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80373_眼俗何人能辨璧——兼论张瑞图书法艺术张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蕴,丰厚的艺术涵养,滋养着张瑞图丰盈的诗 心艺心,萌发出鲜活的书法艺术奇葩。
张瑞图早期临草书《杜甫秋兴八首》,从 字体上看,隐约有阁帖与祝枝山的痕迹,没有 太多自己的面目。章法上更是亦步亦趋于前贤 足迹,不敢独步天下的拘谨心理显露无遗。而 所谓“奇逸”书风的变化,是天启之后。无论是 临苏东坡《赤壁赋》还是孙过庭《书谱》,轻重 错落,左低右高,大小穿插,映带左右,疾风劲 草,一片生机,显示了其章法的高超布排。自作 诗《感辽事作诗》之行草书,已初步有了自己的 面目,其顺锋尖入、折笔大胆、纵笔跳跃的特 点已露端倪。草书《千字文》虽然是临作,但已 融入张氏笔法与字形,字形以方形结构为主, 意态与字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意态的狂放敛 收,字距的长短疏密,朝着张氏书风的方向迈 进。
相反的,在书法的表达上,张瑞图却像换 了个人,极有艺术主张。用笔大胆奇特,线条强 劲峭拔,字势戛戛独造,章法疏密有致,气势 力拔高山,意韵律动铿锵。凡此,皆为个性化 艺术主张的充分体现。可以说,张瑞图诗文与 书法的艺术面貌与气息判若两人。这或许是诗 文表达有所顾虑,而书法线条抽象,表情达意 更为含蓄,更能折射其内心的波澜,使得张氏 更能放开手脚,收放自如,浑然天成。从现代 性格组合论而言,在张瑞图身上,其实藏着两 个性格差异很大的人。一个是懦弱迂腐、明哲 保身的文人官员,一个是毅力强韧、性灵奔放 的艺术家。当前者让位于后者时,奔放的情绪 便随着强悍的线条腾挪起伏,书法大师的灵魂 牢牢掌控着身心,挥写出风云激荡、超拔雄强 的线条,挥写出郁结于心、寻求突围的伏枥千 里马的形象。在一首写饮酒的篇章里,诗意蕴 藉,耐人寻味:“君兴尚未阑,吾觞尚未干。再 往孤岛外,天水尚当宽。”(《与林养巽泛湖口
一 夜 诗
) 张
千 畦 尽
拓 本
长 公 ( 白 )
成 绿 。 不 晓 意 所 欣
潍 坊 市 博 物 馆 藏










[]
四、参禅悟道与奇崛书道
张瑞图晚年,特别因“阉党逆案”,纳资赎罪为民后,更加看破红尘, 每每与寺庙僧人参禅礼佛,探讨禅理佛道。《白毫庵集》诗文中,不乏禅 诗偈句,道尽人生无常、活在当下、珍惜未来之心境。《庵居杂咏》100首及 《庵居肤偈》163首,这数量可谓不少,然而翻来复去写的还是参禅悟道之 心得。“古佛不立文字,其参不在诗书”(《庵居肤偈》)。禅宗六祖慧能不 识字而能参禅,明心见性,修得正果,是张氏膜拜的圣灵之境。闲云野鹤 的生活,不受战乱的侵扰,保持平和的心境,理应恬静自足。“脚下安稳即 道,情生毫发皆差。莫把太平世界,弄成剑刃生涯。”(《庵居肤偈》)如此 佛语偈句,充斥了张氏心间。
转折交替,纵横交错,点与面结合,通篇洋 洋洒洒,细节静如处子,这也是张瑞图书法谋 篇布局的主要特色。动如飞泉瀑布,静若安稳 泰山。动与静形成的力感与节奏感,或使人血 脉贲张,或使人佛意参禅。正所谓:“导之则泉 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 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孙过庭《书谱》)
由此 看来,张 瑞 图 于 章 法,构 筑了 疏 与 密、虚与实、动与静、纵与横诸多矛盾统一体, 既有通盘布局,亦有细节讲究;既有杀伐气, 亦有书卷气;浩浩乎如大兵压境,涓涓乎如心 泉细流。
[明]张瑞图 心经 绢本 1627年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天启丁卯春仲之望,书于清真堂。果亭居士 瑞图和南。 钤印:张瑞图印(朱) 此子宜置丘壑中(朱)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3
钤释明
印 : 张 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 : 一 夜
张 瑞 图
图 印 ( 朱
春 雨 过 ,
虚实结合,转折多变,亦是张氏书法的妙 处。或由实入虚,或由虚入实,用笔灵活,浓淡 对比,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建构波涛起伏的 艺术张力。可以说,张瑞图书法线条,用笔的虚 实变化,在一点一画之间,细品韵味无穷。“一 画之内,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 毫芒”(孙过庭《书谱》)。张氏得孙氏书论之 三昧,用于笔端,挥洒性情。
