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串计1-16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串计1-16章
第⼀章导论
教学⽬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考⽣应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中经常涉及的⼀些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的历史,为接下来各个章节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1、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它是指⼀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量
1、对外贸易额:是指⼀国或地区⼀定时期进⼝总额与出⼝总额之和。
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货物进⼝总额或货物出⼝总额按照同⼀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在⼀起,即得到国际货物贸易额。
由于⼀国的出⼝就是另⼀国的进⼝,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货物进⼝额的合计数字理应等于所有国家货物出⼝额的合计数字。
但是,由于各国在进⾏货物贸易统计时⼀般都是按离岸价格(即FOB价格)计算出⼝额,按到岸价格(即CIF价格)计算进⼝额,因此世界货物出⼝总额总是⼩于世界货物进⼝总额。
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出⼝总额。
2、对外贸易量: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相对于对外贸易额⽽⾔在反映⼀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规模时更为准确。
三、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
按照统计进出⼝的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货物经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的标准。
即进⼊国境的商品⼀律列为进⼝,称为总进⼝;凡离开国境的商品⼀律列为出⼝,称为总出⼝。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的标准。
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境内的货物计⼊进⼝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续出⼝的货物计⼊出⼝贸易。
在专门贸易体系下,⼀国的货物进⼝包括:
(1)⽤于国内消费和使⽤的直接进⼝货物;
(2)⽤于国内消费和使⽤的从海关保税区域进⼊境内的进⼝货物;
(3)⽤于国内消费和使⽤的从经济特区(如⾃由贸易区、出⼝加⼯区等)进⼊境内的进⼝货物。
在专门贸易体系下,⼀国的货物出⼝是指通过海关直接出⼝的货物,包括两部分:⼀部分是离开国境的;另⼀部分是进⼊经济特区,但没有离开国境的。
关境和国境的区别和联系:
⼀般来讲,⼀国关境和国境是⼀致的。
但是⼀些国家在国境内设⽴⾃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加⼯区等经济特区,还有的国家通过签署协议建⽴关税同盟。
这就使得前者关境⼩于国境,后者关境⼤于国境。
四、直接贸易、转⼝贸易与过境贸易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直接由⽣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2、转⼝贸易(Entrepot Trade):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所从事的把商品从⽣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贸易也称为中转贸易。
货物消费国与货物⽣产国通过第三国进⾏的贸易活动对⽣产国是间接出⼝,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对第三国⽽⾔就是转⼝贸易。
3、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贸易货物在运输途中经过⼀国国境的情况。
例,A国经过B国国境向C国运送贸易商品,对于B国⽽⾔,就是过境贸易。
注意:过境贸易与转⼝贸易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即:交易关系的确⽴不同。
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是在出⼝国与进⼝国贸易商之间进⾏的;⽽在转⼝贸易情况下,转⼝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国、进⼝国的贸易商订⽴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
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1、货物贸易
(1)货物贸易的概念:针对有形的货物展开的贸易活动就叫货物贸易。
(2)货物贸易的类型:《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国际货物贸易共分为10⼤类。
这10类商品分别为:⾷品及主要供⾷⽤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剂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蜡(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
2、服务贸易
(1)服务贸易的概念:针对⽆形的服务展开的贸易活动就叫服务贸易。
(2)服务贸易的类型:《服务贸易总协定》中依照服务的提供⽅式不同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4类,分别是跨界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然⼈流动。
另外依照服务部门的不同,可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3⼤类,即: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性服务。
六、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个国家在⼀定时期内(通常为⼀年)出⼝总额与进⼝总额的差额。
贸易差额有三种表现:
(1)贸易顺差:出⼝总额⼤于进⼝总额的差额,⼜称为出超。
(2)贸易逆差:进⼝总额⼤于出⼝总额,⼜称为⼊超。
(3)贸易平衡:出⼝总额与进⼝总额相等。
由于出⼝总额与进⼝总额刚好相等的情况在现实中⼏乎不可能,所以只能说贸易基本平衡。
七、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有⼴义与狭义之分:
⼴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国进出⼝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称对外货物贸易或国际货物贸易结构。
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定时期内⼀国进出⼝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
国际货物贸易结构是指⼀定时期内各⼤类货物或某种货物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重。
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可以反映出⼀国的或世界的经济发展⽔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第三产业发展⽔平等。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地理⽅向
从⼀个国家的⾓度来看,其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是指该国的对外贸易值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即该国的出⼝商品是流向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进⼝商品是从哪些国家或地区流⼊的。
