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城南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城南中学高一化学联
考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A和B是同周期相邻的元素,A和C是同主族相邻的元素,已知三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和为33,则B可能是
A.氯元素 B.氮元素 C.硅元素 D.铝元素
参考答案:
D

2. (2分)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用BaCl2检验Na2SO3固体是否变质;
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
中,并不断搅拌;
③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
④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2CO3固体;
⑤用200mL量筒量取5.2mL稀硫酸;
⑥用100mL容量瓶配制95mL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食盐水;
⑦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气体。

⑧用淀粉KI试纸鉴别Br2与NO2气体;
⑨用水鉴别CuSO4、NaCl、NaOH、NH4NO3固体。

参考答案:
② ⑥ ⑦ ⑨
3. 常温下以下四种金属分别投入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四种溶
液,其中只能与两种溶液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气体的金属是
A.铁 B.铜
C.镁 D.铝
参考答案:
D
4.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D.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参考答案:
A

5. 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 W3+、b X+、c Y2-、d 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B.氢化物的稳定性: H2Y > HZ
C.原子序数a > b >d > c D.a+3 = c—2
参考答案:
C
因为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根据所带电荷数,令W为Al,X为Na,Y为O,Z为F,A、四种元素没有在同一周期,故A错误;B、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稳定性增强,即非金属性F强于O,因此HF比H2O稳定,故B错误;C、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a>b>d>c,故C 正确;D、核外电子总数相等,即有a-3=c+2,故D错误。

6. 向300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2.24L(标准状况下)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11.9g白色固体。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此白色固体为KOH和K2CO3的混合物
B. 此白色固体中含有K2CO3 6.9g
C. 原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5mol/L
D. 此白色固体为KHCO3
参考答案:
BC
7.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B. 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C.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D. 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
参考答案:
B
【分析】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详解】A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越剧烈,同主族元素,钾的金属性强于钠,则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故A正确;
B项、氯元素非金属性强于溴元素,但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故B错误;
C项、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都逐渐增大,故C正确;
D项、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依次增强,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则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侧重考查灵活运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方法是解答关键。

8. 下列物质中不会因见光而反应的
是()
A.HNO3 B.Cl2和 H2混合
气 C.HClO D.NaHCO3
参考答案:
D

9. 关于金属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与水反应时,比钠还剧烈B.它的原子半径比钠的原子半径小C.密度比钠小D.它可以作还原剂参考答案:
B
10. 下列实验装置中,设计合理的是
A. 除去中混有的HCl气体
B. 制取并收集少量
气体
C.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 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参考答案:
D
【详解】A.二者均与NaOH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饱和食盐水、洗气,故A错误;B.常温下,Cu与浓硫酸无明显现象,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硫,故B错误;C.CO2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则应长导管进气,故C错误;D.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根据现象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以此可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本题的易错点为C,需要正确理解瓶口向下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原理,该装置长进短出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气体,短进长出可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11. 下列混合物能用分液法分离的是()
A.乙醇与乙酸B.苯和溴苯
C.乙酸乙酯和Na2CO3溶液 D.葡萄糖与果糖混合液
参考答案:
C

12. 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试液。

一会儿后发现镁带表面有气泡放出,且镁带附近溶液变红色。

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发现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放出,且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变为浅红色。

关于该试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
B .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2H 2O === Mg(OH)2+H 2↑
C .氢氧化镁显碱性,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D .氢氧化镁是离子化合物,它的碱性比同主族的氢氧化锶强 参考答案: D 略
13. 下述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配制硫酸溶液时,将浓硫酸慢慢注入盛有水的容量瓶中进行配制
B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将药品置于天平左盘
C .将混合液蒸馏分离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浸没在混合液中
D .分液时,将上下层液体依次从分液漏斗下口分别流入两个烧杯中
参考答案: B 略
14. 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B 汽油或煤油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
C 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瓶中
D 硝酸银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瓶 参考答案:
D

15. 下列装置适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化学性质,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制取氨气
B. 用装置乙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C. 用装置丙检验氨气
D. 用装置丁吸收尾气
参考答案:
C
分析:A.不加热生成一水合氨;
B.氨气与硫酸反应;
C.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
D.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在上层,不能隔绝气体与水。

详解:A.不加热生成一水合氨,图中缺少酒精灯加热制备氨气,A错误;
B.氨气与硫酸反应,则不能干燥氨气,B错误;
C.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而冒白烟,可检验氨气,C正确;
D.苯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在上层,不能隔绝气体与水,则图中装置不能吸收尾气,应该用四氯化碳,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气体的制备及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选项D是易错点。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共14分)、海水中有非常丰富的化学资源,从海水中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

下图是某工厂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精制后可得饱和NaCl溶液。

精制时通常在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量的NaOH 溶液和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盐酸至溶液呈中性。

请写出加入盐酸后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海水提取食盐后的母液中有K+、Na+、Mg2+等阳离子。

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思考,在母液里加入石灰乳起什么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海水中的镁元素处于游离态还是化合态_________________;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的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___;用电解法冶炼金属镁的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0分)在真空中将CuO和硫粉混合加热可生成S2O和固体A,1mol CuO反应
电子转移数为1mol。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将S2Cl2与CuO加热,在100~400℃时,也能生成S2O,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S2O在NaOH溶液中发生两种歧化反应,生成S2-、S2O42-、SO32-,请写出这两种歧化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4)S2O也能在水中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两种酸,(两种酸酸性都不强)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 2CuO+2S S2O+Cu2O
(2)S2Cl2+CuO S2O+CuCl2
(3)5S2O+14OH-==4S2-+3S2O42-+7H2O,
2 S2O+8OH-==2S2-+2SO32-+4H2O
(4) 5S2O+7H2O ==4H2S+3H2S2O4
18. 下列物质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已知由E转化成C的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甲________,丙________。

(2)写出E→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获得E,可以用新配制的D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乙溶液反应制备。

(3)用相应晶体配制上述D溶液时你觉得还需加入。

(4)写出Fe与H20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 Cl2KSCN
(2)4Fe(OH)2+O2+2H2O====4Fe(OH)3
(3)铁粉(4)3Fe + 4H20(g) Fe3O4 + 4H2
19. 已知甲、乙、丙、丁、戊、己六种物质中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其中,丁是一种红褐色沉淀,戊是一种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丁的化学方程式:▲。

(2)在乙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丙溶液中阳离子可以用一种钾盐来检验,试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丙可以制得丁为分散质的胶体,该胶体中丁粒子直径的大小范围是▲;实验室常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这两种分散系。

参考答案:
(1)4Fe(OH)2+O2+2H2O= 4Fe(OH)3。

(2)溶液颜色由浅绿色转为黄色;2Fe2++H2O2+2H+=2 Fe3++2H2O 。

(3)Fe3++3SCN-=Fe(SCN)3,1nm~100nm ;丁达尔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