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复习
第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
习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有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物质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
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历法和医学、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宗教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
第一,生活文化——衣食住行
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
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民族体育等
第四,科技工艺文化
第五,信仰和巫术文化
第六,节日文化
民族文化有三性:民俗性、凝聚性、稳定性、变异性
第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
基诺族长老制——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大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为“卓巴”,次为“卓生”,前者为寨父,后者为寨母。

由特定的古老氏族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最受尊敬的领导人,基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瑶老制——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功能。

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由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黎族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合亩”的黎语为“大伙做工”,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

景颇族山官制——山官是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现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边区内行驶独立树立权力。

辖区内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山官必须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凉山彝族家支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并参照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及在生产中的地位,严格划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土司、土舍和土目)、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由主人强制配婚而分居的奴隶)和呷西(单身奴隶)。

政教合一制度——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广泛,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尤为典型。

盟旗制度——是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衽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则,
在蒙古族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

始于元朝,止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改革时期。

第三部分特殊的文化价值观
摩梭人实行“阿注婚姻”(又称阿夏婚姻或走婚)
云南临沧西盟佤族上个世纪末中叶以前有“猎头祭谷”习俗,本民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布朗族认为黑色最美,有染黑牙的习俗,
第四部分社会习俗规范
规范——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

规范是具体和规范化的价值观,包括习俗、道德、礼仪、宗教、法律制度等。

习俗——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不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社会行为模式。

包括风俗和习惯。

风俗——一个群体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

习惯——指动机和不受社会期待所影响的个人行为方式。

习惯具有个体性,而风俗只有群体性的表现。

民族习俗的类型: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社交庆典、原始信仰、生产禁忌、日常格调、惯例。

惯例——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共同遵守的某种规定,如树叶传媒、歌声谈情。

第五部分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
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北方21个,南方34个。

有60多种民族语言,按语言谱系法分类,分属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其中,汉藏语系包括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汉语和藏缅、苗瑶和壮侗三个语族。

我国发球南亚语系的只有佤、德昂语支的佤语、德昂语和布朗语。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少数民族的象征符号有两个特征:一是表达的间接的;二是具有某种形象。

如纳西族七星衣表示勤劳;布朗族的黑齿象征已婚妇女。

第六部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文化学艺方面: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王》、蒙古族《江格尔》、柯尔
克孜族《玛纳斯》
彝族民是长诗《阿诗玛》
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
纳西族长诗《创世纪》
白族民间长诗《望夫云》
著名民歌:
蒙古族:赞歌
哈萨克族:牧歌
回族、撒拉族、东乡族:花儿
壮族:排歌
维吾尔族:十二卡姆
民族乐器:笛、琵琶、箜篌、胡琴、羯鼓、腰鼓等
舞蹈:
蒙古族:盅碗舞
哈萨克族:鹰舞
傣族:孔雀舞
壮族:铜鼓舞
土家族:摆手舞
传统戏剧:
白族:吹吹腔
壮戏、布依戏:花灯剧
曲艺:
满族:八角鼓
朝鲜族:延边鼓书
蒙古族:好来宝
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
建筑艺术:风雨桥、鼓楼、碉房(碉楼)、邛笼、井亭、吊脚楼、干栏式建筑
第七部分衣食住行文化
衣服: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冬夏装区别较大,以普遍使用毛皮、多穿各种靴子而少有刺绣风格。

南方民族服装,男装特色不鲜明,与汉装差别不大,只是裤腿较大,女性多以短上衣和裙子为主,普遍重视刺绣和首饰、佩饰
藏族妇女的发型、头饰和发饰,有独特的风格,在全国各民族中绝无仅有。

巴珠(或译为“郭珠”)是一种用布和红呢子扎成的三角形或弓箭型与圆形的架子,上面缀着珊瑚、松耳石、串珠等,顶在头上,与头发扎结在一起。

服饰的文化内涵:
1.民族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
2.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是民族工艺的代表作品
4.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5.是原始崇拜的载体
6.是社会变化的镜子
饮食
藏族喜欢“糌粑”
维吾尔族喜欢吃“手抓饭”、馕
西北少数民族喜欢吃“拉面”
傣族喜欢吃“包烧”、生冷食物、生牛肉竹筒饭
朝鲜族喜欢吃“打糕”、
黎族喜欢吃鼠类、竹筒饭
鄂伦春族喜欢吃狍肝和半生半熟的肉
赫哲族和侗族喜欢吃生鱼
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族喜欢吃全羊
酒类
藏族喜欢喝青棵酒
蒙古族的马奶酒
傈僳族等喝咂酒
怒族喝肉酒
住所
人类住所的发展:
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第二阶段为穹庐帐篷式;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式
交通工具
畜力(牛车、马车、驴车、狗拉雪橇等、骆驼、牦牛)
溜索
绳桥、索桥
藤桥
筏:竹、牛皮、猪皮、桦皮、羊皮、牛皮、舟
橇、滑雪板、跑冰鞋
第八部分婚姻家庭与人生礼仪
恋爱——男女双方在结为夫妻之前发生的互相爱慕不舍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对山歌、扔绣球、扔荷包、种花生、踩花山、揉耳朵、射印牌、赶圩、抢头巾、串月亮、草标传情、树叶情书等
婚姻——男女两性结合,并被一定历史时代、一定地区内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与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

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古老婚姻制度的残余
阿注婚
不落夫家: “不落夫家”:已出嫁的女子,除节日喜庆丈夫专程接以外,婚后生育以前不能在夫家住。

女子要在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去夫家。

在娘家的时间,多是写、唱“女书”和做“女红”。

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彝、布依、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汉等民族部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

