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交互法的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交互法的应用分析
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探究,是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双方各自表述和双向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交互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动静结合,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合作与互动性的交际活动,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习得。
交互式阅读教学所使用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简笔画等,使复杂的课文形象化、简单化,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交流机会,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感情态度。
1 阅读前的交互活动
课堂最初五分钟能否利用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根据初中生具有好奇好胜、好知心强等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别开生面的交互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学习初中三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2的阅读课文Watchout! Bears about!时,为更好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播放以下的课件: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一个帐篷搭在一小块空地上,几声野兽的叫声,令帐篷里的人害怕得都挤到角落里,突然屏幕上一片空白……当时,学生可着急了。
笔者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问:“What happened?”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英语预测后面发生的故事,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必过多地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或限制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表达。
预测是阅读过程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有预测的阅读优于无预测的阅读。
学生的讨论围绕着即将阅读的课文主题展开,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搜寻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积极的预测。
无论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都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心理图式。
这样,就可以弥补学生词汇、语法等层次的不足,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想象力丰富、争强好胜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2 阅读中的交互活动
在交互式教学中,阅读中的交互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对课堂有效的交互来讲十分重要。
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但是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初中三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 It was a quiet country village.以人口为主题,涉及人口过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社会问题。
笔者教授此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绿城”南宁美丽的城市景色,同时穿插一些交通堵塞、人口拥挤及犯罪活动的画面。
这些图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Why do so many people move to Nanning?(2)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our city?阅读前的讨论活动能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话题意识。
然后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The writer wants toA.show the disadvantages of how cities havegrown over the years.B.show the life in the city can be enjoyable.这道题以选择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学生听完录音之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尝到了“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甜头,增强了英语阅读的信心。
让学生带着一些比较简单、统领全文的问题阅读,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而后,根据课文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意识到阅读材料既有知识性又有挑战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个过程的问题应设计得巧妙,限定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第二次阅读。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分段阅读,对于有困难的句子,学生先互相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引导与帮助。
接着教师针对每一个自然段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归纳出答案。
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不只是对细节的理解与判断,而且需要作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出答案。
我们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讨论,领会文章的意义。
3 阅读后的交互活动
为了让学生把阅读所获得的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
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阅读后交互活动。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好动好说。
但是前两个步骤的阅读活动已经让他们产生了疲
惫感,如果再采用复述课文的形式,可能会让很多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去思考,也不愿听别人的复述。
长期如此,反而使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让初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角色是较好的方法,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
在表演前先让学生听录音、模仿读音、联想动作,然后让他们上台表演。
在说台词时,可能会出现说不出英语的“卡壳”现象,台下的学生就会热烈地争着提供台词,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虽然只有几个人在表演,但实际上全班的同学都得到了语言实践。
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可以用简笔画和关键词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组织初中三年级上册Module 11 Unit 2的教学时,经过阅读前和阅读中的交互活动后,笔者一边画简笔画,一边组织全班学生一起以课文关键词汇为启示作课文复述,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学生因害羞不敢开口讲英语的情况发生,也提高了每位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与概括的能力。
而后,笔者整合课文Activity 5和Activity 6,结合实际情况,在屏幕上展现出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画面,让学生一起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Why are so many people moving to Nanning?
(2)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Nanning?
(3)What are the ways of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這些练习可以为下一步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让学生根据上面的表格,用所学语言点及相关知识写一篇60个单词左右的小作文。
笔者当场抽样评改,找出学生所写句子的不足之处,传授写句子的方法,教会学生用英语写句子和短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