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记一记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知识结构
填一填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答题术语
1.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
2.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
辨一辨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含的所有制形式有哪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它既包含公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含非公有制性质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还包括兼有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成分的混合经济。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经济运行的
机制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资源
的配置
调节经济的
手段
行政手段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分配制度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
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
业的“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
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辨析体会
研一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条件
史料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根据史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后来是怎样克服的?
[提示] 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克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史料图一为某某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
图二为某某飞乐音响股份某某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根据史料分析,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 变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史料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练一练
1.1992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由此可见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印制、使用粮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粮票的废除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
D.物资供应的日益丰富
答案:D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
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上述决议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八大
答案:B
4.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一历史性的跨越
1.
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南方谈话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
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走一条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2.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其中催生1984年、1992年这两个创业高潮点的主要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开发开放某某浦东、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C.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发开放某某浦东
D.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企业自主权产生于1984年,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出现在1992年,开发开放浦东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时间相符,且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
答案:A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 )
A.是否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B.是否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
C.公有制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D.国家是否干预经济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设问要求“本质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公有制是否占据主体地位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答案:C
4.)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解析: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故A项正确。
答案:A
5.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对外开放成就非常显著
B.经济改革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社会购买力非常强大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解析:由“21世纪初”“市场配置”等信息,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选D。
答案:D
6.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甲线段处于1990~1995年,该时期的重大事件是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正确。
答案:C
综合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7.
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调节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可以使农业、工业得到协调发展并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答案:D
8.中国的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某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材料二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结合材料一说明这一改革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请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通过对图片及文字的分析和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主要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2)变化: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本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
(3)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计划,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市场。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5
1.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
”上述结论( )
A.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解析: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C选项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之后才确定;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
答案:A
2.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认识( ) A.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
B.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C.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
D.彻底打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故A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后,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说明国家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地位,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做了思想准备,故C项正确;此时计划经济仍然占一定的比重,故D项错误。
答案:C
3.以下是国务院从1992年起颁布和实施的部分新政策。
这表明,我国政府着力(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开放X围
C.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构建经济法律体系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均是对市场加强管理的措施,联系所学有关史实可以看出,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A项。
材料信息涉及对外开放,但B项不能涵盖主要
内容,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排除;对市场的完善并非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构建经济法律体系,排除D项。
答案:A
4.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番话表明( )
A.我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B.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合当前国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探索中
D.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明确
解析:说这番话的时间是1992年初,当时已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一定认识,但不成熟,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9·某某某某一中实验学校月考]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题干中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故本题选择D项。
答案:D
6.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到1992年后“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变化,其主要推动因素是( )
A.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B.中国入世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国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出台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现象,故C项正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现象的推动因素,故A项错误;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故B项错误;国家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政
策出台是2016年,故D项错误。
答案:C
7.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
7月1日,在中国一直延续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度宣告结束。
此改革( )
A.实际上有所减弱社会公平
B.适应了市场经济需要
C.摆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改变了按劳分配原则
解析:首先,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其次,“货币化”“商品化”体现的是市场化。
综上可知,B项正确。
其他三项皆与之不符。
答案:B
8.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粮票是中国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导致商品短缺的见证。
1993年,“票证经济”的落幕,表明我国迈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D
9.某某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某某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表明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尚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10.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解析:1956年底,采用赎买的方式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是一种创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故选D项。
答案:D
11.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要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以上认识的变化( )
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认清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扫除了中国入世在体制上的障碍
解析:材料反映了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故选C项。
答案:C
12.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的比重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
此材料表明( )
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国家定价比重大幅下降
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解析:题干中“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的比重……上升到80%”,反映了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某某招商局在蛇口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1984年,某某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
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某某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某某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到1987年底,某某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视察某某、某某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某某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某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某某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8分)
(3)材料三中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请从改革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6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
第(1)问,蛇口工业区的建立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第(2)问,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第(3)问,注意从“改革”方面回答问题,要紧扣题意。
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8分)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8分)
(3)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分)
能力达标
14.
材料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举行。
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X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X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某某国史(1956~1965)》等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
第二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一X少奇的政治报告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明确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由“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可以得出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由“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X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可以看出重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第(2)问,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该模式中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可见该模式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小问“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小问“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必须随之变革,即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