又称坐家或长住娘家。

姑舅表婚,也称为交错从表婚或交表婚
婕表婚
转房婚
妻姊妹婚
抢婚
买卖婚
劳役婚
一妻多夫制婚姻
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仅指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广义泛指其他婚姻缔结形成的各种家庭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的姓名制度:
1、基本保持本民族的人名称谓
2、有姓有名,姓名连用
3、无姓有名
4、连名制:父子连名、母子连名、舅甥连名、父母子连名、夫妻连名、大小名连名
5、有姓无名:以动植物名为名字;以日月星辰为名;以兄弟姊妹排序为名;以生肖属相为
名;以长辈的祝福为名;以性别、辈分和长相为名。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指个人生活礼仪,国际上通常称作“通过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包括订婚礼)、葬礼
成年礼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人体标志型
第二,意志考验型
第三,服饰标志型
婚礼:
1、三次婚礼才完婚
2、哭嫁
3、拴线婚仪
4、宗教婚仪
5、抢婚婚仪
葬礼:
停尸、浴尸、报丧、招魂、吊丧、入殓、送葬或出殡
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天葬、野葬、树葬、水葬、塔葬、悬棺葬(分为风葬、崖葬)
葬仪的社会功能:
1、密切亲属关系和社区邻里关系;
2、协调家族和社区关系
3、宣扬以教道为中心的传统伦理
第九部分民间文化传承
声乐分为:劳动歌、山歌、礼俗歌曲、摇篮儿歌、叙事歌曲、多声部民歌、舞蹈歌曲、宗教音乐
少数民族乐器分四个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
舞蹈起源:信仰、摹仿、娱乐、
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民族特点、民俗特点、群体特点、地域特点、传承特点
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特点:
第一,形成过程中受到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戏剧或其它文艺表演形式的影响;
第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流派的多样性;
第三,在表演上多载歌载舞;
第四,在内容和民俗功能上,傩戏的影响最突出和普遍。

第十部分宗教文化
关于宗教一词的文字含义,历史上佛教以佛说的为教;以佛弟子所说的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

宗教的基本要素
一是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包括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
二是宗教的感情和体验:包括依赖感、敬畏感、惊异感、人神合一的神秘感等
三是宗教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巫术、禁忌、献祭、祈祷、宗教礼仪等
四是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包括教会、寺院、僧团、教法等
宗教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

自发宗教:部落宗教或民族宗教,即自然宗教与多神教;
人为宗教:民族宗教或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我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有原始宗教崇拜:阿昌、白、布、朗、布依、侗、独龙、鄂伦春、鄂温克、高山、仡佬、哈尼、赫哲、基诺、京、景颇、拉祜、傈僳、黎、珞巴、苗、纳西、怒、普米、畲、水、土家、佤、瑶、彝、藏、壮、普米等
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1、社会根源:如动植物图腾崇拜
2、认识根源:如做梦
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
1、大自然崇拜
2、动植物崇拜家
3、祖先崇拜
4、鬼魂崇拜
5、图腾崇拜
6、灵物崇拜
7、偶像崇拜
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或动植物崇拜与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

图腾崇拜的自然对象很广泛,而且崇拜的不是某种东西的个别个体,而是整个种类。

如牛、虎、熊、狗。

原始宗教的特点
第一,相信万物有灵,没有万能的高级神灵
第二,虚幻地、歪曲地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第三,多神崇拜,崇拜的形式和仪式也呈现多样性
第四,信仰的目的和内容较简单,是为了现实生活有保障
巫术:巫术产生于宗教之前,是准宗教现象之一。

巫术是原始人幻想依靠“超自然力”(以特定的主观行动来利用这种超自然力)来影响或支配客观事物的现象。

行巫者被认为具有某种超自然力。

萨满教: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对巫师的称呼,操该语言的有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

萨满愿意为“激动”、“不安”、“狂怒之人”。

科学上称为“灵气萨满教”,可以为人治病。

萨满教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信仰特点外,还认为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天上为神居,中间为人居,阴间为魔鬼和祖先居。

萨满神能护佑族人,萨满是人鬼间的中介。

仪式包括祭天、祭树、祭河神、祭山林。

民间宗教
东巴教——纳西族东巴音乐、老东巴
达巴教——摩梭人
韩归教——普米族
西波教——彝族支系撒梅人
师公——道教分属,壮族
道教:
道教是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本土宗教。

它渊源于中国古代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及阴阳五行学说等。

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信仰的根本是“道”和“道”,
教徒主要修炼的是“修道养德”。

道——非万物的宇宙本源,即敬太上老君,体“老君”自然之道而行。

德——行善事,积功德,以得神佑,得道成神仙。

佛教
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教佛教对少数民族影响。

藏传佛教
属佛教中的大乘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是“上师”、“上人”之意,原指寺院的高僧,后称所有僧人。

教派繁多。

以西藏、青海、蒙古、滇西地区为主。

南传佛教
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布朗族、基诺族、阿昌族
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多,分为田园派和山林派。

佛寺有等级之分。

禁忌——是人们为了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或危险事物所带来的灾祸,从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或自我回避。

禁忌分为:
第一,宗教禁忌
第二,生产禁忌:农耕生产禁忌、牧业禁忌、狩猎禁忌、渔业禁忌、手工业禁忌
第四,生活禁忌、:服饰禁忌、饮食禁忌、居住禁忌、性别禁忌、生育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
第五,节日禁忌
第六,社交礼仪禁忌
第十一部分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分类:宗教节日、农事节日、纪念性节日、商贸性节日、文体游乐性节日、庆贺性节日、生活社交性节日
节日文化的七个特点:周期性、传承性、民族性、群体性、地域性、综合性、变异性、实用性
节日文化的功能:
第一,继承、积淀、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
第二,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要
第三,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第四,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第五,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六,繁荣民族地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