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乐器箫
箫 - 历史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

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
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
浙江博物馆。

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
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

尽管考古学家们
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
的雏形。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
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

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
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

据说远古时
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
江流域。

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

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

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
时代。

《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

竹就是排箫的前身。

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

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

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

因此提
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2]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
不同音高。

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

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
《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

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

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
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

“八音”分类属“竹”。

汉唐以来的石刻、
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

排箫的种类繁多。

从管数也称“彄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

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
翼状的。

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

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
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

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
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

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
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00年。

箫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出自“籁”。

《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晋·郭象注:“籁,箫也。

”二说,出自“籥”。

龠,甲骨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

”籥古字为籥龟。

《集
韵·平箫》:“箫,或作籥龟。

参差象凤之翼也。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

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

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

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

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

宋·沈括
《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
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
‘横吹’,非融所赋者。


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

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
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
排箫也。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

?a href='//' target='_blank'>乐谱鞑牧侠捶郑?兄裰?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
纸质纸箫等。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
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
相似了。

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
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

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即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

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品种
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等。

箫的种类分为:
洞箫:直径为2.2厘米左右,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通常民间流行的就是这种箫。


种改良洞箫,开前七后一八孔,音量比较大,转调比较方便,洞箫一般用于独奏。

琴箫:直径比洞箫略细,开前七后一八个音孔,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

一般琴箫会在中间接个铜节,为两节箫或三节箫,目的是为了在需要调调时可以更好地调
整曲调以达到与古琴音调一致。

方便。

玉屏箫:直径在1.05厘米左右,比琴箫还要细,开前五后一六个音孔,常采用贵州
玉屏产的黄色竹子制作,这种箫音量更小,箫外有时雕龙刻凤,一般用于自娱或作为工艺品。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身外涂黑漆的又叫黑漆九节箫。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
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现代八孔箫,有一种八孔箫,管径采用洞箫的尺寸,音孔像琴箫一样开了八个音孔,
称为八孔箫,吹奏方法与六孔箫传统洞箫完全一致,仅在指法上略有不同。

这种八孔箫的
优点是:音量大,转调方便。

一般在艺术院校最常用。

构造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
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

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

平列在管
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

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
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

箫不设膜孔,专业演奏的箫音
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节音高音低,方便于乐队的合奏。

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
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普及箫,专业箫和精品箫。

普通箫用紫竹制成,不论节数,
外漆树脂漆。

对材质的要求低,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

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
制作工艺精良,适于音乐演出使用。

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
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演奏和收藏。

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箫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90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

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
此吹气发育音。

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
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

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
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
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不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尤其是E调以下,音孔应根据手指较
舒适的位置进行符合人体工学的开孔。

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


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

音色应
淳厚、优美、圆润。

定调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还有F调、C调等。

6个音孔全闭时,筒音为d1,通
过超吹,音域由d1~e3,有两个八度另一个大二度。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高音区发音紧张。

箫的音量较小,乐队用几
支箫同时演奏效果较佳。

单用一支箫演奏时,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对比适度。

在箫传统的调名称呼上,不管箫的长短,还是调的高低,凡是六孔箫以第三孔作
“1” ,八孔箫以第四孔作“1”,都称为“小工调”,凡是六孔箫的第六孔作“1”,八
孔箫以第八孔作“1”都称为“正宫调”,凡是六孔箫以第四孔作“1”,八孔箫以第五孔
作“1”,都称为“凡字调”,凡是六孔箫以第五孔作“1”,八孔箫以第七孔作“1”都
称为“六字调”,凡是筒音作“1”,都称为“乙字调”,凡是第一孔作“1”,都称为“上字调”,凡是第二孔作“1”,都称为“尺字调”。

笛和箫
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

箫亦称“篴”、“箎”、“籥”
等等。

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

没有说明是
横吹还是竖吹。

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

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音色更接近箫。

关于箫与笛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

与笛
同音同义。

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

另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汉代称“篴”。


初为四个指孔。

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晋代的篴已有6个指孔,与现代的箫相似。

随着考古专家的发掘,湖北随州出土两支春秋战国时期的横吹。

开6孔,形制与竹笛极为类似,只是一端封闭。

魏晋时,已作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

到了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

至此。

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那么,究竟哪种乐器最先为人们所创造并使用呢?从人体身体结构来看,竖吹更符合人体正常的动作状态,而横吹则需要一支胳膊向旁边,而另一支胳膊则需要超过前胸到身体另一侧。

