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解读中考现代文阅读密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记叙文阅读密码
第十五讲记叙文阅读之记叙线索
【考点概述】
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
一、线索形式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事,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贯穿全文。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事情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如《社戏》描写鲁迅盼社戏,看社戏,怀念社戏。

3、以物品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

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如《皇帝的新装》是以皇帝新装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4、以地点为线索
按地点的转换叙述,《故乡》一文中“我”的活动是: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

全文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

5、以时间为线索
以故事的发展以时间推移来组织材料,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

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6、以感情为线索
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来组织安排材料,情感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自然过渡,对照清楚。

如《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7.景物线:以景物为叙事或抒情的线索。

8.见闻线:以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故乡》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9.明暗两线:一般明线是事物或事件线暗线是感情线,如《藤野先生》鲁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是明线,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暗线。

二.如何寻找线索
①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②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

(物线、事线),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③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尤其是以物为标题的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该文以地点为线索,由一个地点转换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④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⑤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⑥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
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三、线索的作用
(一)设问方式
①本文“xx”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②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答题模板
①结构上:xx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严谨。

②内容上: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

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真题分析】
1.(2022·山东菏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村子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碟子状的干脆叫碟子丘。

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

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

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爷爷没那么幸运了,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

可他还
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

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

”把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

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

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

田种少了也没意思,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

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

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

”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

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

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

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

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

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

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

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⑪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

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

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

(《人民日报)2022年05月19日,有改动)(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答:
【答案】
(3)以时间为线索,儿时,长丰大丘与椿树塘的稻田里有黑油油的泥,塘里有水;家人向往、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起,稻田里杂草丛生,塘里堆满淤泥,塘堤破旧,家人哀叹、惋惜。

接到新初电话时,政府有新举措,稻田地用机械化耕作,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家人高兴、欣喜。

周末回家时,稻田里浮起新绿,家人惊喜、激动。

【解析】
(3)
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

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

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①段“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第⑥段“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第⑦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第⑧段“爷爷奶奶过世后,……”第⑨段“阳春三月的一天……”,第⑩段“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可知,这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抒写了对家乡、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2022·黑龙江绥化)阅读《老乡》(有删改),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有位老乡,是一位厨师,妻子是理发师。

从我认识他开始,没听到他说过太多的话,我们高谈阔论的时候,他很少插话。

②他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烫锅鲜”的店,材真价实,服务周到细致,生意一直很好。

其间,有件事让我见识了他的不同之处。

③盛夏的早晨,天灰蒙蒙的,就餐者络绎不绝。

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细雨,老乡赶紧把排队的食客引进店里。

一阵疾风刮过,雨倾盆而下,来不及躲避的行人瞬间成了“落汤鸡”,噼啪着跑进店内,从头到脚都在淌水。

顾客站在窗前向外张望,议论这不请自来的风雨。

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些,可地势不高的街道都是水,亮汪汪的一片。

这时,老乡贴心地告诉大家,将为所有人提供雨伞、雨靴,方便时送回即可,还代为打车,另赠送两张优惠券。

事后还伞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此举带来更多的顾客。

我问他怎么有那么多雨伞、雨靴,他打开一扇门,雨伞、雨靴、手电、充电器、打气筒……老百姓常用的物品应有尽有。

我望着老乡,他朝着我点了点头。

④老乡的孩子上了初中,为了孩子上学,老乡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

由于租金问题,店子几乎每年都换一个地方,位置相对走偏,最后搬到一处小巷子里。

不管怎么换,总有一群大爷大妈,按他在旧址留下的电话,人随店走。

⑤一位大妈道出了心声:他们供孩子不易,硬扛守业不易,两口子做生意从不用水货材料,收费亲民。

我隔一阵子就得染发,在发廊得一百块还多。

一样的手艺,他们言明,五十到顶,男士普通理发只收十块。

口碑好的店家,值得大家寻了去。

⑥他的孩子工作了,老乡年纪也不小了,理发店耗费精力大,老乡两口子就在街口开了个超市,虽历经大商超和电商的冲击,但生意却很好。

开了两三年,曾有大型超市鼓动他加盟,但老乡拒绝了。

老乡坦言:加盟费最后还是顾客买单,势必要提高商品的卖价。

这几年,年轻人热衷于网购,老乡的超市设了快
件代收点,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很多年轻人取快件时顺便买些糖、饮料,或称些时令水果。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还是习惯光顾他的店,觉得比网购心里更有底。

还有的在店里叨叨话,歇歇脚,喝杯热茶。

⑦他干啥啥好,经营的每个店都长盛不衰。

我想,这就是老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吧。

2.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答:
【答案】2.老乡或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解析】2.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

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文章②~③段叙写了老乡在闹市区经营一家叫“烫锅鲜”的店,为躲雨行人无偿提供便利;④~⑤段叙写了老乡为了孩子上学,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经营了一家美发店,要价实在;第⑥段叙写了老乡在街口开了个超市,与他人方便;第⑦段归纳总结。

