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地质地貌原理(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
地质地貌原理
某科考队沿下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1~2题。
1.
A.储水构造
B.储油构造
C.铁矿带
D.储气构造
2、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
向斜岩层
向下弯曲,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A对;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B、C、D错。
第2题,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岩层上拱,
B、D错;乙处为谷地,A错,故选C。
3、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
图中( )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对流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据图可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A错误;据图可知,彩色丘陵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B错误;甘肃省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少,C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按成因均属于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主要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
下面左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右图为“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
据此完成4~6题。
4.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是( )
A.流量减少
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
D.泥沙增加
5.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褶皱—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6.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地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 )
A.Q1
B.Q2
C.Q3
D.Q4
答案 4.D 5.A 6.B
解析第4题,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汛期和流程变化不大,D正确。
第5题,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后有断裂,山前断裂为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
第6题,水流速度越缓,沉积物颗粒越小,黏土颗粒最小,因此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
黄土位于
流水沉积层之上。
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
据此完成7~8题。
7.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
A.盐渍化显著
B.地表湿度大
C.植被发育差
D.风力作用强
8.剖面地层分布反映古气候( )
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
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
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
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
答案7.B 8.A
解析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钠元素易淋溶迁移,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地表比较湿润,古土壤层中的钠元素淋溶迁移,B正确;盐渍化显著,土层中的钠元素含量应该比较高,A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发育差,水在地表就会快速汇集流走,钠元素不易被淋溶,土层中钠元素含量高,C错误;风力作用强,水分蒸发快,钠元素会留在土层中,含量高,D错误。
第8题,据图文可知,剖面内有多个土层更替,表明古气候不稳定,C、D错误;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黄土层较厚,说明气候干旱期较长,A正确,B 错误。
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的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
A.植物分布更连续
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
D.径流流动遭阻隔
10.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
A.排除水分
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
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9.C 10.D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及
通道,地下径流流动不受阻碍,故排除A、B、D,选C。
第10题,由材料知,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分配降水,A错误;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错误;岩石对土壤温度调节较弱,C错误;由材料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 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1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花岗岩形成于断层发生之后
B.甲处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塑造
C.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D.自西向东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花岗岩发生了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甲处地表形态为山前冲积扇,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即外力作用塑造;乙处的物质为花岗岩,是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结合指向标可知,自西向东,河流流速逐渐减慢,地表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故选D。
欧洲地区是内外力作用体现非常强烈的地区之一,如冰岛、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和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
下图是“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冰岛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13.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
A.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14.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
A.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答案12.D 13.A 14.B
解析第12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对,A、B、C错。
第13题,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现在的气温较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欧洲现代海岸线向陆地推进,B、D错。
海水进入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中,海岸线更加曲折,A对,C错。
故选A。
第14题,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先是由于板块碰撞,岩层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然后受冰川侵蚀形成的,B对,A、C、D错。
读图文材料,回答15~16题。
15.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16.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15.D 16.A
解析第15题,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对;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错。
第16题,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对;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