通常⽤各国家或地区在该国进⼝总额或出⼝总额或进出⼝总额中所占的⽐重来表⽰。
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清楚地表明了⼀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交往的⼴度和深度。
国际贸易地理⽅向是⽤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的⼀个概念。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称贸易系数(Coefficient of Trade),是指⼀国⼀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其国内⽣产总值GDP中所占的⽐重,它表明⼀国国民经济对进出⼝贸易的依赖程度。
第⼆节国际贸易的产⽣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
从时间上看,国际贸易产⽣于15世纪后。
⼆、国际贸易的发展
(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来讲的)
1、地理⼤发现时期的国际贸易(15世纪后—18世纪中期)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国际贸易带有浓重的殖民⾊彩;
第⼆,国际贸易商品的流向⼗分鲜明;
第三,由于受⽣产⼒⽔平、运输与通讯条件的制约,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商品范围不⼤。
2、第⼀次产业⾰命后的国际贸易(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由于⽣产⼒⽔平的提⾼,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商品范围扩⼤了;
第⼆,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的国家多了。
3、第⼆次产业⾰命后的国际贸易(19世纪中期—第⼀次世界⼤战前)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国际贸易在⼀国经济⽣活中的作⽤越来越重要了。
4、两次世界⼤战期间的国际贸易(1914年—1945年)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国际贸易的规模相⽐较战前出现了萎缩,并且年均增长速度也⽐较缓慢。
5、⼆战后的国际贸易
这⼀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国际贸易的增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重⼤差异;
第⼆,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第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第五,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第⼆章国际分⼯与世界市场
教学⽬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考⽣应了解作为国际贸易基础的国际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理解与掌握世界市场价格的主要形式。
课程内容
第⼀节国际分⼯的产⽣与发展
⼀、国际分⼯的含义
国际分⼯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它是社会分⼯发展到⼀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的发展阶段
国际分⼯的产⽣与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将这⼀过程分为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
1.国际分⼯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
这⼀时期国际分⼯是建⽴在⾃然条件不同的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分⼯的特征。
在这⼀时期,西欧殖民主义者⽤暴⼒⼿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段,对拉丁美洲、亚洲和⾮洲进⾏掠夺。
他们开发矿⼭,建⽴⽢蔗、咖啡、烟草等农作物的种植园,⽣产和提供本国不能⽣产的农作物,扩⼤本国⼯业品的⽣产和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形式,建⽴起早期的国际专业化⽣产。
2.国际分⼯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这⼀时期国际分⼯呈现出4个特点:
⾸先,⼤机器⼯业的建⽴为国际分⼯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机器⼯业改⾰了传统的运输⽅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具,把原料⽣产国和⼯业品⽣产国联系在⼀起,使国际分⼯成为可能。
其次,这⼀时期的国际分⼯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形成的。
由于英国⾸先完成了产业
⾰命,它的⽣产⼒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能⼒⼤⼤加强。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如l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制造商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车、车辆、铁路设备的制造。
英国垄断了世界贸易和世界航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马克思曾对英国当时所处的顶峰状态进⾏过描述,写道:“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的中⼼,是⼯业太阳,⽇益增多的⽣产⾕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
”
再次,随着国际分⼯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益为⼤宗商品所代替。
这些商
品包括⼩麦、棉花、⽺⽑、咖啡、铜、⽊材等。
最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确⽴和巩固,欧洲殖民国家推⾏国际专业化⽣产的⼿段也发⽣了改变,从过去的野蛮、暴⼒掠夺、超经济强制转化为⽐较和平的贸易或经济⽅法,利⽤交换⾏为,逐步把亚⾮拉落后的农业经济逐⼀纳⼊国际分⼯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l9世纪建⽴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分⼯是⼀种垂直分⼯模式,是以先进
技术为基础的⼯业国与以⾃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
的分⼯。
3.国际分⼯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次⼤战)
这⼀时期国际分⼯呈现出4个特点:
⾸先,亚⾮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产和出⼝,从⽽造成了亚⾮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是经济⽣活上依赖少数⼏种产品的⽣产和出⼝;⼆是⾼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亚⾮拉国家依靠⼏种产品的⽣产和出⼝换取所需要的⼯业制成品。
落后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这种双重依赖性导致其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的周期性经济波动会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这些国
家,从⽽使这些国家也成为周期性波动经济的⼀部分。
其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对外依赖性。
其次,国际分⼯的中⼼从英国变为⼀组国家,扩展到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