根据文章叙写的内容可知,本文的线索是“老乡”或“老乡做生意的经历”。

【学以致用】
(2021·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面小题
扣子是开在童年的花
①有一天,忽然发现女儿所有的衣服上,扣子都极少,多是各种拉链,就是有几颗扣子,也是装饰点缀所用。

便想起儿时,那时的衣服多为母亲缝制,扣子也是极朴素的,将衣服扣紧,焐暖了整个童年。

②母亲有一个小小的针线篓,里面除了针线,便是各种扣子。

那些扣子大小不一,多是圆形,大多黑白两色,偶然也有不同颜色的散落其中。

这许多的扣子,都是从淘汰的旧衣服上拆下收集起来,我们有时在路上拾到,也会捡回放进针线篓里。

每日里和伙伴们疯玩儿,常常将衣服上的扣子弄丢。

回到家中,母亲便会从篓里拣出一枚,给我缝上。

③久而久之,我衣服上的扣子,便各不相同,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美,反正别人也都是如此。

姐姐的那些花衣服上的扣子,就要比我们男孩子的好看多了,虽然也是普通的形状,却是五颜六色。

这很是让我羡慕,却也知道那些美丽的扣子是女孩子的专利,所以也只能那么羡慕着。

有一次,姐姐新衣服上的五枚漂亮扣子丢了一枚,很难过,于是母亲便找来一枚红色的扣子钉上,虽然和其它扣子不搭配,却也是很好看,姐姐也是很高兴。

④有一次家里的一块窗玻璃被我用石子击中,出现了许多条裂痕,母亲找来两枚扣子,在那些裂纹的中心处,里外各放一枚扣子,然后用线穿过玻璃将两枚扣子缝在一起,这样便将整块玻璃都固定住。

现在
我仍记得那两枚扣子,都是蓝色的,镶在我家的玻璃上许多年。

天气晴好的日子,阳光照在玻璃上,每一条裂纹都闪着七彩的光,从中间的扣子处开始四散辅射开去,像极了一朵美丽的花。

⑤当岁月如流水般消逝,童年中的那些扣子,如那片无瑕夜空中的星星,闪烁着无尽的眷恋。

更像一朵朵朴素的花,开在洁白的时光里,馨香漫透光阴的河,仍时时给我以感动。

童年中的那些扣子,已不知失落于何时何处,一如那些快乐无忧的日子。

那些简单的扣子早已被取代,只是心中的温暖却永远如昨日。

⑥前年的时候,姐姐买了件衣服,很古朴的样式,难得的是上面居然有扣子。

虽然那扣子很是精美,却依然让我看到了童年的身影。

只是没穿几次,扣子便丢了一枚,同样的扣子无处去配,更不能像小时候般随便钉上一枚,姐姐虽然很喜欢这件衣服,却也只好将之收藏。

有一天,她和母亲说起此事,母亲却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把所有的扣子全换成一样的不就行了!”我们听了都是眼前一亮,姐姐更是迅速地买来一些更漂亮的扣子,把衣服上原来的扣子都更换掉。

忽然想到,我们常常因为微小的失落而放弃一整件事,也常常因为放弃了一件事而使生活变得黯淡,想想母亲的话,便明白,有时需要更换所有的心情,才会让生命焕然一新。

⑦可我知道,母亲并不知道这些大道理,虽然她和扣子打了半生的交道,却也只是缝缝补补间的智慧。

可是正是因为这些朴素的道理,却点亮了我生命中不曾触及的美好。

于是,再回想起童年的扣子,便嗅到了那朵朵小花上散发出的新的芬芳。

1.请你阅读全文,写出本文的叙事线索。

答:
【答案】1.扣子
【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

结合题目“扣子是开在童年的花”通读全文,可知本文记述了与“扣子”有关的很多故事,第②③段写童年时,母亲用针线篓里的各种扣子来帮我们在衣服上缝扣子;第④段写母亲把两枚扣子镶在家里的玻璃上;第⑥段写了姐姐听母亲的话把衣服上的扣子全换成更漂亮的扣子。

据此分析,文章的线索是“扣子”。

(2022·山东烟台·七年级期末)乡村牧师(节选)
刘慈欣
①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②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

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③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

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

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显得格外醒目。

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

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
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④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檺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

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

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⑤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⑥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

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⑦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⑧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

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⑨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⑩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⑪“发射奇点炸弹!”
⑫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⑬隔离带在快速推进。

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

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⑭“1号随机,点检测。


⑮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⑯“开始3C级文明测试。


⑰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⑱“发射奇点炸弹!”
⑲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⑳11号测试题未通过!
㉑12号测试题未通过!
㉒“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㉓“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㉔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㉕“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㉖“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㉗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㉘“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㉙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㉚“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㉛“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迎,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㉜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㉝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

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㉞“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㉟“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㊱“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㊲“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㊳“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㊴“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

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受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㊵“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㊶“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㊷“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㊸“但,阁下,确实如此。


㊹“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㊺“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