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饶市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选择题
.一 中国测量登山队员于2020年5月27日凌晨2点开始攻顶,11点03分成功登顶珠峰并完成测量任务。

2020年12月8日,中尼双方共同宣布了珠峰的“新身高”(雪面高度)——8848.86米!珠峰最新高程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尼积极推进珠穆朗玛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合作达到新高度。

1.下列有关三次珠峰测量高程波动上升的可能影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A .地壳运动
B .雪面高度
C .风化侵蚀
D .测绘技术
【解析】由题可知,珠峰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而且珠峰峰顶常年积雪,测绘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成熟与先进,所以地壳运动、雪面高度和测绘技术都有可能造成珠峰高程波动上升,而风化侵蚀会使珠峰高程降低。

答案C
2.登山队员为什么多选择五月登顶完成测量任务 A.白昼长 B.光照强 C.气温高 D.风雪小
【解析】由材料可知,珠峰地区的10月至次年3月是风季,风力较大不适合攀登,而6月到9月是珠峰地区的雨季,降水影响攀登。

而五月份是珠峰地区雨季和风季过度时间,风雪小,容易登顶测量,而五月并不是白昼最长、气温最高和光照最强的时间。

答案D
3.下列关于测量珠峰身高的地理意义不包括
A .防灾价值
B .科研价值
C .经济价值
D .精神价值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目前最活跃的一个板块,亚欧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通过登顶珠峰,可以验证和展示我国北斗系统的精确度和可用性,展示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水平的高低,今年所采用的GNSS 卫星测量方法,将同时参考美国GPS 、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且会以北斗的数据为主,这些不仅仅只是对我国科研实力的一个展示,同时也是军事实力的侧面印证。

测量珠峰具有防灾价值、科研价值和精神价值,但并没有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

答案C
经营的方式,生产规模小、效益低,会使边际化率升高,故C错误。

大型农机设备在山区不便于推广,会使边际化率提高,故D错误。

答案B
6.针对武陵山区的边际化耕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是
A.生态恢复 B.修建别墅区 C.调整农业结构 D.梯田化耕作
【解析】山区的边际化耕地,采用生态恢复的处理方式,即有利于保持水土,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A
2016年11月24日陕西省政府宣布汉中(秦巴山区)发现世界级天坑群,成为中国天坑地貌分布新北界。

下图为天坑形成示意图,形成天坑群的地区分布着厚而广的石灰岩地层,地层底部和顶部具有隔水层,局部岩层裂隙、节理构造相对发育。

7.形成天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抬升 B.地壳下降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解析】根据图文材料,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即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所以形成天坑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

答案D
8.裂隙在天坑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A.使地下溶洞扩大 B.使洞顶坍塌 C.促进土壤发育 D.使地下河道变宽
【解析】明确天坑的形成过程,裂隙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溶洞,溶洞不断扩大,在重力作用下,洞顶坍塌,形成天坑。

根据题意,岩层的空隙和裂隙是流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层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使地下溶洞扩大,A项正确。

洞顶坍塌是受重力作用,溶洞足够大,与裂隙直接关系不大,B项错误。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较少,裂隙与土壤发育无关,C项错误。

地下河道变宽是因为溶洞变大,D项错误。

答案A
9.与汉中天坑群形成直接相关的条件是
A.地质条件不稳定 B.暖湿的气候 C.岩性坚硬 D.植被覆盖率
【解析】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除了可溶性岩石之外,还有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较高的植被覆盖率等。

陕西省地质条件相对稳定,A项错误。

汉中地区在秦岭以南,为北亚热带季风气侯,较为暖湿,B项正确。

喀斯特地貌发育,石灰岩广布,岩性不坚硬,C项错误。

陕西省植被覆盖率低,D项错误。

答案B
1866年初,12名淘金华工来到新西兰南岛奥塔戈区(如下图),开启了持续数十年的新西兰华工淘金热。

截至1869年底,已有3 200多名华工从中国广东的番禺等地,乘坐帆船历时3个多月辗转踏
上这片传说中的“新金山”土地。

其时欧洲开矿者已经相继离开,淘金华工的到来使几近废弃的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金矿再度风光一时。

