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历史」长治那些年的天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治历史」长治那些年的天灾
严重的旱灾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头年冬无雪,本年春夏大旱,浊漳河水竭,岁饥,人相食,斗半银七钱,虽父子兄弟夫妇不相顾,僻乡荒郊,无人敢独行,连旱四年。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全年特大旱,漳河涸。

据清《平顺县志》载:从1689年以来连岁大旱,五谷末登,民多饥荒,卖儿女者不可胜数。

清光绪二年(1876年),大旱,树死土焦,夏无收,秋无禾。

光绪三年,持续大旱,树皮草根食尽,饿殍遍野,人相食。

光绪四年,大旱,连发灾荒,加之瘟疫流行,地无人耕,民死无数,或室之俱空,或村之尽绝,尸体初施木,后以席代之,积尸以千计,只好掘土深埋。

2000年,长治市从2月份以来,全市出现了150多天的春夏连旱的特殊气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年份。

特别是出现在春播关键时期(4月20日———5月20日),全市降水仅为0—9毫米,平均5.4毫米,比1962年的6.6毫米还少1.2毫米。

其中武乡为0毫米,沁源、屯留、黎城为3毫米,襄垣为4毫米,其他县市为9毫米,降水之少,为本市有气象记录以来之最。

严重的旱灾不仅影响了春播,而且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使60万亩农田未下种,下种后未出苗的有60万亩,缺苗断垄的有85万亩,因旱灾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94.16万亩,成灾面积3357万亩,绝收43万亩,比1999年减产2.5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之多。

进入汛期后,旱情尚未解除,部分地区又遭受洪涝风雹灾害,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5万元;因风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00余万元。

遭受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是屯留县,风雹灾中最严重的是沁县
最大的风灾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至五月,武乡刮大风,庄稼尽无。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五月十一日近午,长子县王婆村,西北有赤云夹黑云坠地而驰,风雷急,合抱大树或碎如委薪,或倒根向上而立,
垣墙或自西移东,田苗如热屋瓦,车轮有飞至数自然灾害-24-里外者,不伤一人。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五月,境内刮大风,数人合抱的大树被风刮倒,房屋毁坏无数。

1965年5月,长治县刮起10级大风,风速每秒达20米,使粮田禾苗严重受损。

1966年6月26日,长治市区出现龙卷风,像一根擎天柱,上端与云相接,下端与地面相连,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紧接着飓风、暴雨、冰雹相加,持续一小时,冰雹大似鸡蛋,造成多年未有的洪灾,使29个生产大队受到侵袭,2万多亩粮田受灾,减产46万多斤,冲毁房屋36间。

与此同时,长治县也出现龙卷风,农舍、粮田损失惨重。

1974年7月14日,武乡县从西到东的16个公社刮大风,192个生产大队的粮田及国营果树场遭受风灾、洪灾,农田遭受巨大损失,刮倒果树9800多株,刮落水果近3万公斤。

1984年8月7日下午,市区出现龙卷风,暴风骤雨,平地积水盈尺,将正在英雄台广场演出的山东马戏团的大棚摧垮,死4人,伤100余人,将6棵树龄20余年的大树连根拔起。

1987年5月下旬,平顺县普刮大风,飞沙走石,尘土遮天盖日,使8400亩谷苗严重灌耳,瞎心率达70%。

同年8月31日至9月1日,该县再次受暴风夹冰雹袭击,风力在7—8级,刮断上大树937棵,庄稼大批倒伏,干水果掉落。

最大的洪灾
元延祐六年(1319年)漳水溢,坏民田2千余顷。

元至顺二年(1331年)四月,潞城县大雨,漳河决。

1956年,平顺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1—4月降雨187毫米,据23个乡89个社统计,倒塌房屋和窑洞4087间(孔),867户无家可归,99人死亡,18人受伤,淹没土地2421亩,毁庄稼4165亩,冲毁大坝45座、桥4座、大小水渠1684条。

7月31日再次遭受特大洪灾,车当村有38户受灾惨重,死92人,伤7人,其中12户死绝。

冲毁房屋和窑洞147间(孔)、粮食近万斤,冲毁土地20余亩,树木
880多棵。

1962年6月20日至7月31日,仅40天时间连遭雹灾8次,7月15日长治城、郊区降特大暴雨,倾盆大雨持续6小时之久,致使山洪暴发,16日又降暴雨,两次降雨量达230至260毫米以上,差不多等于常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

入伏以后,病虫害四起,城区12个公社165个生产大队,就有11个公社134个生产大队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水淹房屋4883间,倒塌房屋2925间,死亡6人,冲毁已播田地12.4万亩,冲走和损坏粮食18.8万斤。