他们之
间也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关系。
1886年,英国在世界出⼝中所占⽐重为20%,l913年下降到l3.1%,⽽其他西欧和北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德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却迅速上升。
再次,随着国际分⼯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亚⾮拉国家之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国际分⼯的依赖。
最后,在现有分⼯格局的基础上,贸易⽅式也在发⽣变化,传统的国际定期集市、现场看货交易⽅式逐渐减少,代之以样品展览、商品交易所的产⽣和发展。
1848年,美国芝加哥第⼀家⾕物交易所诞⽣。
1862年,伦敦有⾊⾦属交易所成⽴。
4.国际分⼯的深化发展阶段(⼆战后)
这⼀时期国际分⼯呈现出6个特点:
(1)在国际分⼯格局中,⼯业国之间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居于主导地位。
⼆战前,⼯
业制成品⽣产国与初级产品⽣产国间的分⼯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业国与⼯业国间的
分⼯。
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发展与其他因素相互作⽤,共同改变了各种类型国家的
经济发展现状,突出了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加强了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依赖,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格局。
(2)发达国家间⼯业部门内部分⼯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战前,在⼯业国家间的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业部门之间的分⼯。
⼆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的发展,原来的⽣产部门逐步细分,成为独⽴的产业部门。
越来越多的次级部门跨越国界,形
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
⽬前,多数的产业内部分⼯主要采取以下⼏种形式:
第⼀,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
例如,在拖拉机研发和⽣产⽅⾯,美国企业侧重发展⼤功率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这主要是基于美国⼟地辽阔,⼤⾯积耕种的要求;英国主要发展中型轮式拖拉机;德国关注⼩功率的轮式拖拉机。
第⼆,零、配件和部件⽣产的专业化分⼯。
由于各国科技⼯艺⽔平、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存在着差异,⼀国在某⼀种零、配件或部件的⽣产上可能拥有优势,其他国家则可能对另⼀种零、配件或部件的⽣产拥有优势,因此就产⽣了零、配件或部件⽣产的国家之间分⼯的必要,实现零、配件或部件的专业化⽣产。
第三,⼯艺过程的专业化分⼯。
⼯艺过程的专业化分⼯是指不同国家对⽣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专业化分⼯。
例如,在化学⼯业中,某国的⼀些⼯⼚专门⽣产半成品,然后出⼝这些半成品,供给设在其他国家的化⼯⼚去⽣产各种化学制品。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业分⼯在发展,⽽⼯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在削弱。
战后的科技⾰命、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业化战略的实施、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等因素都导致某些⼯业产品的⽣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业分⼯的发展,出现了⾼精尖⼯业与⼀般⼯业的分⼯,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成员之间的内部分⼯迅速发展。
⼆战后,经济⼀体化程度不同
的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或集团纷纷出现,多数属于封闭式的⼀体化组织或集团,即对成员
和⾮成员适⽤不同的政策措施。
到⽬前为⽌,最为成功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经济⼀体化
程度最⾼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当属欧盟。
(5)服务业的国际分⼯逐渐形成。
⼆战前,国际分⼯主要局限于⽣产制造类的产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分⼯开始从有形商品领域发展到⽆形商品领域——服务业。
事实上,服务业国际分⼯的形成是以第三次科技⾰命和⽣产制造⾏业国际分⼯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
(6)跨国公司内部分⼯与外部分⼯构成国际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分⼯是指公司各构成实体之间的分⼯,分⼯可以是⽔平型的,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复制,或不同区位⼦公司间形成零部件分⼯⽣产协作;也可能是垂直型的,如规模庞⼤的⽯油公司,⼦公司分处于⽣产过程的不同阶段。
外部分⼯是指公司通过外包合同、长期买卖合同、企业合作等⽅式同外部企业建⽴的分⼯协作关系。
第⼆节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可以表述为以下⼏个⽅⾯:
1.多边贸易与⽀付体系的形成
在多边贸易与⽀付体系下,各国不必再保持与每⼀个贸易对⼿国家的贸易平衡,⽽是寻求以对⼀些国家的贸易盈余来冲抵对另⼀些国家的贸易逆差,最终保持总贸易量基本平衡。
2.国际⾦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国际⾦本位制度是1914年前世界多边贸易与⽀付体系发挥作⽤的重要基础。
它的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是为世界各国货币的价值提供⼀个相互⽐较的尺度,并使各国货币汇价保持稳定;⼆是为世界各国商品价格提供⼀个相互⽐较的尺度,从⽽使各国商品以同⼀货币标价时,价格基本相同,有助于将各国的商品⽣产与交换更紧密地联系在⼀起。
世界货币的产⽣是各国⽣产与交换国际化的表现与结果。
在已形成的世界市场上,世界货币发挥着价值尺度、⽀付⼿段、流通⼿段、贮藏⼿段等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付⼿段平衡国际收⽀差额。
3.形成⽐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1)世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世界市场价格的统⼀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
2)固定的商品市场、专业的商业机构、完备的运输设施
4.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宗贸易的增长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与运⾏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内容包括如下六个⽅⾯:
1.交易对象
世界市场的交易对象分为有形商品(货物)和⽆形商品(服务)两⼤类。
2.参与国家
对于参与世界市场活动国家的分类,⽬前较为常见的分类⽅法是将所有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
3.订约⼈
世界市场的订约⼈依据活动的⽬的和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企业与企业主联合组织
第⼆,政府机构
世界市场上的政府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是作为直接的采购⽅,在世界市场采购货物与服务,属于政府采购范围;或直接作为卖⽅提供货物与服务,如通过商品输出的⽅式提供军事或经济援助。
