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发布时间:2022-07-24T03:31:22.79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5期3月作者:阙晓琴
[导读] 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习惯是收获学业的根本
阙晓琴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堂堡中心小学邮编364115
摘要:好的习惯终身受益。
习惯是收获学业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指导,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从实践教学经验出发,从课前预习、认真倾听、认真审题、自主学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有“重成绩提升、轻习惯培养”的现象,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数学学习的形成,同时对学生长期有效的数学学习也是不利的。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非常必要。
1、重视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可以在预习过程中了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自己存在的疑惑之处,从而可在后续课堂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对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预习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设计预习单: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四边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②找出教材中第一部分各图形中的四边形,并将其圈出来。
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并列举出来。
④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异同点。
通过预习单的设计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更加有针对性、目标性,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预习单内容来展开教学,从而让认真预习的学生切身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明确性以及有效预习带来的轻松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价值,促使学生自愿主动地配合今后的预习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重视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是我国教育的精粹。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堂氛围相对更加活跃,学生们敢于发言、敢于提问,这是学生课堂主体性的有效体现。
但同时在活跃的课堂中,仅仅注重自我表达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倾听”习惯,善于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在相互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实现深度教学的效果。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社的“倾听”习惯,严格要求学生在其他学生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好观察工作,对于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以强化其行为;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则要以合适的方式指导纠正,促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想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就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教学、通过有趣味性、层次性、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进行教学,以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倾听、认真去倾听,从而逐渐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3、重视仔细审题习惯的培养
和其他学科知识不同,数学学科的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且知识点间是环环相扣的,学生只有精准把握了数学信息才能准确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解答,这也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养成认真审题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理想,存在有明显的审题马虎、抓不住问题核心的现象。
比如,很多学生在做题时习惯于“看一眼题目”就着手解答,这就很容易造成信息漏看、错看的现象,如将“多”看成“少”,将“增至”看成“增加”等等,这也就影响了做题的准确性。
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审题时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难以根据已知条件来列相应关系式,从而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加解题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审题能力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仔细审题的习惯,逐步提升其审题能力。
例如,针对下述习题:“我们学校校园中已有40棵树,现在学校想在校园围墙处再种一排树,已知我们学校的围墙共20米,预计每隔2米种一颗树,那么总共需要种多少棵树?”针对这一题目,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去分解题目,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即“围墙”和“种几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答案是否涉及题目中的“40棵树”,让学生学会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
之后,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结合已知条件来建立关系,即“共20米”、“每隔2米”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最终答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分解题目的过程中掌握审题的方法、逐渐形成审题思维及正确的审题习惯。
4、重视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只是“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想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其关键还在于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及自学能力。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一味灌输的教学习惯,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既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锻炼自身地学习能力。
但需要考虑的是,学习惰性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监督指导。
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布置课后作业及自我检查任务等,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总结。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设置预习任务、复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针对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组间评比,对于表现最好的小组予以表扬和奖励,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点内容。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认真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及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新明. 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 科研, 2016(002):00090-00090.
[2]羊忠加. 试析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22):207.
[3]黎明亮. 新课改环境下改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路径阐释[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8(005):97.
[4]肖淑华. "善学勤思"——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J]. 读写算, 2018(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