所以应该竖吹在前,横吹在后。

但由于横吹音量大。

传得远,加上膜以后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吹笛子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吹奏音量小是由于箫本身结构所致。

箫的吹孔很小,并且依管壁厚度向内倾斜,这样吹奏时气流一大反而吹不响了。

箫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

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

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能使诸君领略到质朴的美,返璞归真,松弛崩紧的神经,追求情绪中的安宁,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得到美的享受。

箫的演奏知识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箫不仅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常州丝弦和河南板头乐队等民间器乐合奏,以及越剧等地方戏曲的伴奏。

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开始洞箫奏出轻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拟的鼓声,描绘出游船上箫鼓鸣奏的情景,在整个乐曲中,箫声绵绵,流畅抒情。

此外,琴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动听,更能表达出乐曲深远的意境。

箫的指法表
分为八孔箫与六孔箫,六孔箫指法与竹笛类似,现多使用八孔箫,在六孔箫的基础上添加二六孔,使筒音作3和筒音作6指法不必再按半孔,方便转调,目前初学都建议八孔箫,专业演奏领域也多是八孔箫。

演奏姿势
箫的演奏姿势有站式和坐式两种,演奏时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

一立式
独奏或重奏时一般采用立式。

两臂自然向前,两手持箫,手指自然弯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头部向前但不能前倾更不能后仰。

双肩和双肘自然下垂,切忌耸肩。

箫放在嘴上时与身体约成45度角,因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头,太大了又容易扬颈,这样不但姿势不雅,也影响呼吸。

两腿站定,两脚稍稍分开,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

二坐式
合奏或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式。

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

座椅高低要合适,切忌一
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这样不但姿势不雅,同时也影响正常呼吸。

箫尾忌搭靠在膝盖上。

吹箫姿势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的,因此持箫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自然
状态,便能很快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

[3]
持箫方法
八孔箫使用自然持箫法,上把位可用指尖按孔,下把位切勿四指都用指尖按孔,些方
法手指手腕会非常累,也影响手指的灵活性,第一孔用指尖按孔,其余三指伸直自然按在
孔上。

如右图
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吹奏管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民间吹管乐非常重视用“气”,气
息运用得当,才能较长时间的自由演奏,否则,吹一会就会感觉累,还可能有胸闷气短的
现象,时间长了,于身体不利,所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至关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气息,气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挤压,这样,吸气量不能达到最大值,气流不稳定,气息也不能持久,身体易感疲劳,这种方法不好控制气息,也有损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采用胸式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方法
吸气时将横隔肌下沉,尽量扩大腹部与腰部,民间说法叫做“气沉丹田”。

呼气时,
丹田要绷住劲,一点一点均匀地将气吹出,经过反复练习,这种呼吸方法是能够掌握的。

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气流,均匀的将气吹出,还可根据音乐需要增强或减弱气流强度,
做出强弱变化和腹颤音效果,是一种正确的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吸气时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时向外扩张,最大限度地将气吸入,这样肺吸入的
空气量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大。

采用胸腹式呼吸时。

当整个呼吸肌肉组织联合工作时,呼吸肌肉所承担的负荷分布得
非常均匀,这样,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

综上所述,初学者首先应学会腹式呼吸,熟练后再加上胸部扩展动作,就是胸腹式联
合呼吸。

练习时先用鼻子将气慢慢吸入,这时就能体会到腹部自然向外扩张,腰部也有向外扩张的感觉,这就是正确的自然呼吸的感觉,以后逐渐加快吸气速度,再试着不改变腹部、腰部动作的情况下而改用嘴吸气,这样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确吸气方法。

吹奏时随着气的呼出腹部逐渐收缩,但丹田一定要绷住劲,找向外拉的感觉,这就是控制。

口形介绍
口型是指吹箫时口的形态,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

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

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

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

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

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

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

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

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

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