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师王绍增先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专题 纪念王绍增先生缅怀先师王绍增先生
Cherishing the Memory of My Teacher Mr. Wang Shaozeng
恩师逝世已近周年,仍是每每想起,就潸然泪下,想写点文字,却又无法下笔。

微信里恩师的号一直留着,不忍删去。

现在提笔,只想写没有摘要、没有关键词、没有范式、反映心声的文字来作纪念。

王绍增老师生前说过,德高望重之人才能称之为“先生”,他从来称呼2位师爷为“程先生”和“郦先生”。

所以我敢称王绍增老师为先生。

回想起2016年12月的一个周二下午,这是我回国以后和先生第二次见面,在励吾楼的办公室。

我带着研究生胡婷,当天下午我们在一起讨论LID的问题,我给先生看了我做的PPT,论述美国雨水管理的发展历程,先生很高兴,一直和我谈论国内城市建设中忽视地面排水的问题。

期间,先生说起周四要去哈尔滨参加教育年会的事,我觉得北方正值天寒地冻,建议先生不要去了,又询问了他的身体情况。

先生乐观地说:“没事”,又说人命天定,不必挂虑。

我们在教育年会上又碰了面,先生带着高伟学弟,心情愉悦。

因为定的同一班返程飞机,本计划一起出发去机场,哪想第二天就听说先生病了,由于担心,整夜无眠,一再联系高伟,询问情况,感觉情形不是很好。

登机之后,看到先生疲累憔悴的样子,忍不住对他说了一句“您得好好休息。

”谁曾想,这竟然是我们之间最后一句话。

回到广州,先生就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无法探望,之后的病情一直都是听说,直到除夕之后,听到噩耗,感觉像做梦一样。

想来这个时候,最伤痛的就是师母了,却苦于找不到任何话来安慰。

冯娴慧
Feng Xianhui
回顾20年前,我还只是个大二的学生,懵懵懂懂。

大约是1996—1997学年,我们开设了一门电脑课,学习AutoCAD R14。

这是先生第一次给我们上课,他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教画一些线条和几何图形。

当时我们都是用手绘,班上拥有电脑的同学寥寥可数,所以上机时学得很用心。

期末考试时,先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让绘制完成的同学按时间顺序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当场就在名字后面打分,大约只用了5分钟,我第一个完成了。

20年前在华南农业大学,我第一次遇到用这种方式考核的老师,觉得先生是个很有趣的人。

后来先生教了我们好几门课,包括风景区规划等。

先生不用教材,上课也不念讲义,一直口头讲述,有理论、有案例,通俗易懂;讲到高兴的地方,总是自己先开怀大笑,课程结束后又让我们写课程论文,只是苦了上课不听讲、等着划重点的同学。

1998年起,园林教研室可以正式招收研究生了,先生是当年唯一有招生资格的导师。

大约同年10月,我被保送为第一个园林的研究生。

记得保研之后去见先生,他很开心,因为正式开始带研究生了。

他让我把园林设计课的方案带给他看,安排我去参加白云山的调研和写毕业论文,并嘱咐我加紧练习绘画。

先生问我喜不喜欢当老师,并且强调培养研究生就是为了储备师资。

我总是清晰记得,当时先生取了一个玻璃杯,把我的名字写好,贴在上面,放在小柜里,嘱咐我以后每次来自己倒水,不必拘礼。

此后,我就跟着先生学习,先生给我讲中国园林史,讲西方园林史,讲空间构成,讲数理
方法,送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抽样调查》,还有一本已经被标识了很多解析的《景观生态学》。

先生还给我们讲身边的园林人,讲时代、讲社会。

先生说第一课就是要了解师爷程世抚先生,因为程先生当年是那样悉心教导他,所以他一样悉心教导我们,这是传承。

至今仍牢牢记得先生讲程先生的家事,讲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讲程先生如何辗转在哈佛和康乃尔大学求学,讲上海的绿地建设,讲程先生如何指导并支持先生当年做租界园林研究,以及程先生的书籍被筒子楼的顽童偷去卖了换糖的趣事。

先生也和我们讲起自己1982年主持九寨沟风景区规划的往事,详细讲到藏民发现这片风景的故事,主管领导前期希望进沟开发,是先生主张保护为先的原则使得九寨沟风景能够完整保护下来。

从那时起,先生就和我们强调,风景园林最基本的责任就在于保护环境。

先生的前半生经历坎坷,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下乡干过农活,当过小学教员。

曾在成都青白江区环保局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最初报考环境科学的研究生,后来重返北京林业大学考研,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园林硕士研究生。

先生常和我们说起当年的经历,那些忍饥挨饿的贫困时日,那些残酷而又荒唐的岁月。

对于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的先生来说,正是那些被耽误和被荒废的时日,让他如此珍爱自己后半生的时光,他淡泊名利,一直勤奋耕耘,毫无保留地全力投入风景园林的学科建设。

先生对我们说:“即便是污染严重,我们现在也能在肮脏的空气下自由呼吸了。

”先生一直教导我们学会感恩,感恩当下中国人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先生说:“我们
79Commemorating Mr. Wang Shaozeng
(中国)是以吃亏的方式来谋求发展,你们要珍惜啊。

