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分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市场分析
一、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状况
2004年,中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经济比重达到1/100强,比2003年同期增长14.3%,1995-2004年十年间,全国食品工业取得了翻两番的业绩,2004年全国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是1995年的3.3倍。
食品市场供需平衡,产销衔接良好,2004年全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934.54亿元,同比增长29.01%,食品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4%。
伴随着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全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也稳定提高,2004年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36.84亿元,同比增长27.27%。
2005年,食品工业依然保持了蓬勃发展势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344.83亿元,占全国工业份额8.15%,比上年同期增长
26.85%,食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344.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8%,
增速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经济份额9.48%。
同时,全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9899.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8%。
产品销售率
98.55%,产销衔接良好,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365.26亿元,占全国工业
13.29%,比上年同期增长三成。
随着消费者营养意识加强,消费意识的转变,
食品消费市场突出“安全食品”消费意识,优质品牌食品份额扩大,一批具有绿色、营养、健康概念的食品销售形势看好。
2005年果蔬汁饮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8.90%,乳制品产量增长34.74%,具有营养强化功效的食品油、乳粉、酱油等产品产销量显著提高。
食品销售渠道灵活多样,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集贸市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等流通样式,构成充满活力的食品集散和销售市场体系,尤其是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连锁零销经营形式,在食品零销业务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586.9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8%,同比增长23.5%。
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饮料制造业,同比增长27.61%,利润总额增速最快的是食品加工工业,同比增长44.5%。
目前,我国共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44.8万家,每年生产加工的食品数量非常巨大。
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
2007年1-6月,食品工业总产值累计1281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
啤酒、食用油、饮料、味精等食品的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食品工业在不断丰富人民饮食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良好、快速的增长趋势,日渐成为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中国食品发展趋势
突破传统的食品资源,加强各种的新的食品资源、食品开发应用,可以用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来概括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五大趋势。
1、方便化
发展方便食品是优化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将进一步使城乡居民从繁琐的炊事劳动中解放出来。
2、工程化
工程食品是20世纪形成的一类新型食品概念,工程食品的基本特点是:a.根据营养平衡的原则,对原料的成分进行合理配合,必要时强化某些营养素,使产品符合人们对营养的需求;b.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严格执行各
项标准,保证产品规格一致、质量安全、卫生可靠;c.通过综合利用原料和采用优良的代用品,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程食品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各种原配料,除从低值原料或植物性原料中提取优质蛋白质,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制造食品添加剂等外,其涉及的主要领域还有以下几方面:
a.营养强化食品在食品加工中,补充某些原料中缺乏的营养素或特殊成分,使消费者获得营养比较完全的食品,减少营养缺乏症及其并发症。
20世纪40年代以后,加拿大、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纷纷开始对食品进行营养强化。
我国推广碘盐,在牛乳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主食营养强化还只是星星点点,未达到产业化水平。
b.模拟仿真食品即采用性质相似,但价格低廉的原料,模拟某些价格昂贵食品的色、香、味、形而仿制成的食品。
另外,针对预防某些疾病开发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也属工程食品,如加入膳食纤维、低热值甜味剂等功能因子制成的食品。
3、功能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拥有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人们花钱买健康成为可能。
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人们花钱买健康成为可能。
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和精神压力的加重,需要保健品食品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生存质量,而科技的进步使食品企业有能力生产各种保健食品,满足市场需求。
保健食品的开发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生理条件、不同营养与健康需求,如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孕妇以及营养素失衡人群等,有针对性的进行配方设计,使其既具备人体生理调节功能,又有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轻松享受美味与健康。
从目前市场销售的情况看,比较热销的保健品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具有补钙、减肥、美容、补血等作用的产品。
未来其他各类系列保健品,如低聚糖系列、螺旋藻系列、海洋生物系列以及中草药系列都将成为时尚。
药食同源是我国保健食品的基本优势,要加强对保健食品功效成分的研究开发,通过对功能因子的提取、合成、分析、检测、功能评价、分离重组等工作,加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我国保健品将从当今第二代产品向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代产品提升,以满足国内外的需求。
4、专用化
食品工业生产用的各种基础原料要做到专用化,改变过去那种不管原料是否符合加工要求,有什么就用什么的落后状况,发展食品专用原料,对提高食品品质至关重要,也是衡量食品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
5、国际化
