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都在与暗示打交道。

到底什么是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简单来说,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的信号后,影响自己心理的一种行为。

心理暗示总是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暗示在教学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让人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豁达的态度: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影响人的情绪、思维、判断,甚至诱发种种心理不稳定倾向,比如自卑、叛逆、消沉等心理现象。

作为教师应该恰当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也应该摒除消极心理暗示带给学生的影响。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心理暗示,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氛围暗示
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渲染某种氛围来感染学生,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暗示。

氛围暗示的方式很多,比如上课前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跳动的音符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赶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状态。

随着多媒体普及,可以使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氛围暗示也因此变得异常容易。

古典文学作品以意境取胜,而意境又很难用准确的语言传达出来。

此时可以通过配乐、朗读以及相关画面的展示,营造出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作品意境而不再感到枯燥。

以上这个例子就是通过多媒体营造氛围,暗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慢慢走入并融合其中,进而去享受整个教学过程。

二、语言暗示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简化为语言交流的过程,有时是老师说,学生听;有时是学生说,老师听。

在说与听之间,有直接的,也有暗示的。

言语暗示就是运用语言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暗示。

有一个成语最容易说明这个问题,“望梅止渴”。

在故事里面,曹操通过语言暗示士兵,让其产生一种期待,在脑海中想象出很多的梅子,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唾液,进而缓解了口渴的现状。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暗示的强大作用。

积极的语言暗示,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勇气和信心。

而消极的语言暗示,则很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情绪低落、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去请教老师。

老师看了之后说:“你连这道题都不会”和“这道题连你都不会”。

同样一句话,字数不变,只是字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就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

很明显前一句属于消极的心理暗示,听了这句话的学生肯定在心里想,我原来这么笨。

而后一句则属于积极的心理暗
示,听了这句话的学生会想,原来我还是很优秀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消极的语言暗示,消除消极语言暗示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波动和负面影响。

三、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指通过动作、眼神、表情等暗示对方,以传达支持、反对、赞赏等意思,达到鼓励、警示、感染等作用。

体态如同无声的语言,老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皱眉头、一翘嘴角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体态暗示比语言暗示更具隐秘性,但并不意味比语言暗示难理解,相反有时候体态暗示反而比语言暗示产生的效果越好。

比如要夸赞某位同学表现好,单纯的用语言表达不如走上去轻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给他的鼓励更大,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所在。

语言暗示和体态暗示各有优长,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该饱含情感,虽然是故意为之,也都应有感而发、因情而生。

做到每句话、每个动作都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关怀。

总之,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暗示方式多种多样,但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

这里所说的相互关系和态度多指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不是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上与下的等级关系中,而是放在一个相互平等独立的平台之上。

从情感上走入对方。

才可能自觉自愿的去接受对方发来的暗示。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仔细观察学生的听讲情况,认真揣测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自然恰当的使用暗示,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