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 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初期著名理学家,‚关学‛ 学 派创始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中进士,曾任丹州云岩县令.宋英 宗末年,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 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务。宋 神宗初年,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 职,回乡讲学。后又任同知太常礼 院,不到一年即告退回乡,在途中 病逝于临潼。著述今存《正蒙》、 《横渠易说》、《经学理窟》、《 语录》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张载集》收录最全。
李觏(1009—1059),字泰伯 ,建昌军南城人。出身于小地 主家庭,少时家境衰落。进士 不第,以教书为生。晚年由范 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 讲。晚年创办旴江书院,人称 旴江先生。北宋庆历初,宋仁 宗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地主 阶级革新派实行改革,史称‚ 庆历新政‛。李觏的政治思想 受此影响,力主改革, 富国强 兵。其著述被后人编为《直讲 李先生文集》,1981年中华书 局汇集出版的《李觏集》最为 完备。
三、文化状况
宋朝时期,文化繁荣灿烂,风格独特鲜明,理学、文学 、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达到了中华 文化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理学思潮的形成 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 行深入思考,成为理学思潮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政治状况
鉴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北宋统治者采 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政治体制,削弱地方权力,加强 中央集权。 在中央,限制宰相权力。 在军事上,限制高级将领的兵权。
两宋王朝与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长期 对峙,战乱不断,边患问题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社会阶级矛盾 不断加深。 宋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虽然取得一时 之效,却最终导致政治弊端严重,国家积贫积弱。
(二)‚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他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提出了‚井地治 天下‛的均平思想,以此来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 张载认为,‚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 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希望以此实现 均平理想政治。
张载认为,实行‚井地治天下‛的关键在于要与封建 制互为表里。他指出:‚井田而不封建,犹能养而不 能教,封建而不井田,犹能教而不能养。‛因此, ‚ 井田‛与‚封建‛二者需有效结合,才能实现‚有教 有养‛的理想政治局面。
宋元之际,传统的儒家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礼乐文明一度激烈 冲突和对抗。 元朝建立后,中国各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与传播, 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游牧文化和中原文明逐 渐走向调和与融会。 理学逐渐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认可,并最终被立为官学。
第二节
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论
张载的政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 这种思想是以他的‚天人合一‛论为基础的。他说:‚ 一物两体,气也。‛ 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说。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论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天与人不可分割,人道、人理本于天道、天理,仁义礼 智的人道是符合天道的,君主推行仁政治理国家,则是 符合天理的。这为他的仁政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
义利统一
李觏倡导义利统一、重视财利,提 出了‚焉有仁义而不利‛的义利统 一观。 李觏认为,历代儒家耻于言利欲, 实际上,利欲是人们得以生存的根 本条件。他进一步指出,就整个国 家来看,财力是立国的根基。
在《富国策》中,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积弊,提 出了‚去十害,取十利‛的具体主张,体现了他注重 实效、力主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王霸并用 与义利统一观相对应,李觏提出了王霸并用的政治思 想。他认为,王道与霸道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两者 相辅相成。‚所谓王道,则有之矣,安天下也;所谓 霸道,则有之矣,尊京师也。非粹与驳之谓也。‛
三、通变救弊之策
李觏主张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政的弊端,及时调整统 治方略和具体政策。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策 略: 第一,君主‚自治‛才能‚治人‛。 第二,君主应广开言路,兼听博纳。 第三,慎选官吏,驭臣以法。
一、天道观
天道观是李觏政治思想的理论基 础。 他说:‚大哉乎乾之四德也,而 先儒解诂未能显阐,是使天道不 大明,君主无所法。若夫元以始 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 幹物,读《易》者能言之矣。‛ 鉴于当时‚积弱积贫‛的状况, 为实现民富国强,李觏支持改革 ,强调‚通变‛‚救弊‛。 ‚道不以权,弗能济矣‛。
一、五行说
王安石以变法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为解决当时社会 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 基础,即五行论。 他说:‚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 在《洪范传》中,他认为五行是指水、火、木、金、 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的变化产生万物。
他改造了《尚书·洪范》中的五行思 想,提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 鬼神。‛ ‚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也就 是说,必须顺应历史趋势而进行变革 ,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王安石的五行说注重发展变化,认为 发展变化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他讲五 行变化,重在论述社会变革,从而论 证变法的可行性。
第五节
二程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程的著作主要有《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 河南程氏文集》、《周易程氏传》、《河南程氏经说》、《 河南程氏粹言》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二程集》(全 四册)汇集较全。
人物简介
