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因工程学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 态 作 业 的 氧 消 耗 动 态
25
第三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三、氧耗量的测定与计算 相对代谢率(RMR)指标通过作业中氧耗量来计算,计算公式如
下: RMR 作业时的氧耗量 安静时的氧耗量
基础代谢氧消耗量
➢ 其中作业时的氧耗量直接作业过程中测得 ➢ 基础代谢氧的消耗量可以通过由体重、身高计算的
男性 195.5 193.4 164.9 157.8 158.7 154.1 149 女性 172.5 181.7 154.1 146.5 146.9 142.3 138.6
14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3、基础代谢量的计算 基础代谢量 =基础代谢率平均值(B)×人体表面积(S)× 持续时间(t)=B·S·t 4、我国人体表面积的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30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1)劳动时间率T的计算——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 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
天,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27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以能量代谢为标准进行劳动强度分级可以把千差万别的作业 进行统一定义。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 ◆ 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 ◆ 绝对指标,如8h的能量消耗量,劳动强度指数等。
28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一、以相对代谢率指标分级(划分为5个等级) RMR <2.7:适宜的作业; RMR <4:可以持续工作,但考虑精神疲劳也应安排适当休息; RMR >4:不能连续进行; RMR >7:应实行机械化。 RMR越大,日作业时间越短。
1.5~ 2.0
2.O~ 2.5
2.5~
能耗/(kJ/min) ~lO.5 心率/(beats/min) 直肠温度/℃ 排汗率/(ml/h)
10.520.9
20.9~ 31.4
31.4~ 41.9
75~100 100~125 125~150
37.5~38 38~38.5
200~400 400~6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31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2)平均能量代谢率(M)计算
N
M
TiMi Tj M j
M i1
j 1
T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时采用式: 1gM=0.0945x – 0.537 94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时采用式: lg(13.26—M)=1.1648 -
人的操作是由手和脚来完成。
4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一)手部力量 (1)握力:握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手的用力能力。 (2)手的操纵力:手的操纵力与人的作业姿势、用力方向等因 素有关。 ①坐姿手操纵力 ②立姿手操纵力 ③卧姿手操纵力 ④常见手部操作动作及其力量极限
5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36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二、疲劳的产生与积累 1、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分为四个阶段: (1)工作适应期
(2)最佳工作期 (3)疲劳期 (4)疲劳过度积累期
37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2、操作者的疲劳受影响的典型因素 (1)劳动强度与工作持续时间 (2)作业环境条件 (3)劳动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 (4)身体素质 (5)营养、睡眠等 (6)其他作业者本身的因素
>25
33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四、以氧耗、心率等指标分级 研究表明, 以能耗量为指标来划分劳动强度时,耗氧量、心
率、直肠温度、排汗率、乳酸浓度和相对代谢率等具有相同的 意义。
34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表2 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和分级标准
劳动强度等级 很轻

中等

很重 极重
耗氧量/(L/min)
~O.5 O.5~1.0 1.0~1.5
二、以能耗量指标分级 不同劳动强度的能耗量与相对代谢率指标对照资料见表8-9。
29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三、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1、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I=T·M·S·W·10
式中:I——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 推/拉=0.05;
RMR 能量代谢量 安静代谢量
基础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RMR基础代谢量+1.2基础代谢量=RMR 1.2基础代谢量
RMR 能量代谢率 安静代谢率 M R
基础代谢率
B
M B RMR R B RMR 1.2B RMR 1.2 B
五、相对代谢率资料 22
见例8-1
第三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35
41.9~ 52.3 52.3 ~
150~ 175
175~
38.5~ 39
39~
600~ 800
800~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一、体力疲劳及其分类 1、体力疲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机能衰退,作 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 2、分类 ①根据身体使用部位:局部疲劳和全身疲劳。 ②根据活动时间长短和活动强度的高低:急性疲劳(短时间剧 烈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和慢性疲劳(长时间中等强度作业后产 生的疲劳)。
2
第三章 体力工作负荷 本章重点
1、能量消耗量的计算 2、动态作业时的氧耗特点 3、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方法
3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力量、耐力和能量代谢,三 者联系密切。 一、人体活动力量
人能够发挥出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的姿势、着力部位以及 力的作用方向。
施力部位可把人体力量分为手部力量、脚(含腿)部力量、 背部力量和颈部力量。
40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二)疲劳特征及测定方法 1、疲劳特征: ①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
②进行特定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 ③疲劳的自我体验。 2、主要测定方法: (1)生化法 (2)工作效绩测定 (3)生理心理测试法 (4)疲劳症状调查法
41
15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二、安静代谢量 机体为了保持各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所消耗的能量。安
静代谢率记为R,R=1.2B。 安静代谢量= R·S·t=1.2BSt
R为安静代谢率(kJ/(m2·h);S为人体表面积(㎡);t为 持续时间(h)。
16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三、活动代谢量 活动代谢量是指工作中增加的能量代谢。 活动代谢量的大小和劳动强度直接相关,是评价作业负荷
着脚离开人体中心对称线向外偏转的程度有关。脚产生的力的大 小与下肢的位置、姿势和方向有关。
1、一般坐姿时,右脚最大蹬力平均可达2568N,左脚为2362N, 但是脚力控制器的操纵力最好不超过264N。 2、膝部伸展角度在130°~150°或160°~180°之间时,脚蹬 力最大。
8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3、一般情况下,右脚脚力大于左脚,且右脚使用力的大小、速 度和准确性都优于左脚;脚步力量,立姿大于坐姿;男性脚力大 于女性脚力。 4、操作频繁的作业应考虑双脚交叉作业。 5、有靠背支持可产生最大力
二、人体活动的耐力 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工作水平的能力称为耐力。
1、坐姿
推力最佳方向:
向前180° 向下120°
拉力最佳方向:

