂之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的试管,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故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变红,故填:CE;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CO2+H2O=H2CO3;(4)设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y 73g×10%x
100 y =
73
73g×10%
=
44
x
x=4.4g,y=10g
①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为: 4.4g
44g/mol
=0.1mol
②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
25g
×100%=40%答:①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
②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40%。
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根据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0.答案:Mg、Al、Cu 一镁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色
解析:解:(1)镁、铝、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Mg、Al、Cu。
故填:Mg、Al、Cu。
(2)[得出结论]
由实验1可知沉淀中不含有氯化镁,假设一不成立;
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镁;
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因此假设三可能成立。
故填:一;镁;可能成立。
[实验反思]
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色。
故填:滤纸条变红色。
镁比铝活泼,铝比铜活泼;
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1)解: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
2CO2+3H2O C2H5OH+3O2
88 46
968g x
88 46=968g
x
,x=506g
答: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g。
(2)20
解析:
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乙醇的质量,然后确定对应的后续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
2CO2+3H2O C2H5OH+3O2
88 46
968g x
88 46=968g
x
,x=506g
答: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g。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968g
48.4g
=20棵树吸收的CO2。
12.答案:+5214 39:127:48 59.3%10 7.5受热或见光易分解
解析:解:(1)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碘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3=0,则x=+5价。
故填:+5;
(2)碘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39+127+16×3=214;故填:214;
(3)碘酸钾中钾、碘、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127:(16×3)=39:127:48;故填:39:127:48;
(4)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7
214
×100%≈59.3%;故填:59.3%;
(5)每袋碘盐的质量为500g=0.5kg,含碘量为20mg/kg,所以每袋该碘盐中含有碘元素的质量为:0.5kg×20mg/kg=10mg;故填:10;
(6)该青年每天摄入这种食盐的质量为:0.15mg÷20mg∕kg=0.0075kg=7.5g;故填:7.5;
(7)碘酸钾需要避热、避光保存,说明受热或见光易分解,故填:受热或见光易分解。
(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碘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解答;
(5)根据标签信息来分析;
(6)根据“碘元素的质量÷加碘食盐的含碘量”计算即可;
(7)碘酸钾需要避热、避光保存,说明受热或见光易分解。
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相关的基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