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导引练习及答案
练习: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一、简答
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
4、简述类型化
二、辨析与理解
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
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为什么?)
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4、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6、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7、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论述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请予以系统论述。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答案:
一、简答
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1)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2)意境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其特点是虚实相生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其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意象及象外之象而领悟人生意蕴。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1)模仿说:这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

(2)“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3)“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这种观念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纪才产生广泛影响。

“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像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对狭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4)“客观说”尤其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制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这种观念在20世纪的西方形成一种思潮。

3、简述文学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
(1)“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陆机所说的“文不逮意”。

(2)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即庄子所说的“意这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

(3)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限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即禅宗中的“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4、简述类型化
“类型化”的最早提出者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主张描绘人物形象“必须注意不同年龄的习性,给不同的性格和年龄以恰如其分的修饰”。

类型化是以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越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

由于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所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

类型化人物的性格简单整一、缺少变化,但优秀的类型化人物也具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

二辨析与理解
1、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
(1)文学的虚构不等于虚假。

文学的虚构并不是说文学的想象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胡编乱造,文学的虚构要符合事理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要符合艺术真实。

(2)艺术真实是判断文学真实性的尺度,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

(3)当文学同时实现了以下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一是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二是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三是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2、为什么作为审美的文学可以将丑作为描写对象。

(文学具有审美性,但是又常常把“丑”作为表现的对象。

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1)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是文
学的内在规定,它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特殊享受。

(2)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

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3)丑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展示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都可能达到极高的审美价值;即使作品表现了丑暂时压倒美的情况,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取得审美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3、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摹仿说”。

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1)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的“摹仿说”都是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

(2)不同之处:中国的感物说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而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把模仿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4、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样的艺术现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1)这句话揭示了文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以形象传达意蕴。

“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意即诗之精神必须寄寓于形象之中。

形象可以使某些不具形体的心理感受变得具体可感。

(2)这句话表明了语言、形象与意蕴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所谓山之精神,春之精神,均属于内在的心理感受或审美认识,文学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将其转化为感性对象,以此来传达意蕴。

(3)这句话也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些规律:“以实写虚”。

在诗歌创作中,这是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方式,以烟霞写山之精神,以草树写春之精神,往往会情景交融,境生象外,在虚实相生中传达出韵外之致。

5、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

(1)文学的审美特性决定了文学具有虚构性。

因此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包含了虚构、想象的成分。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出发点,用文本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2)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3)对艺术真实的判断,既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也要考虑不同文类的要求。

表现论的文学观或诗歌这种文类不以如实描摹见长,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它是真实的,而自然主义的一些如实摹写虽然达到了逼真的程度,但由于未能把握生活的内蕴,所以便不能简单地判断它是真实的。

所以“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的观点是错误的。

6、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1)典型的所谓“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

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如鲁迅笔下的阿Q,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人乃至自己身上的一些影子。

因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欺软怕硬的性格正是我们自我的写照。

(2)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强调了典型的独特性,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是一个让人们感到陌生和新鲜的形象;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独特的表现,他的名言“儿子打老子”、号称是天下第一个说自己的虫豸的等等都是他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它显然与陈奂生的精神胜利表现大不相同。

(3)别林斯基的这一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表现了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的独特审美价值。

即: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让我们意识到人性的可悲之处。

7、别林斯基说:“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典型的所谓“似曾相识”,是因为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以这种普遍性为媒介,典型人物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

(2)说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不相识者”,强调了典型的独特性,那些你我都有的感情和思想,在他身上却表现得那么强烈,那么集中,那么富于个性;并以这种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3)别林斯基的这一界说道出了典型人物何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原因,表现了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的独特审美价值。

即:典型就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一种敞开;典型的独创性就在于他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发现奥秘;典型的永恒魅力就是在于以这种发现和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三、论述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请予以系统论述。

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

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

“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

在对人生的表现上,文学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让人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把握的另一层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人生意蕴,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

文学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而对人的愿望和期盼的表现及对现实的超越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

因此,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

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

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

2、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谈谈语言艺术的特点。

《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充分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特点。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例如,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的父亲以一个亡灵的身份出场,体现了语言艺术的这一个特点,它不受时空的限制,让这个亡灵及时的出场,进而引出接下来的故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例如,哈: {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这段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心理,面对父亲死亡的真相,他到底要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语言十分细腻生动,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心理。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例如,哈: 又来一个! 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 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 而不去控告他犯了殴打罪? 哼, 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 整天就
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卷、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回权为伴。