· 传世经典
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2022.07 总第153 期
眼俗何人能辨璧
—兼论张瑞图书法艺术张力
□ 洪安和
张 瑞图以 文弱 之 躯,书 写 跌 宕奇 崛 之 线 条,似乎是外形与内心的极大反差。本文试图 寻着张氏精神之光,洞察其内心之幽微世界。
可以说,张瑞图书法无论“形”与“势”,都 当仁不让称之为好“形、势”。先说“形”,尽管 研究者对其师承风格有各种推测与不同认知, 但是,张氏高扬个性旗帜,是不争的事实。特别 是自成风格后,一改懦弱本性,一路高歌猛进。 在线条的跃动间,张瑞图的艺术个性原“形”毕 露,“形”神兼备,线形辨识度很高,如巨木秀于 书林。再说“势”,更是一片叫好。无论是笔势、 体势、字势,还是气势,都显示“势”如破竹的凌 厉,奇“势”崛起的峭拔,气“势”磅礴的雄强。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 朗”(王羲之《论笔势》)。
晚明的“南张北董”在书法界耳熟能详, 以故有张瑞图原本名气不在董其昌之下之说。 为何后世传播董其昌书法作品广泛,且名声一 直在张瑞图之上?笔者以为,这与二人经历、 境遇与性格有很大关系。董氏生于江南富庶之 地,后居京城二十多年,创作、鉴藏多管齐下, 且交际日广,长袖善舞,于官商两界如鱼得水, 是典型的文人官僚。而张氏生于闽南一隅,虽 初有功名之心,名列一甲前三,仕途风光,然 性格懦弱,明哲保身,一遇不测即归隐故园。 加之史上皆知的所谓污点,名声及作品流传自 然不如董氏。然而,大浪淘沙,张瑞图书法艺 术至今奕奕生辉,数百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魅 力,必定有令人折服的理由。
字距紧密,行距疏朗,是张瑞图书法章法 的最大特点。字与字稠密连绵,行与行疏朗空 间,构图对比强烈,形成视觉反差。可谓大开大 合,松紧有度。天启四年行书《论书》(安徽博 物院藏),呈现出的这种特点,已相当明显。字 距紧凑而节奏不乱,行距留白而疏朗大方。密 与疏的矛盾统一,运用自如,恰似沙场点兵,以 纵队排列,向纵深推进,士气高昂,排山倒海。 而从气韵上来说,整体布局连贯,一气呵成, 用笔抑扬顿挫,快慢得当,高低合韵,富有节 奏感。
占》)这首五言古风,就读诗本身,未能引起读 者多大波澜,但观其书法,则能激起千重浪, 且意犹未尽。
按理说,诗歌最能抒发浪漫豪放的激情, 如李白、苏轼的诗词即是例证。为何张瑞图的 诗不敢抒写浪漫的情怀呢?笔者以为,此与其 性格和晚明的政治生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张瑞 图在官场上总是不敢出头,也不敢拒绝,凡事 小心谨慎,担心惹麻烦。而这种隐忍的性格与 委曲求全的处世之法,最终反而惹来大麻烦, 这是张瑞图始料未及的。曾有人将张瑞图与黄 道周作比较,同为晚明书法家,同为闽南男人, 在豪气这点上,张瑞图就不如黄道周。黄氏选 择大丈夫快意恩仇、马革裹尸,方显血性男儿 本色,在史上留下英名。张氏则选择退却。笔 者在此不多做比较。
平日里,张瑞图常住白毫庵等寺庙,“昨宿白毫庵里,今宵金粟洞中。 明日古玄静室,后夜更在何峰?”(《庵居肤偈》)且习惯与僧人为伴,“茶 熟每同僧吃,花香时破佛颜”(《庵居肤偈》),过得是与世无争的归隐生 活。张瑞图晚年曾自号“白毫庵居士”“白毫庵道者”,足见其礼佛之诚, 信佛之迷。这种出世的心态,当然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好方法。却是亲人与 朋友不欣赏的,对家庭不担当的作为。“谓我无用自好,谓我有用奈何。” (《庵居肤偈》)家人责备“无用”,又当如何。曾经贵为“相国”,却落得 靠别人接济生活,确实是无用之人。
三、章法的矛盾与统一
古人说书法布局“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这在张瑞图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讲究章法,是每个书法家必备的技巧。张 瑞图在章法上讲求出奇制胜,这多半是对科举 考场“馆阁体”之“算子”排列的生厌。凡事物 极必反,张瑞图无论当考生还是当考官,整日 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算子”字体,必然心生 求新求变之念,即所谓另辟蹊径。当然,力矫积 习,除旧布新,主要还是得力于张瑞图内在的 艺术气质,清代梁巘评论道:“力矫积习,独 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深厚的文学底