程颢(1032—1085),字伯 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伊 川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嘉 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 任地方官吏,后任监察御史 里行。熙宁二年(1069年) 王安石推行新法, 程颢为其 属官。因多次上疏反对新法 ,批评新学而遭贬,旋即罢 归,与程颐在洛阳讲学。元 丰八年(1985年)宋哲宗继 位,被召回任宗正寺丞,未 及上任而病故。嘉定中赐谥 ‚纯公‛。 程颐(1033—1107),字正叔, 世称伊川先生,长期在洛阳讲学。 宋哲宗元祐元(1086 年)擢崇 政殿说书。宋哲宗亲政后,绍述 新政,程颐被目为奸党,放归田 里。绍圣四年(1097年) 被送 至涪州‚ 编管‛。建中靖国元 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后,程 颐才恢复自由,回洛阳‚权判西 京国子监‛,不久革职。大观元 年(1107年) 卒于家。嘉定中 谥‚正‛。
二、‚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政治理想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一)‚仁道及人‛的政治主张 张载从‚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抱负出发,提出了具 体的实现路径:‚仁道及人‛。
他说:‚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 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道远人则不 仁。‛ 具体言之,实现‚仁道及人‛的主要路径是‚足民‛。
元朝的统一,一方面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各 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带来 了严重的民族压迫。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把中国境内的人划分 为四个等级,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 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 如何缓解尖锐的民族矛盾,获得汉族民众的支持和认 同,以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是元朝统治者必 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元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多与 此关联。
四、均田安民、地尽国用的思想
李觏秉承传统的重民思想,强调安民、得民。他说: ‚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 为亿万人也。‛君主的职责在于养民。 他主张采用周礼实行井田制,认为‚井地立则田均, 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这样就能安民 富国。
五、‚强兵‛之策
李觏认为,军队强大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 ‚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虎豹之于爪牙也。羽 翼不劲,鸷鸟不能以死尺鷃;爪牙不锐,猛兽不能以 肉食。兵不强,圣人不能以制褐夫矣。‛ 因此,他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以强兵。
四、均平思想与理财主张
北宋中期,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盛行,使得国家 税收锐减,财用不足,贫富悬殊,国力日削。 为此王安石关切百姓疾苦,主张调节贫富不均,表达 了均平的政治理念。 ‚抑豪强、伸贫弱。‛
王安石针对国家财政严重不足的状况,指出‚公私常以 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 而通其变耳‛。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必须注重理财。为此, 他‚观前世治财之大略‛,提出了一系列理财思想。 理财必须急农事。他特别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认为理财 的首要问题是重视农业。理财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 障。
手工业和商业:两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都
有很大进步,丝织、造纸、制瓷、采矿、冶 铁、造船等行业,都有显著发展。
元统一后,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商业 经济的影响下,元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实施了一 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生产技术、垦田面积、水 利兴修以及棉花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水陆交通发达,纸币广为 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
为挽救政治危机,王安石提出要‚变风俗,立法度‛ , 进行改革。 王安石认为,先王之法‚三十年为一世‛,‚久必蔽‛ ,因此‚世必有革,革不必世‛。‚夫因循苟且, 逸豫 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王安石认为,变法‚贵乎权时之变‛,要从实际出发, 不能简单模仿古人之制。‚古之人以是为礼,而吾今必 由之,是未必合于古之礼也。‛
李觏提出了兵农合一的主张。 李觏还提出了具体的强兵之策。比如,实行军屯 ;又如,设置乡军;再如, 精选勇兵良将。 综上所述,李觏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富 国强兵的主张,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三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1201—1086),北宋著名的 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抚州临川人。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绍圣年间赐谥曰‚文‛, 一称 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 年)以进士 第四名及第,历任州县地方官吏。在 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变法, 推行新政。王安石于熙宁六年(1073 年)亲自主持经义局,重新训释《诗 》、《书》、《礼》等儒家经典,‚ 既成, 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 ,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读本,人称‚ 荆公新学‛。著述今存《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 老子注》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 王文公文集》汇集最全。
三、恢复宗法与分封的思想主张
为使宋王朝摆脱政治困境,张载和其他思想家一样, 到先王之道中寻找解救之方。为此,他提出加强宗法制 的主张。 首先,加强宗法能敦厚风俗,增强人们的道德习尚。 其次,加强宗法制能为君主专制建立坚实的权力基础。
与加强宗法制相关,张载还主张施行分封制。 张载提出实行分封制,就是想通过分封制来巩固君主 专制的政治秩序。 张载提出加强宗法和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形成稳定的 统治秩序,为推行‚仁道‛理想政治建构社会道德与 制度前提。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状况 政治状况 文化状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长期动乱的 局面。政权的统一大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农业:北宋时,农业生产得以恢复,生产工具进一 步改良,生产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生产效率有了很 大提高。到南宋时,农业生产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众建贤才‛的思想
王安石特别重视法度与贤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在王安石看来,贤才与法治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 非 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 于大乱。‛
早在变法之初,王安石就认识到人才是变法成败的关 键,力主‚众建贤才‛。他说:‚方今之急,在于人 才而已。‛ 王安石主张‚众建贤才‛,其目的在于革除吏治积弊 ,克服政治经济危机,挽救宋王朝,其思想主张不乏 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