⼆是政府专门设⽴的⼲预机构,通过在世界市场上买进与卖出商品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最终影响市场价格。
三是政府设⽴的促进出⼝机构。
第三,国际机构
国际机构在这⾥主要是指诸如世界银⾏、国际货币基⾦组织、联合国等机构。
第四,其他机构
4.国际商品市场形式
(1)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具体包括:商品交易所;拍卖;博览会、展览会。
第⼀,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种典型的具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
它是在指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式,由特定的交易⼈员(⼀般为会员经纪⼈)进⾏⼤宗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
最早的商品交易所是建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粮⾷交易所。
交易所运作⼀般采取会员制。
在交易所中进⾏的商品交易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两种。
现货交易是实际或当期的商品买卖活动,以卖⽅交货、买⽅付款完成合约,具有即期交割性质。
期货交易合约是指买卖双⽅签订的在将来⼀个确定时间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某商品的协议。
第⼆,拍卖
拍卖是⼀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竞购,把事先经买主验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卖给出价最⾼者的过程。
以拍卖⽅式进⼊国际市场的商品,⼤多数是品质不容易标准化、不易存储、⽣产⼚家众多、产地分散或难于集中交易的商品。
第三,博览会、展览会
博览会是⼀种定期在同⼀地点、在规定的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国家、⼚商参加产品展销的国际市场。
举办博览会的⽬的是使参展者展⽰科技成果、商品样品,洽谈业务,促成贸易。
展览会⼀般是不定期举办的,它与博览会的区别是只展览不销售,通过产品展⽰,促成会后的交易。
(2)⾮固定的国际商品市场
5.国际商品销售渠道
常见的国际商品销售渠道类型如下表所⽰:
6.国际运输与信息⽹络
三、世界市场的交易⽅式
第三节世界市场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
商品世界市场价格按照其形成原因、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两⼤类:
1.世界“⾃由市场”价格
世界“⾃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量⼲扰的条件下,独⽴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交易的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在⼀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主要包括:
(1)调拨价格调拨价格(Transfer Price)⼜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出于在国际经营业务中最⼤限度地减轻税负,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扶植幼⼩的⼦公司等⽬的,在公司内部进⾏交易时采⽤的价格,该价格⼀般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由公司上层管理者制定。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国际垄断组织利⽤其经济实⼒和对市场的控制⼒确定的价格,有买⽅垄断价格与卖⽅垄断价格两种形式。
(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世界市场价格。
影响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
1.垄断;
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最⼤限度的利润,通过影响供应量(需求量)或直接⼲预价格的做法对国际市场价格施加影响。
2.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是有周期性的,⼀般经历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涨。
3.市场结构;
4.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因素包括:产品品质与包装、付款条件、运输条件、销售季节、品牌(是否是名牌)、使⽤的货币、成交数量、客户的爱好、地理位置、⼴告宣传、服务质量等,它们都会对产品需求产⽣影响。
6、⾃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章练习题
简答题
1、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疑编号5219020301]
答案: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可以表述为以下⼏个⽅⾯:
第⼀、多边贸易与⽀付体系的形成。
第⼆、国际⾦本位制度和世界货币的形成。
第三、形成⽐较完备的世界市场运作机制。
第四、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和⼤宗贸易的增长。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的含义是什么?
[答疑编号5219020302]
答案: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在⼀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主要包括:
(1)调拨价格。
(2)垄断价格。
(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第三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教学⽬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考⽣应掌握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了解各国贸易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课程内容
第⼀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贸易政策的构成因素
对外贸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
(1)政策主体。
是指政策⾏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般来说是指各国政府。
(2)政策客体或政策对象。
即贸易政策规范、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
(3)政策⽬标。
即贸易政策⾏为的⽬的。
(4)政策内容。
即贸易政策所涵盖的⽅⾯和内容。
(5)政策⼿段。
即为实现既定的政策⽬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
⼆、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
从对外贸易产⽣与发展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有两种类型,即⾃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1.⾃由贸易政策:⼀国在对外贸易领域未采取或很少采取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预的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国在对外贸易领域采取⼀定的措施对贸易活动加以⼲预的政策。
第⼆节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产⽣于15~17世纪资本主义⽣产⽅式准备时期。
1.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