到1896年,这股淘金热才走向终结,淘金华工或是重返故土,或是转向达尼丁、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惠灵顿和奥克兰等地。

10.华工的到来对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影响是A.增加当地人就业压力 B.降低环境承载力 C.加剧当地人口老龄化 D.导致性别比失衡【解析】一般说来,人口大量流入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状况,但在本题中,华工到来时,欧洲开矿者已经相继离开,对当地人就业压力影响较小,A错;人口迁入并没有降低该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反,如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能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应减轻当地人口老龄化,C错;前来淘金的华工主要是男性,大量华工的到来对克卢萨河流域等地的影响是导致性别比失衡,D对。

答案D
11.淘金华工转向达尼丁、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惠灵顿和奥克兰等地,主要从事的产业最可能是
A.邮政等服务业 B.果蔬种植、洗衣、杂货等行业 C.远洋航运业 D.宗教文化产业
【解析】邮政等服务业属于政府控制的行业,不太可能会让淘金华工从事这一行业,A错。

根据常识,这些华工没有受过太高的教育,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从四个选项来看最可能是果蔬种植、洗衣、杂货等行业,B对。

远洋航运业需要大冒资金作资本,也需要专业知识,显然华工都不具备,C错。

华工大多不是教徒,从事宗教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很小,D错。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瘟疫的流行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瘟疫高发期与气候、灾害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瘟疫。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区,也是古代瘟疫的多发区。

资料显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地区发生过上百次瘟疫。

材料二图一、图二、图三分别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黄河中游瘟疫发生频率统计、我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距平、陕西北部和关中地区早涝灾害频率。

(1)根据图二,指出从公元1世纪到1980年的近200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候的变化特征
并推测可能原因。

【解析】近2000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候的变化特征是:气候大致呈现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的特征。

原因是:受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环流异常(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火山活动影
响等。

【答案】气候大致呈现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出现的特征。

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环流异常(或厄尔
尼诺、拉尼娜等),火山活动等。

(2)简要分析黄河中游瘟疫、旱涝灾害与我国东部冬半年气候变化的关系。

【解析】黄河中游瘟疫、旱涝灾害与我国东部冬半年气候变化的关系表现在:无论是温暖期还是寒冷期,均有瘟疫和旱涝灾害发生。

旱涝灾害的高发期,环境恶化,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

特别是近六百多年来(明清时期或者1368—1912年),正是气候的寒冷时期,旱涝灾害和瘟疫发生频率都很
高。

【答案】无论是温暖期还是寒冷期,均有瘟疫和旱涝灾害发生。

旱涝灾害的高发期,环境恶化,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

特别是近六百多年来(明清时期或者1368—1912年),正是气候的寒冷时期,
旱涝灾害和瘟疫发生频率都很高。

(3)说明气候冷暖变化对瘟疫的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解析】气候冷暖变化对瘟疫的发生与流行的影响是:气候冷暖变化为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降低其免疫力;会导致灾害频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引发饥荒(影响人的免疫力);灾害增多会引发人口的流动,进而加快瘟疫的传播;气候变化和灾害会引起环境变化和生态失衡,为某些携带病菌的动物的异常繁殖提供了条件,加剧了瘟疫的发生和流行。

【答案】气候冷暖变化为病菌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条件;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降低其免疫力;会导致灾害频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引发饥荒(影响人的免疫力);灾害增多会引发人口的流动,进而加快瘟疫的传播;气候变化和灾害会引起环境变化和生态失衡,为某些携带病菌的动物的异常
繁殖提供了条件,加剧了瘟疫的发生和流行。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咖啡树是热带、亚热带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大部分高品质咖啡集中分布在1500-2000m之间。

下图为埃塞俄比亚简图,甲城市以咖啡贸易著称,被称为“咖啡城”。

(1)简述咖啡原产地的气候优势条件。

【解析】咖啡原产地是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高
原海拔较高,光照适宜;雨水充足。

