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教案-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时《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演唱学习,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理解,准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视屏、分析歌曲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旋律、比照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古琴相关知识。
(2)理解琴歌这个艺术形式。
(3)用流畅、连接、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播放古琴曲《太极》片段,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音乐的不同韵味。
师:美好的音乐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我国古典音乐的音韵之美。
( 2 )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民族乐器古琴与古筝的历史构造及音色,欣赏古乐曲《流水》片段。
★学唱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3)交流知识
★出示幻灯:请问谁能解释“华夏”的含义?(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是汉族和中国的古称,即“荣耀的中国人”。
)中国上下五千年,孕育了很多灿烂的文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探讨华夏音乐文化.
★今天老师穿了什么服装呢?(汉唐服装)(在古时候,服饰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与地位的人,锦缎、绸缎色彩艳丽多为皇族与贵族们所有,贫民就是简单的素色,绸缎也不是很好。
不同等级,花纹也有不同的要求。
有兴趣的同学可做进一步的理解。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大家对华夏古韵理解多少。
挑战你的听力
小组围坐,欣赏两个音频片段后,快速讨论判断出是哪两种乐器并在小白板上写出答案,由组内成员亮牌抢答。
(古筝古琴)请说出二者音色的区别,在答题纸上写上关键词,古筝的音色: 清脆、明亮、高亢;古琴的音色: 深沉古雅)
师:古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隆重介绍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以及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琴歌。
请看图观察找出古琴与古筝的区别小组围坐讨论,并在小白板上写出关键词,由组内一位同学总结发言。
(时间:1分半)
古琴古筝
历史三千多年两千多年
外形琴身较窄. 琴身较宽
弦数7根琴弦21根琴弦
码子无有
音色浑厚、古朴平和清脆流动,优美淳厚
音域音域不宽音域较宽
境界物我两忘、悦心悦人
2.音乐故事观看微视频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流水》的创作故事? 《流水》的创作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作为题材的。
3.欣赏古琴曲《流水》片段
【预设问题】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听的《流水》怎么只有表现流水的音乐,没有高山的音乐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你是一位擅长聆听音乐且非常细心的孩子。
《高山》与《流水》原为一曲,到唐代时分为两曲。
因为时代久远《高山》已失传,现在多见的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
小结:《流水》全曲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辅之以模拟性的大型音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从涓涓溪流到滔滔江水,不但歌颂了祖
国的壮丽山河,而且激起了我们奋勇向前的进取心。
4.欣赏古琴歌《阳关三叠》
①师:早在2003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
了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
琴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
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古琴展示、交流与互动理解古琴相关文化,引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
②问:这首琴歌《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题目
是什么?
师小结:琴歌《阳关三叠》的歌词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基础上新增了下阕,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或《阳关曲》。
③边看谱边聆听琴歌《阳关三叠》的第一叠,思考表格中的问题。
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
④问:《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是指什么?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度析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情感和内涵,为表现歌曲做准备。
5.学唱古琴歌《阳关三叠》
(1)视唱上阕旋律
①右手挥拍或击拍,跟琴视唱歌曲的上阕曲谱。
演唱时注意歌曲音准、速度、歌唱姿势等。
②解决节奏和音符时值问题:二分音符要唱得饱满,附点节奏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要唱准。
注意每一句中的换气,合理均匀地分配气息。
③用“lu”唱旋律做发声练习,提示学生的歌唱姿势、发声位置、气息共鸣等。
【设计意图】分段视唱歌曲旋律,解决音准与节奏问题,帮学生找出音乐规律、记忆歌曲旋律,实行发声练习。
(2)填词演唱上阕旋律
①教师或学生朗诵诗句,体会诗中情感。
注意朗诵的语气语调,要把诗人王维送别有人的离别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②学生跟琴演唱歌曲上阕。
重点字:、“渭”“浥”、“尘”、“客”、“青”、“柳”、“新”等。
“渭”字的附点音符要强调把声音送出去。
“尘”字两拍的时值要唱满,注意演唱语调跟朗诵音调要保持一致,要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劝”、“一杯”、“酒”的咬字及其时值,要有
感叹的感觉。
“西”字的附点音符的演唱,“阳关”二字的声音要送出来,“无故人”要唱得连接,声音推出去。
③老师用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上阙。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诗词协助学生找到古代诗词的吟诵感觉,强调乐句中的重点字。
(3)视唱下阙旋律,解决难点。
分析八度大跳音程,比照填词演唱上阕旋律的时值。
“遄行”处要求两个八度大跳音程的演唱中间不换气。
(4)填词演唱下阕旋律
注意填词演唱旋律是两个“遄行”之间不要换气,演唱力度要渐强。
“历苦辛”两次重复的旋律再次强调不愿分离之情。
附点四分音符要唱准。
可处理成渐强到减弱。
咬字饱满,声音连接抒情。
【设计意图】在分乐句学唱中实行歌曲情感的处理,能帮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
(5)老师钢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全曲。
(6)聆听范唱,深入感受古琴曲的韵味。
5.音乐活动:邀请学生用古筝演奏《阳关三叠》,感受民族乐器魅力。
6. 布置作业并总结全课。
(课代表或老师)
7.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