这一段语言十分幽默诙谐,既表现了哈姆雷特的评价,又体现了人物此时的特定心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它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

但对于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老外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诗句,因而也毫无“如画”的形象感可言。

(2)心象性: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使人能感知的审美对象。

心象性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不能把文学形象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

它既有“图画”的物象,又有作家的“意象”、“心象”成分,或者没有“物象”,整体上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无物象可言,但是诗人却把那种因为时空无限、人生短暂而生的感慨,以及渴望有所作为但实际上却无奈的悲怆之感,在一唱三叹中形象化了。

(3)概括性。

艺术概括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概括了读书给人带来的那种智慧之光启迪心智的精神升华和享受,说明了学问境界犹如源头活水,要常读常新,才能日新日进的道理。

(4)符号性: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性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寻找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月作为一种天体是再普通不过了,但文语言中明月常常被寄托为思念、团聚之意。

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勃兰兑斯曾经说过,“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整个人类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

(1)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次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首先,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

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所以,当文学从
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时,人也就必然地成了文学的主要对象。

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

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

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

(适当举例)其次,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双层的结构体,透过语言媒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个密切相关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它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

但是,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生活,又要求文学必须超越这个由故事、情景所构成的现象世界,把社会生活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于是又有了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文学表现着人的感受、体验与思想情感,追寻和思考着人生的意蕴,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

而且,也只有当文学作品进入了这个审美的层次,人们才不会把《阿Q正传》当作一场闹剧而无视阿Q的“精神胜利法”,才有可能进入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的严肃思考之中,才会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

(2)“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具有生命体验的特点文学不仅仅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根本对象,而且文学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了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唯有文学方能展现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只有借助于文学才能进入的人的世界。

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心理经验的层面上。

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把握着人生的现实。

在现实人生里,苦恼与欢乐共在,偶然与必然混杂;欲望里有善也有恶,人性中有美也有丑;诗情画意往往隐藏甚至消融在无数的平庸和琐碎里……总之,生活里的一切,都不具有单色调。

当人们以知性的标准和逻辑去审视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阿Q、繁漪、倪吾诚这些艺术形象的时候,产生的那种难以判断的困惑;以及当人们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审美的方式感受、体认这些艺术形象的处境与心情时,所泛起的那种理解与同情,都似乎告诉我们确有另一种尺度的存在,它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

这,正是文学或者审美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人学”的根据。

(例证可适当展开)
练习: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一、简答
1、什么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为什么说体裁对创作和接受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简述划分文学体裁的依据。

3、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4、戏剧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对文学文本不采用内容与形式的区分,而是将其分为几个层次,意义何在?
6、叙述者视点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简述各自的含义和特点。

二、辨析与理解
1、有人认为,凡是能够引起观众悲痛的戏剧都是悲剧。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的含义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什么是文学文本?怎样理解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区别“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意义;)
3、为什么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答案
一、简答
1、什么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

(2)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第一,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包括语音与语义两部分,其作用是将审美意识符号化,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可以传达与接受的审美信息;第二,现象层,是文学文本的内容,即由文学文本的语言描绘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它在文学文本中占有核心地位。

第三,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蕴涵所指,即现象层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它是文学文本,也是文本形象的灵魂所在。

2、为什么说体裁对创作和接受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简述划分文学体裁的依据。

(1)因为体裁具有规范性,它为作者提供了一套“文学语法”,从而规范着创作过程和结果,读者在阅读视野必须具有理解这一套语法的“文学能力”,才能完成特定体裁样式所规定的阅读任务。

(2)中国:二分法:依据在于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把所有文学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西方:三分法: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四分法:弗莱以文学文本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为分类依据,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戏剧、小说。

我国则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质篇幅为依据,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3、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1)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是英国评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小说人物类型进行的划分。

(2)圆形人物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些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是多重性格的复合体;圆形人物的性格是在发展中展现的(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3)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鲜明,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他们一出现,人们就能轻易地认出他们。

这类人物性格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结构(没有变化),给读者的印象是不变的。

4、戏剧文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具有戏剧冲突(2)营造戏剧情境(3)戏剧结构高度集中(4)塑造形象的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