长子县在7月15日降雨量达到210.7毫米,冲毁田地15万亩。

7月16日凌晨又降-25-雨3小时,雨量达143毫米,大面积受灾,漳河涨,农田毁,损坏房屋3688间,窑266孔,死26人。

1971年6月,屯留县西河北村降特大暴雨,一小时降雨量115毫米,农田、房屋损失惨重。

1976年6月30日,武乡南关降暴雨2小时,山洪暴发,土地冲坏。

7月24日零点至5点,武乡西起涌泉,东至大有,8个公社降暴雨,遭受到特大洪风灾害袭击,5小时降雨150毫米,水库、池塘被冲毁,房屋倒塌,土地淹没,粮仓、住宅进水,交通阻塞。

1993年是个多灾年,干旱、暴雨、冰雹、霜冻、雨淞等灾害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特别是暴雨和雹灾,全年共发生10次暴雨和13次冰雹,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3次,成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年。

因洪涝死亡42人,受伤641人,发病459人,成灾面积73万亩。

尤其是7月9日和8月4日,日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沁源县达到140.49毫米。

全市受灾166个乡镇、1962个村、48.46万人,倒塌和损坏房屋42847间(孔),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

特别是潞城、黎城受灾更严重,7月9日潞城有500多户房屋倒塌,砸死村民11人,一辆过境客车被冲翻,车上除1人生还外,其余20多名乘客全部遇难。

1996年8月2—5日,壶关、黎城连降暴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壶关平均日降雨量达119.1毫米。

桥上、鹅屋等乡遭特大雹雨袭击,日降水量达255毫米以上,冲毁、倒塌房屋7500余间,死12人,伤
154人,冲走、砸死大牲畜148头,畜禽2400余只,4.6万亩粮田和3.2亩经济林受灾,树掌镇下寺村全村覆没,八一铁矿、桥上水电站被淹,冲走大型设备50台,直接经济损失达802万元,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受损失计2300多万元。

黎城17个乡镇、252个行政村受灾,造成房屋倒塌,田木冲毁,交通通讯中断,人员伤亡。

仅对9个乡镇统计,有627户房屋被冲毁,计房1026间、窑洞502孔,使117户351人无家可归,死亡5人,重伤8人;伤亡大牲畜45头、羊300只,鸡、猪、兔12.7万只;冲毁土地2.5万亩,道路87公里,其中207、309国道被冲断;6座中小型水库超过限定水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最大的雹灾
后赵太和元年(328年),武乡县发生一次雹灾,雹大如家鸡,平地积雹3尺,凹地10尺,打死牲畜万余头,树木、庄稼全被打坏。

后赵建平三年(332年)沁县大雹雨起介山,行千余里,雹大如鸡蛋,平地厚积3尺,人畜死亡数万,禾稼荡然无存。

武乡大雨雹,雹大如鸡蛋,行人禽畎死者万数,树木推折,庄稼荡然。

明崇祯十八年(1642年)阴历七-26-月八日,壶关县降冰雹,大如盘,厚尺许。

清顺治七年(1650年)阴历七月,屯留县雨雹大如斗,秋禾杀尽,大木撕拔,民大困。

次年七月,屯留县夏降大雹,雨雹大如斗,秋禾杀尽,大木撕拔,民大饥。

清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十三日,沁县仁胜村北降大雹,有大过于牛、象者,有如猪、羊者,余者如盆如碗,次日冰积末消,仍积有四、五寸,秋禾全毁。

1963年6月15日———8月14日,沁县松村、羊庄、漳源等8个乡镇遭雹打,塌房6200余间,死30人,牲口47头。

1978年4月,武乡始降冰雹,为本市有记载以来年内最早的降雹日。

2001年6月21日至23日,本市壶关、黎城、襄垣、长子、屯留、沁县、武乡、平顺、沁源9个县43个乡镇465个村43万人遭受
特大冰雹灾害,尤其是壶关、黎城两县,冰雹最大直径达3—4厘米,降雹时间持续40—60分钟。

壶关县黄山乡雹厚达4尺多,漫山遍野一片雪白,造成150多亩小麦全部绝收,秋粮减产六成以上。

黎城受灾面积达6.85万亩,绝收1.1万亩。

全市受灾面积达48.5万亩,绝收近6万亩,冲毁耕地1.35万亩,倒塌房屋和造成危房706间(孔),冲毁道路3.2万米,冲毁防洪坝16座,毁林成材树木1680株,刮倒电杆数十根,死亡2人,冲走羊42只,直接经济损失达11643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055万元。