”先生关爱学生,当年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不好,先生尽自己一切可能为我们创造学习机会和条件。

我曾有一段时间非常迷茫,先生建议我跨专业考博,并通过朋友为我介绍博士生导师,为了让我安心学习备考,将自己在学校的小宿舍给我用,小宿舍刚装修过,后来听古德泉老师说房子本来是先生预备给儿子来广州使用的,心中真是五味杂陈。

先生很简朴,从不讲求吃穿,生性随和,常与学生和前来拜访的年轻朋友一起吃饭畅谈,若别人有困难,都是鼎力相助。

我对专业和学科的认知都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建立起来的。

1999年初,大学同学苑玲带着当时实习单位的一个住宅花园来寻求先生的设计指导,我作为陪同一起来到先生家。

先生看过底图之后说:“不如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吧。

”然后就带领我俩开始找案例,分析场地,设计方案,并让我用R14建模,当时我吓了一跳,因为只会画一些线条,怎么能建模?但是凭借一本指南手册,还是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了方案,建成了电脑模型,之后又打印用手绘渲染。

先生常对我说不会就学,这世上没有什么难事。

先生就是这样保持着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人,虽然当时他已经年过五旬,仍然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学习新知识,是非常难得和睿智的学者。

在跟随先生点点滴滴的学习过程中,先生一直教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求真务实,探求真理。

先生博学,每有问题不解,求助于恩师,他总能给出解答,常从那满墙的书柜中找出可以参考的文献。

先生若外出开会或参观考察回来,定会把经历和心得讲给我们听。

记得有一年先生问我,听过“朱育帆”吗?我说没有,先生就从书堆里抽出2本作品集册,开始讲设计师和设计师的作品给我听。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在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方向读博,随后又到华南理工大
学任教。

无论何时,先生都是良师益友。


的硕士论文是先生定的题目,研究“静风天
气条件下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虽然
已经完成,先生仍常用启发式交谈方式推进
我的研究一步步前进。

在先生的引导下,我
拓展领域,研究了大量有关城市规划、地理
科学、大气科学、环境保护的文献,就研究
内容和方式常常与先生在一起探讨。

后来有
一日,先生读完我的博士论文之后说:“在
这方面你超过我了,我希望你超过我,但是
注意不要陷进‘科学’的陷阱里。

”先生一
直鼓励我在各个方面辩证地学习,无论是
地理、农业、经济、旅游、会展,先生说:
“我自己也是什么都学的人,我还教过体
育、美术,还做过环保检测。

”多年后,当
我自己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也开始培养
研究生之后,才深感先生的开明。

虽然他也
曾对第一个研究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
最终选择了谆谆教导,静待花开的方式,对
每一个学生都尊重他的个性和特点,采用不
同的教导方式,从不强求。

2014年11月的某
一天,在华工发电所餐厅,我把自己的国家
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已经完成的研究报告给先
生看,先生很欣慰,说研究已经在前沿。


后在北京首届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上,我就自
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作了报告。

先生说等待我
的文章,可惜随后生子、出国访学,等回国
安定下来,想开始静心写作的时候,先生却
离我而去,真有说不尽的悲伤。

先生常说,科学研究一定要讲求
“真·善”,没有善的研究是邪恶的,非人
类所愿。

先生非常热爱风景园林学科,他说
风景园林领域是一个把自己的事业目标定位
为“真·善·美”的学科,除了“真·善”
之外,还有“美”。

先生是一位非常敏锐的
学者和智者,无论世事纷扰,始终心境澄
明,头脑清醒。

早期先生曾理性思考并精辟
论证过园林、人、自然的关系。

活在当下,
先生又一再教导我们不要追逐名利,迷失自
己。

先生说成功不能是人被资本所绑架。


生将那些被资本利益驱动来建设,却缺乏人
性关怀和生态效应的风景园林项目称为“疯
狂的景观”。

先生早期研究西方文化,西方
园林,崇尚希腊和雅典古典主义风格;后来
逐渐意会东方文化的精髓,倡导东方文化。

先生曾笑言自己是“改邪归正”。

2016年春
节前,我们送先生去从化,先生在路上谈及
自己正在思考毛泽东思想,让我有些诧异,
先生说他在毛泽东思想里看到了一些很重要
的东西,例如实事求是,很是赞同。

又谈到
一些外来的新兴概念,为我们分析其内涵,
提出不要盲从。

先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
求为人类福祉服务的真理,在他的人生旅途
中,毫无私心,并为真理而不懈奋斗,直达
忘我的境界。

在先生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
光辉。

细细想来,先生是如此挚诚,他并不
仅仅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思想者和践行者,他
热爱着自己生活的土地、自己的国家和人
民,自己生活的时代,皆因如此,才使他成
为智者和勇者。

逝者已去,精神永存!
(编辑/金花)
作者简介:
冯娴慧
1977年生/女/云南曲靖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
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科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广州
5106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