向后150° 向上120°
拉力略大于推力,向下的力 略大于向上的力,向内的力略大 于向外的力。
6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立姿操纵时手的最7 大拉力和推力
第一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二)脚部力量 脚产生的操纵力一般都是以压力的形式出现,压力的大小随
11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叫做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 体所处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础代谢量、安静代谢量、活动 代谢量。
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所必须的 安静代谢-安静时维持某一自然姿势时 活动代谢-作业时的能量代谢量
12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一、基础代谢量 是人在绝对安静下(平卧状态)维持生命所必须消耗的能量。 1、基础条件
一、动态作业的氧耗 1、氧需:单位时间所需的氧量。 2、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3、氧债:氧需和供氧量之差(如图)
23
第三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氧需小于氧上限
氧需大于氧上限
24
第三节 作业时氧耗动态
二、静态作业的氧耗 静态作业的特征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容易发生疲劳。即
使劳动强度很大,氧需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每分钟不超过1L。
体表面积值查表求出 ➢ 安静时氧的消耗量,一般以基础代谢氧消耗量的1.2
倍来计算
26
第四节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一、体力工作负荷的定义 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 二、 体力工作负荷的测定 (一)生理变化测定 主要通过生理变量的变化来测定体力工作负荷。(能量消耗) (二)生化变化测定 经常的测定项目:乳酸和糖原的含量。 (三)主观感觉测定 普遍使用的是15点(6—20点)量表
人清醒而极安静、空腹、室温在20℃左右。 2、代谢率
将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耗能记为代谢率,单位为kJ/(m2·h)。 基础代谢率记为B。
13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我国正常人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 单位: KJ/(m2·h)
年龄/岁 性别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0.0125x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时采用上面两式的平均值。
上式中,M为能量代谢率(kJ/min·m2);x为单位体表面积每
分钟呼气量,L/min·m2。
32
第五节 劳动强度分级
2、以劳动强度指数分级
表1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Ⅰ Ⅱ Ⅲ Ⅳ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15 >15~20 >20~25
第三章 体力工作负荷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作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已 成为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人的劳动负荷能力,是合 理安排生产、保证效率、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业等 级划分的依据。
1
第三章 体力工作负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人体活动力量与耐力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作业时的氧耗动态★ 体力工作负荷及其测定 劳动强度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38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三、疲劳产生的机理 疲劳的类型不同,发生的机理也不同。对于疲劳现象的解
释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下述几种论点。 1、物质累积理论 2、力源消耗理论 3、中枢系统变化理论 4、生化变化理论 5、局部血流阻断理论
39
第六节 体力疲劳及其消除
四、疲劳测定方法 (一)疲劳测定方法应满足的条件 ①测定结果应当是客观的表达。 ②测定的结果应当定量化表示疲劳的程度。 ③测定方法不能导致附加疲劳,或使被测者分神。 ④测定时,不能导致被测者不愉快或造成心理负担或病态感觉。
的关键指标。
17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能量代谢量 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所消耗的总能量,叫能量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包括基础代谢量,维持体位增加的代谢量和作
业时增加的代谢量三部分。
18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基础代谢量(A)、安静代谢量(B)、能量代谢量(C)的关系
基础代谢量 维持体位所增加的代谢量 作业所增加的代谢量
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人体力量出现下降。两者存在一种非 线性的反比关系。
10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体力劳动中的生理表征 (1)呼吸得更快更深,氧耗量增加; (2)心率增加, 伴随着循环能力的增加, 使每分钟的血流量增 加; (3)血压升高; (4)体温增加, 温度的增加加快了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 保证 更多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5)能量消耗增大,血液中的乳酸增多。
安 静代谢量 能量代谢量
活动代谢量
19
20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能量代谢量的计算 能量代谢量=M·S·t
M为能量代谢率(kJ/ h·m2 );S为人体表面积(m2);t为测 定时间(h)。
21
第二节 体力工作时的能量消耗
四、相对代谢率RMR
为了消除作业者之间的差异因素,常用相对代谢率这一 相对指标衡量劳动强度。相对代谢率记为RM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