最大的雪灾
1994年4月8日—9日,武乡、沁县、襄垣、沁源、黎城等县遭受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暴雪侵袭,暴雪持续30多个小时,降雪量达55毫米,沁县、武乡降雪持续40多个小时,覆盖厚度达450毫米,气温骤降5—10℃,致使电力通讯线路出现大面积覆冰,电杆倒伏,线路中断,变压器被毁坏,不少工矿企业被迫停产,居民房屋倒塌,鸡羊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达330余万元。

仅沁县压断电力线路500公里,折断线杆760余根,损坏变压器27个,导致19条10千伏线路和5条354伏线路全部瘫痪;冻死蔬菜182亩,倒塌公房346间,冻死羊124只。

最大的虫灾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潞城、壶关、襄垣三县蝗虫入境,吃尽庄稼、草木,饥民捕蝗而食,人相食。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武乡、襄垣、潞城、壶关遭受了严重的虫害,蝗虫所到之处,吃尽草木庄稼,遮天盖地,碍人马不能行走,人捕蝗虫当饭吃,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情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四月,武乡蝗虫从东南而来,飞蔽天日,庄稼-27-被吃完,粮食颗粒无收,人吃草根树皮,死者无数。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蝗虫进入沁县、长子县,飞天遮日10天,草木、庄稼被吃尽,民多流亡。

1944年,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区蝗灾严重。

这次蝗灾从1943年开始发生,至1944年春夏间,先后有6批飞蝗从平汉线侵入,全太行
区除二专区外,都遭受到蝗虫的侵袭,为此,中共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扑灭蝗蝻的紧急号召》,至7月底,太行区被吃坏麦苗192878亩,吃光麦苗101441亩,吃光秋苗19061亩,使小麦减产百分之三十。

长治县33个村的受害田禾达17850亩;襄垣县飞蝗笼罩田野,食庄稼有声,禾苗、树叶皆尽。

至1945年,蝗虫仍在侵袭,平顺县组织3000多人进行刨蝗卵运动,仅在该县石城、豆口、东庄等村就挖出蝗卵12614公斤,平幼蝗3881公斤,抓飞蝗7150万个。

最大的山崩
1987年4月10日凌晨1时40分,平顺县阳高乡堂耳庄村西石崖下部因地层的地质发育和风化侵蚀,悬崖崩塌,巨石滚落。

塌方宽13米,厚10米,高80米,计10400立方米。

最大石块80多立方米,使该村38户137人受到不同程度灾害,其中重灾23户88人。

共塌窑33孔,砸塌平房32间、楼房16间,形成危窑9孔、危房6间,小学校舍全被砸塌;死9人,伤2人,12户37口人无家可归;损失粮食10050公斤,耕牛1头,生猪3头;损失花椒树300株、柿树200株、木材树300株,耕地7亩。

损失财物总价值31.82万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内发生的最大一次山崩。

最严重的滑坡
1971———1972年,修建太焦铁路时,在修文至五阳全长209Km长度内,出现大小滑坡51处,推迟建路工期三年,多耗资1300万元,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976年8月下旬,地处半山腰的长治县居家山村,阴雨连绵,连降雨7天7夜。

该村西部有一条坡度70°以上、深度达200多米的大沟,连续降雨使该村发生明显的滑动,向西推出7———10米,整个村庄多处出现地裂,裂缝长一般在1米以上,宽0.3———0.6米,深度最深达3米左右。

造成50余间房屋、窑洞倒塌,多数住房出现裂缝。

随着滑坡向前推进,山上水井出现水位下降,地面多处出水;山下蓄水池冒水,厕所粪便翻滚;地面多处突起,突起部分最高可达1米左右。

史载最早的一次地震
公元前70年据《汉书五行志》记:公元前70年6月,关东49郡地震或山崩,坏城-28-郭、室屋,死6千余人。

此书虽没直接提到上党地震,但49个郡包括上党郡。

此为有文字记载最早发生的地震。

史书记述上党最早地震的时间
公元167年据《潞州志》载:“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五月丙午……上党,泫氏地裂。

”地震面积最大的一次———公元1303年上党地震元大德七年(1303年)九月十七日,山西洪洞、赵城发生8级地震,波及长治,据《潞安府志》和《长治县志》载:坏学宫,独存大成殿,且墙壁倾仆,圣像损缺。

文庙·大德癸卯,坤舆震动,悉为坠塌。

壶关山崩地陷,民居少有完者。

长子、屯留、襄垣、潞城、黎城等都遭受破坏。

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震———1830年平顺地震清道光十年四月(1830年)平顺县地大震,或间日,或连日,持续两月乃止,死人众多。

最大的一次地震———1890年武乡地震清光绪十六年(1890),武乡县发生的5.5级地震,屋宇倾塌,人畜死亡。

长治有感。

最近期发生的一次地震———2005年10月2005年10月7日,屯留县与襄垣县交界地区发生ML3.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28′,东经113°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