如一个人的魅力由内而外,张瑞图的书法 艺术魅力也是由内在气质决定的。这种气质的 独特性,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是 清刚倔强内心的成功突围,是矛盾统一体的美 学特质形成的。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议张 瑞图为人为书的矛盾统一,以及由此所散发出 的艺术“张力”。
一、诗文与书法
张瑞图可谓饱读诗书,不仅科举考试金榜 题名,而且在他的诗文里,常常引经据典,显 示其学富五车的知识储备。与封建朝代的其他 传统文人一样,满腹经纶的张瑞图一心只读圣 贤书,以求报效国家,并没有改变文风另辟蹊 径,没有在诗文里有大的建树,也没有在生平 里找到其诗文的艺术主张。在《白毫庵集》中,
正是这个“无用”之人,在书道上却有一番惊天作为。张瑞图从年少 时就表现出非凡的书法天赋,又勤学苦练,好抄写经典诗文。据乾隆版 《泉州府志》记载:“幼负奇气,不为俗学所拘,五经子史皆手写熟读。” 张瑞图受其师黄燫元影响甚大。据传黄燫元曾于泉州承天寺设教讲学,晚 明有三位“相国”,张瑞图、蒋德璟、黄景昉皆出其名下。而黄氏擅长书法, 真草并妙,对张瑞图启蒙书风显然有很大影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临写 书法前贤之名帖,从帖学入手,兼学碑刻,终成大器之作。笔者曾经在一篇 文章中写道:张瑞图习“二王”而解构“二王”,这种艺术上不懈追求的雄 才胆略,或许正是张瑞图官场上懦弱迂腐的另一面人生。而这一面人生, 为张瑞图留下了出彩的华章。
张 瑞 图 终 其一 生,前后在 京 为 官 二十几 年,却屡屡告假返乡,在老家养病,地处偏僻, 无势可蓄。仕途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张 瑞图并非不懂这个道理,而是自甘恬淡,归隐 田园,寄情山水,了禅悟道。他没有成为显赫的 官员,却成为一代书法大师,为后世留下叹为 观止的艺术作品,从另一条途径留名青史。
无论是内篇、外篇、杂篇,都看不出独特的诗 风文风。而且,他的诗文大多是在晚年归隐故 里,甚至是病榻上所写。此时的张瑞图已不能 “封妻荫子”,只求粗茶淡饭讨生活,内心情绪 低落,哪怕要借酒消愁,也会遭家人责备。《醉 为家人所詈》:“春来常中酒,每为家人嗤。”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生活的弱者,社会的弱 势,必定在其诗文中折射出灰暗的一面,苦闷 的一面,进而逃禅的一面。晚年无权无钱的张 瑞图,竟然是“论世钦高蹈,逢人怯少年。蹉跎 浮海意,羞涩买山钱”(《庵居杂咏》)。囊中羞 涩,自然在家中不够硬气。所以,即使想借酒 消愁,也会“为家人所詈”。只能独自感叹文弱 书生之无用。
而恰 恰 是 这种双重性格,造 就了 张 瑞图 书法艺术的张力。看似矛盾的两面,统一到张 瑞图身上,以诗文描写村居野趣,向往归隐之 志,乃至参禅悟道之心;以书法表现跌宕起伏 的情绪,张扬艺术主张的个性,弹奏与命运抗 争的交响乐章,重构了焕然一新的艺术殿堂。
张瑞图出身贫寒,却又是青灯下苦读经典 而最终跳龙门的励志典范,这或许造就了其自 卑又自傲的矛盾性格。平时内敛而谨言慎行,一 旦进入书法创作状态,则又天马行空,无所羁 绊。他与杜甫多少有点同病相怜,每每抄写杜甫 的诗作聊以自慰。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氏悲叹。张瑞图则“不 有杯中物,百感与谁言”(《白毫庵内篇·和止 酒》)。张氏心中的苦与忧,只能借酒浇开,这都 是落魄文人的相似境遇,也是一介文弱书生的 无奈。
22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二、政治态度与“形、势”
从《白毫庵集》诗文中得窥,张瑞图乃封 建时代文人,虽没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的光辉成就,却亦无结党营私、贪脏 枉法之勾当。只是张氏不懂政治,不懂权术, 加上内敛懦弱,一有风吹草动,不会见风使舵, 而是选择逃避归隐、明哲保身。即使后来位极 内阁次辅,成为相国,也是同乡同僚极力推动 的结果。然而,这种软弱的政治态度,却不影 响其强悍的书法线条。文弱与强悍,是天生的 矛盾。政治上文弱的朝廷命官,却是书坛上的 强悍霸主。这是难以想象的组合,而这种性格 组合,成就了张瑞图的书法魅力,也展示了张 氏另一面精彩人生。用笔大胆,线条强悍,字 势张扬,意态奔放,情绪饱满,气贯纵横,都是 满满的强悍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