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
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

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凝结在天人合一思想之中。

在这里,所谓“天”,主要指自然界或自然的总体,宇宙的最高实体;所谓“人”,是指人和人类。

天人合一观的首要含义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来自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中国哲人多以天人合一为高级境界与觉悟,认为天人合一所观照的宇宙万物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和谐,人与物感应,宇宙中的一切生命互相关联。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定位与诠释,也为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同样也需要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爱护。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法自然。

道家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的本来,反对人类随意违反自然的本性,强行干预世界。

老子认为,人是在宇宙的演化历程中诞生的,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禀受天地之灵而成为宇宙中之一大,即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虽然人也同为四大之一,但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比其他三大更高,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讲的自然包含三层含义:外在的自然界、运行的功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守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的自然规律,这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融合、创新、发展,通过系统的新陈代谢,实现新旧交替,促进社会永续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自然是永恒不息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有机系统,人只有遵循规律,尊重自然,才能减少与自然的矛盾,实现长久生存。

致中和。

《礼记·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

我国先哲提出的“中和”思想,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包括关于“和”与“中庸”的思想。

老子主张“守中”,孔子主张“中庸”,孟子主张“中权”,荀子主张“中当”。

“中”要求人的行为要把握一定的度,“允执其中”以保持事
物协调发展。

“中和”思想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张协调适度发展,反对极端和过分,反对盲目和任性。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摒弃征服掠夺自然的非理性行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续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摘编自贺祖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现实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诠释了天与人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

B.人来自自然,是天地之灵、宇宙之一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C.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融合、创新、发展,实现新旧交替,又要尊重自然规律。

D.致中和的思想主张要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中征服自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促进永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指出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C.文章第三段在明确“自然”含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了“道法自然”的主张。

D.文章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三种理念时都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传统智慧,化解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

B.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应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C.“道法自然”是指人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遵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道家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中权”“中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精神的富足,开始让现代的一些人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很多人开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认为野生动物对人类有独特的滋补作用,有人图一己之利,贻害众人。

然而实际却是野生动物的营养元素与家禽家畜并无多大差异,同时人类新发的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此次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达99%。

穿山甲因为莫须有的“养生”,功效不明的“通乳”,以及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被大肆捕捉,由常见
动物变成了极危物种。

然而实际上穿山甲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可损伤人类肠胃并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鳞片的成分也并没有特别之处,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

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补的各种野生动物,实际上都含有许多无法未知的病毒。

野生动物是生态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肆意猎杀捕食这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

(摘自中国日报《保护野生动物,亦是保护人类自己》2020.2.13)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从源头控制风险,当务之急是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避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因一时口腹之欲导致“次生风险”。

决定明确提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决定增加的违法行为,“参照适用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处罚”;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决定的立法指向明确,“全面”与“从严”贯穿始终,体现了更严格的管理、更严厉的打击,给心存侥幸者、铤而走险者以当头棒喝。

(摘编自人民日报《用法治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2020.2.28)材料三:
2016年我国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
2016年我国食用野生动物养殖种类、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材料四: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

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

很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具备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经验及技术知识,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从而实现野生动物屠宰者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

他们还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从事动物友好型旅游产业,吸引人们去户外体验和探索自然。

借鉴成功经验解决野生动物养殖业转型中的阵痛。

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曾出现捕食鲸鱼等活动,然而从捕鲸到观鲸的商业模式转型,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商机。

此外,赵中华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型。

(摘自中国网《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2020.3.3)
4. 下列对“野生动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谋求私利、追求刺激的心理、野生动物“莫须有”的滋补作用,驱使人类捕食野生动物,这也与社会进步、物质富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B. 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有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会破坏生态食物链,必然使人类利益受损,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C. 为从源头控制住由野生动物传染疾病的风险,避免造成“次生风险”,须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

D. 除野生动物产业从业者借助先天优势实现角色转型,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外,政府还应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转型。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2016年食用养殖动物种类、食用野生动物从业人数与年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养殖动物种类越多,从业人员就越多,年产值就越高。

B. 我国2016年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达1400万,产值超过5200亿元,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制度颁布以后,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且压力巨大。

C. 超过四成的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从事食用野生动物产业,创造的产值仅次于毛皮动物产业产值,占野生动物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

D. 我国2016年食用野生动物养殖业中,爬行类动物养殖从业人员最多,创造的产值业最大,兽类养殖从业人员最少,创造的产值也最小。

6. 材料一、二、四中关于野生动物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

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

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

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

但是那个破电
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

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

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

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

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

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

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

这令我很难理解。

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

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

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

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

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

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

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

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

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

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

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

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

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

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

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

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

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

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

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

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

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

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

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

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

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

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

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

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

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

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

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

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

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

程序一个也不能少。

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

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

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

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

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注]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虛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尊严。

B. 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 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夫妻担心加玛乱花钱,就把给加玛的零花钱统统收了回去,这体现出居麻家生活的拮据。

D. 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意在表现对加玛的思念和牧场生活的寂寞。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沟通不畅,富有幽默感和讽刺
B.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 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

D. 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爱。

9. 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10. 《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

是时,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

上甚信任之,转为仆射、尚书令。

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

绥和中,上即位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

上于是召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

光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故遂立定陶王为太子。

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

哀帝初即位,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太后宜当何居?”光心恐定陶太后与政事,不欲令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

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

”上从武言。

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定陶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

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

会哀帝崩,平帝年幼,太皇太后称制,委政于莽。

莽权日盛,光忧惧不知所出,常称疾,不敢与莽并。

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一为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

自为尚书,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云。

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得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

初,光以丞相封,后益封,凡食邑万一千户。

疾甚,上书让还七千户,及还所赐一第。

莽篡位后,以光兄子永为大司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

(节选自《汉书·孔光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
兄弟不相入庙故/遂立定陶王为太子
B. 光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故遂立定陶王为太子
C. 光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故/遂立定陶王为太子
D. 光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兄弟不相入庙/故遂立定陶王为太子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古代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

后世多有增设和沿置。

B. 左迁:古代社会常以右为尊,左迁即指降职。

这一意义还可用“谪、出、黜”表示。

C. 称制: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封建时代由女性统治者代行皇帝权利称为“临朝称制”。

D.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光博学多才,朝廷多番施恩。

他因成绩优秀担任尚书,皇帝很信任他,不仅下旨嘉奖他,还提升了他和他儿子的官职。

B. 孔光维护法度,不肯附和皇帝。

他依据《尚书·盘庚》,表示不赞成立定陶王为皇太子,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后来被贬官。

C. 孔光深谋远虑,政治预见性强。

他建议皇帝另外修建宫殿安置定陶太后,但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以致后来朝政混乱。

D. 孔光仁义贤德,办事周密谨慎。

王莽掌权期间,孔光恪守礼法,谨守本分,从不与王莽争位次,也从不举荐自己的弟子。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陶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行。

(2)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苏武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①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

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

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

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曲中“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复以松拟人,修辞堪称警策。

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16.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请将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温庭筠《菩萨蛮》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愁”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

《虞美人》中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用细节描写来表现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兴仁凤凰中学的开学报到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乡土中国》中引用孟子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体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请简述其与当代社会里的“道德双标”有何异同?
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

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