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媒体的公信力_评江作苏等新著_媒介公信论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报业CHINA NEWSPAPER INDUSTRY 2010.
4新著推介XIN ZHU TUI JIE
构建中国媒体的公信力———评江作苏等新著《媒介公信论》
□吴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江作苏等报业界人士的文集《媒介公信论》2010年1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作者积极回应了伴随媒介市场化而产生的媒介公信力不足的问题,首次提出媒介公信力包括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与形式亲和四个因素,是一部原创力较强的理论专著。
通观全书,作者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纵横捭阖,对媒介公信力理念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
全书既有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又有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的判断;既有国内传媒公信力问题的研析,又有国外最新态势的跟踪;既有宏观领域理论的高屋建瓴,又有微观层面的品鉴入微。
在这种宏大视角的统摄下,媒介公信力理念不仅丰富,而且立体和深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读完全书,总的感受有以下两点:一部合情合理、合时合势的专著经过60年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中国传媒业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诸层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报业为例,就数量和规模而言,中国报业已形成以党报为龙头,以晚报、都市报、晨报、商报和青年报为主体,以行业报为补充
的完整的报业体系,基本上能满足各类型、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报纸1943家,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报业传媒集团约100家(含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39家和地方党委政府批准组建的60余家),报纸期印刷量突破2亿万份大关。
就质量和
效益来说,全国大多数报社在经济上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目标。
换言之,中国报业用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才完成的报业培育历程,实现了初步现代化的目标。
但亦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媒业仍面临诸多尚未破解的痼疾,行业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有效医治传媒行业的病症,既需要实践中的大胆探索,更需要理论上及时地回应与匡扶。
鉴于此,《媒介公信论》的问世,可谓合情合理,合时合势。
一部彰显传媒核心价值的良心书
当前国际传媒界有一个奇怪现象:当国外发生了重大或突发事件之后,中国媒体大量援引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塔斯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当国内发生重大或突发事件之后,西方媒体则很少直接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
中国媒体的新闻信息大多滞留于国门之内,难登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域。
由此观之,对于传媒业而言,信誉重于天,谁能赢得信誉,谁就能赢得天下!故而认真研读《媒介公信论》一书,对构建中国媒体的公信力,改善传媒行业的“国家形象”,定然大有裨益。
《媒介公信论》是一部彰显传媒核心价值的良心书。
一个大写的新闻人关注的是真实、责任、公平、正义、民主,追求的是新闻的社会价值,把公信力视为媒体经营的价值取向。
虽然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写进历史,只有那些闪耀着道德的光辉、充满人类关怀、秉笔记录真相的新闻方可恒久地载入史册。
胸怀理想的传媒人最可宝贵的精神,就在于明知困难和逆境,却仍然敢于“亮剑”,昂首前行。
毕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中国传媒要做百年老店、全球品牌,就必须迈过公信力这道坎,才能获得世人仰望的目光。
(作者单位: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
责任编辑:邓应华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