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史书《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年体史书《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中拼凑的。
《春秋》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各国史书有专名的,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见《孟子·离娄下》)。
鲁国史书专名《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叙述晋平公派遣韩宣子(起)出使鲁国,看到《易》《象》和《鲁春秋》。
不过韩起所看到的《鲁春秋》,一定是从周公姬旦叙起,才能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而现存的《春秋》,才从鲁隐公叙起。
隐公父亲惠公以上的鲁国历史原始记载已经完全亡佚。
《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就是说,对太子,用史书教授他。
《墨子·明鬼篇》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就是指周朝、燕、宋、齐诸国都有史书,墨子曾读过。
1.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
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
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
2. 泛指历史:甘洒热血写春秋。
3. 时代名。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4. 儒家经典之一。
编年体春秋史。
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
《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 古代史书的通称。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
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
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
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
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贬”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
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
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本栏春秋为单行本,其他三传请到本书馆十三经栏目阅读或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