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诫子书》对比阅读
(一)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五育,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兴邦。
夫学
须晴也,才须研习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无法励精,险躁则无法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回去,遂变成枯落,多瞒不过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
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
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
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适,首篇存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到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
然早夭。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斜,突遇凉风暂至,诸家就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衮,曰
斯言可以保与。
日月遂往,机巧不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
亲旧不民俗文化,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后⑷将非常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
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
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
俨等疏》节选)
【备注】⑴为政:锥果⑵离世:指弃官归隐⑶缅求:远求⑷小分后:自然的分限,指
寿命。
1.标示出以下语句的停滞。
(每句一处)
静/以修身见/树木交荫
2.表述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操守,品德)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⑶每以
家弊。
(贫困)⑷至心尚之。
(尊崇,崇尚)..3.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d)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如果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晰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确定外来阻碍,就无法同时实现远大目标。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家书,就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关键载体。
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众望?
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
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诸葛亮《诫子书》6.标示出以下语句的停滞。
年/与时驰卿/今当涂掌事
7.译者以下句子。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道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淫慢则无法励精,险躁则无法冶性
8.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答: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三)
2
【甲】……自就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存有丰厚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滚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到之天也。
其受到之天也,贤于材人离矣。
卒之为众人,则
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到之天也,如此其贤也,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到之天,固众人,又受之人,若非众人而已耶?――王安石《受伤仲永》
【乙】诸葛亮《诫子书》
1.标示出以下语句的停滞。
(每句一处)
淫慢/则不能励精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表述以下加点的词。
邑人奇之(感到惊异)非淡泊无以明志(没有办法)...险躁则不能冶性(轻薄)
复到舅家问焉(又)..3.翻译下列句子。
卒之为众人,则其Masevaux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静以五育,俭以养德
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4.两文关于自学所抱持观点的相连之处就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就是什么?共
同观点相连之处:必须依靠后天持恒坚持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不学习就
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四)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d《论语》
3
【乙】诸葛亮《诫子书》5.标示出以下语句的停滞。
多/不接世为人谋/而不忠乎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科学知识(2)曲肱而枕之:胳膊(3)夫君子之行:品
德(4)意与日回去:意志,志向7.译者文中画线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例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自学须要(内心)宁静,就可以依靠自学赢得,不学无法不断扩大就可以,没志向就
无法完成学业。
8.诸葛亮明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当包含哪几点?静以五育,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兴邦。
9.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注重品德的学识。
甲文:修辞手法、比喻;乙文:对照(或对偶)。
译文(一)
劝诫粲、俟、份、佚、佟:天地散发出生命,自足就一定存有死去,自古以来,即使
就是圣贤的人,谁又能独自脱逃丧生呢?子夏曾存有过“乎存有天命,风流天或许”的议论。
像是颜回、子贡、子张、子路这样亲自拒绝接受孔夫子教导的人也都收到这种议论,
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优劣不容妄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在分外求到的缘故吗?我年龄已
过五十,年少时贫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
本性刚直,才学差劲,同当时社会
的风气常常出现矛盾。
自己为自己考量,终不免招来世俗的祸患,锥果弃官归隐,并使你
们年幼就受到饥寒。
我曾经感慨东汉王霸的贤妻的话:既然立志归隐草庐,为何必须为儿
子蓬发疏齿深感羞愧呢?这就是一样的事情。
虽然惋惜没像是汉朝时求尧、羊仲那样的邻
居们,家里没像是老莱子那样的妻子,具有这样迷茫的内心,自己心里很羞愧。
年少时学习弹琴读书,我喜欢悠闲清净,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看见树
木交错,郁郁葱葱,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鸣声,就十分高兴,经常说:旧历五六月时,
在北窗下睡着,遇到凉风刚吹来,自己认为是上古时代的人。
然而年轻时意念浅薄,以为
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迁移,机缘巧遇也很容易地就过去了。
而今再远远
地回顾以往,一切是多么渺茫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