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中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面积年际交际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增加最明显的是( )
A.亚洲B.欧洲
C.北美洲D.非洲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在空间上均呈现高纬度不同程度扩张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市场需求增加
C.人口分布的变化D.农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亚洲、非洲耕地面积波动下降,欧洲变化幅度不大,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波动上升,其中北美洲上升幅度最大,选C。

第2题,高纬度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洲耕地在空间上均呈现高纬度不同程度扩张的趋势”,说明热量条件得以改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选A。

(2019·衡水中学测试)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拯救北极气候。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千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完成3~5题。

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
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
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
4.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5.北极气温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 )
A.昼夜温差变大B.海冰加速融化
C.海水蒸发加剧D.极地东风加强
解析:3.D 4.B 5.D 第3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

第5题,北极地区,大气的尘埃颗粒增多,白天气温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加强,昼夜温差减小,A错误;温度降低,海冰融化不会加速,B错误;温度降低,海水蒸发减弱,C错误;温度降低,冷空气势力加强,极地高压势力加强,极地东风加强,D正确。

读三江源地区气候生产力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图,完成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江源地区温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B.三江源地区的降水与气候生产力呈正比关系
C.三江源地区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
D.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生产力主要受降水影响
7.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江源地区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江河湖泊的流量减小B.天然牧草生产量提高
C.水稻得到大面积种植D.青稞的播种时间推迟
解析:6.C 7.B 第6题,三江源地区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是逐年上升;三江源地区的降水与气候生产力不呈正比关系;三江源地区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生产力与气温、降水关系都较大。

第7题,降水量增加,会使河湖流量增大;据图中信息判断气候逐渐变得“暖湿”,有利于天然牧草的生长;水稻对热量和水分要求高,虽然气候有所变化,但达不到水稻生长的需求;温度呈上升趋势,青稞的播种时间提前。

读我国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图,完成8~9题。

8.酸雨是一种环境污染事件,它反映的是( )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土壤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9.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8.A 9.A 第8题,酸雨是一种大气污染。

第9题,西南地区酸雨严重与这里的工业生产及自然地理状况有关。

盆地、山间低地的地形不利于空气扩散;降水和湿度大也大大加剧了酸性气体的溶解。

城市风道,又称为城市通风廊道。

下图为北京市未来规划的6条城市风道。

读图,回答10~11题。

10.北京城市风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雾霾天气B.分散城市职能
C.缓解交通拥堵D.合理利用土地
11.关于图中北京部分城市风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风道的东南方向可建化工厂
B.②风道主要沿绿地、公园、河湖布局
C.③风道需大量拆迁高大建筑物
D.④风道不利于保护故宫
解析:10.A 11.B 第10题,城市风道建设的目的是加快城区空气流动,加快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空气流动,加快城市雾霾的消散,提高居住区的空气质量,A选项正确。

第11题,化工厂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应布局在北京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常年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北京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故化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的西南方或东北方,A错误;图示②风道沿线主要分布有植物园、昆明湖、昆玉河、玉渊潭等,B正确;③风道主要沿西五环建设,沿线地区为北京西郊区,建筑高度一般较低,故沿线只需加大绿化即可达到风道建设需求,没有必要大量拆迁高大建筑物,C错误;④风道建设大致从南北方向穿越故宫,但是故宫等建筑高度不高,所以风道建设对其破坏力较小,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2019·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如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第(1)题,注意问题有“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风向影响角度分析。

第(2)题,“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

第(3)题,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

第(4)题,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
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

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进而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个(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

1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

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

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1)分析安顺发展石材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石材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产品笨重,要发展石材产业必须原料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石材产业发展耗水、耗电多,要求必须水源和电力丰富。

第(2)题,从采挖、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以及废矿处理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

第(3)题,根据石材的资源属性和安顺石材加工存在的不足,立足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可分别从科技、产业结构等角度采取合理的措施。

答案:(1)石材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品种多;水能丰富,煤炭储量丰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2)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
等。

(3)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