【答案】纬度低,热量充足;高原海拔较高,光照适宜;雨水充足。

(2)指出该国咖啡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解析】埃塞俄比亚咖啡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主要是出口,商品率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等。

【答案】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劳动力需求量大。

(3)分析甲城市成为“咖啡城”优势条件。

【解析】优势条件可以从交通、技术、产业基础、市场等来分析。

表现在:甲城位于咖啡集中生产区,货源充足;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对外联系方式多样,交通便利;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答案】甲城位于咖啡集中生产区,货源充足;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对外联系方式多样,
交通便利;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4)针对甲城市未来发展,有人认为应该扩大咖啡的生产规模。

请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只可选择一种观点回答。

赞同可以从促经济促就业来分析。

不赞同可从生态破坏来分析。

赞同。

理由:当地生产咖啡的自然条件优越;扩大咖啡生产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不赞同。

理由:要扩大生产就势必要加大垦荒,破坏草地;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加剧荒漠化等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水土流失、生
物多样性减少等。

【答案】赞同。

理由:当地生产咖啡的自然条件优越;扩大咖啡生产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不赞同。

理由:扩大生产势必加大垦荒,破坏草地;可能会造成土地退
化,加剧荒漠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4.(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清官旧藏。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建立了文物医院;设置了影像馆、陶艺馆等体验馆;建立了数字博物馆,开展了全球虚拟游览。

开放面积也逐步从30%扩大到76%,并在非开放区域举办书画器物、宫廷御医药等专项展览。

还相继推出了《绘真妙笔千山》游戏、故宫口红等8700余种文创产品。

上述举措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了。

说出让“文物活起来了”对故宫旅游活动的有利影响。

【解析】读材料可知,开放面积也逐步从30%扩大到76%,开展了全球虚拟游览等,使“文物活起来了”,丰富了参观内容(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设置了影像馆、陶艺馆等体验馆”置身其中,增加了观赏的方式(角度) ;提高了知名度;“并在非开放区域举办书画器物、宫廷御医药等专项展览”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有利于馆藏文物保护(永续性) ;“还相继推出了《绘真妙笔千山》游戏、故宫口红等8700余种文
创产品。

”提高了经济效益等。

【答案】通过合理的管理规划丰富了参观内容(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增加了观赏的方式(角度);提高了故宫文物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环境容量增大,接待能力增强;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利于馆藏文物保护(永续性)。

15.(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其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被称为”海上森林”。

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岸、河口湾等滩涂浅滩地,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红树林的根系大致分为气根和地下根两类,气根由主干或较低的分枝长出,悬垂向下生长,进入土壤后形成很多支持根。

红树林可用作建筑材料、薪柴、食物和饲料、药物等。

近年来,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面积不断减少。

下图为红树林景观图。

说明红树林面积减少带来的危害及为保护我国沿海的红树林生物群落提出有效措施。

【解析】红树林分布在海岸、河口湾等滩涂浅滩地区,是陆地向海洋的过渡生态系统,可以减小风浪对海岸的侵蚀,面积减少,会导致抵御风浪的作用减弱,从而使得海岸线后退、陆地退缩。

同时,台风及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危害加重。

红树林为常绿灌木和乔木组成的生物群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功能,而面积减少,会使得调节气候的功能降低。

红树林根系生长,可以吸收部分水体内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质量得以净化,但是面积减少,会使得净化水质功能下降。

红树林属于特色的生物群落,是许多生物生存的场所,红树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害。

保护红树林的措施要从法律、民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等角度考虑。

红树林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的破坏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砍伐所致。

所以要提高民众保护红树林的意识,进行法律教育。

从法律层面看,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红树林生物群落的保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避免进一步被破坏,应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含沙量生物群落进行就地保护。

【答案】危害:红树林生物群落遭到破坏,红树林抵御风浪、固碳、促淤造陆、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下降;海岸线后退、陆地退缩,风暴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加重;红树林生态平衡失调、赤潮发生概率增多。

措施:完善红树林相应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研发与推广红树林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