世界食品工业以218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榜首,其中的20%被100家左右的跨国大公司所占有,他们以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上的优势,向着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模化,集农、工、贸为一体的产业化合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并向世界各地扩张。
改革开放的中国食品工业,无需回避食品工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世界著名的食品生产跨国公司已经抢滩中国市场,无论从资金、技术、管理还是产品开发等方面看对我国不无好处。
三、食品细分市场分析
第一节甜味剂的市场分析
1、甜味剂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糖精钠的主要生产国与出口国,年生产能力高达3.8万吨/年,严重供过于求。
国家早在几年前就提出限产规定,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已经占糖精世界市场销量的5~10%,作为一个传统的甜味剂产品,由于安全性能一支受到怀疑,在许多国家的一些食品中被禁用,目前美国是糖精钠的消费大国,我国的一些企业因其超低的价格,盲目崇拜,规范使用意识差,造成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现象严重,在消费者眼里的形象很差,甚至有些避而不及之嫌。
国家也在逐渐加大限制力度,可见发展前景暗淡。
目前,我国是甜蜜素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年生产能力超过6万吨,实际生产约5万吨,出口主要去向是东南亚和西欧。
国家已把甜蜜素列入禁止投资项目,不得再新建厂点和扩大生产能力,而是iyao改造装置,对现有的甜蜜素生产企业采取和糖精相同的管理措施,年产量控制在10万吨以内。
鼓励出口,在加大国内市场开发的同时,积极开拓其应用领域,促进我国甜蜜素健康稳定发展。
甜蜜素作为我国主要的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量很大,目前大部分抵挡产品以甜蜜素为主,中档产品以砂糖和甜蜜素复配为主。
专家推崇与厚爱的阿斯巴甜自1981年在美国开始使用以来,一直占据甜味剂市场的主导地位。
但近几年,该产品所暴露出的缺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首先是热稳定性差,80度即可分解为其他物质;二是在人体内分解为天门动感算、苯丙氨酸和少量甲醇,甲醇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体内苯丙氨酸浓度的升高会干扰体内氨基酸的代谢平衡,对脑神经、视力均有不良影响;三是不耐酸碱,PH值3~5时易分解,使其甜味丧失,并且苯酮糖尿病因不能代谢苯丙氨酸,故不能食用。
另外,生产阿斯巴甜所用的原料极不易得,价格昂贵,造成阿斯巴甜的制造费用过高,使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以上种种因素可能会使阿斯巴甜在甜味剂家族中的大范围推广和长期使用受到一些影响。
2、甜味剂发展趋势
国家上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经物理混匀的食品添加剂,其产品以物理状态划分主要包括粉剂产品与水剂产品两大类,各类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基本相似。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由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当不同物质同时存在时,往往因为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而使其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食品添加剂的复合,正是利用物质的这一性质,改变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功能,使之可以更经济、更有效地应用于更广泛的范围。
通过实践和市场分析,使食品添加剂业内人士越来越认识到复合食品添加剂的重要作用。
复合食品添加剂是食品添加剂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潮流,添加剂是一类十分重要的食品添加剂。
当前,无论对全球还是我国而言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销售量都排在前列。
理想的甜味剂的要求是:安全无毒,甜味纯正与蔗糖相似、高甜度、低热值或无热值:稳定性高、不致龋和价格合理(至少等甜度条件下不能超过蔗糖的价格)。
完全能达到这些要求的甜味剂目前还不存在,但因为各种甜味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符合甜味剂具有使用方便、甜度高、甜味纯正、生产成本降低的特点,从而成为甜味剂开发、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在甜度、甜味、稳定性多方面各有其优越点,因此如何发挥甜味剂的最佳功效,降低成本,其发展的方向就是符合,随着食品工业以及保健品工业的发展,复合型甜味剂的开发与应用时21世纪甜味剂发展的重要
方向。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各种甜味剂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在众多的要求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能量值尽可能的低(满足健康要求)、口感好(满足口感要求)、价位比较合适(满足人们的消费水平),因此,单一种甜味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复合型甜味剂来迎合人们的需求。
所以目前开发既能保持单一甜味剂特效功能,又能引出新风味的几种添加剂组配而成的新型复配甜味剂,逐渐成为研究开发热点。
第二节糖果市场分析
1、市场概述
(1)世界市场概况
来自欧洲的知名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尽管人们对某些媒体报道的糖果对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比较担心,但消费者对糖果的兴趣并没有减少。
1997年世界糖果销量约为1280万吨,至2001年已超过1400万吨,销售额约为887亿美元。
其中,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糖果市场,人均消费较多的欧洲国家有丹麦、瑞士、英国和瑞典。
巧克力制品和普通糖果市场
在糖果的消费中,巧克力制品占有主要份额,其销售额约为483亿美元,为全球市场的54.5%。
在销量上,普通糖果占有最大份额,占有52%的销量。
销售额与销量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巧克力比普通糖果要昂贵,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巧克力的销售相对较低。
全球超过1/3的巧克力制品在西欧销售,而远东地区的销售只占6.5%。
相反,全球20%的普通糖果在远东地区销售,而西欧只占18%。
纵观全球,最大的糖果市场是美国,俄罗斯有最大的糖果人均消费量,瑞士是全球巧克力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
全球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和发展中市场两部分,其中成熟市场包括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发展中市场包括东欧、拉美、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
在成熟市场中以巧克力为主,而发展中市场主要以硬糖为主。
成熟市场占世界巧克力销量的69%,发展中市场只占31%;在全球糖果市场中成熟市场占总市场的44%,发展中市场占56%。
更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4%,而成熟市场仅为2%。
从人均消费统计看,成熟市场人均年消费为9.36千克,而发展中市场为1.16千克。
显而易见,发展中市场的人均消费仅为成熟市场的1/10左右,所以对发展中市场来说发展潜力很大。
行业的主导公司
全球品牌正在糖果工业中越显突出,前十大公司占据了全球35%的销售,前五位独揽25%的市场。
“雀巢”、“玛氏”、“好时”“吉百利”名列前四位。
这些主要的制造商多是在其他产品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集团公司。
以上提到的这些公司都是发展巧克力制品,而在普通糖果市场中的领导者当属“箭牌”,它在世界口香糖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并有全球第六位的糖果市场地位。
“卡夫”在糖果和巧克力领域均有发展,列在全球第五的位置。
(2)国内市场状况
从2002年开始全行业增长速度和销售利润率均列我们食品行业前列。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糖果企业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硬糖、巧克力、软糖、酥糖、奶糖的比例继续上升,分别达到24.63%、9.5%、16.0%、9%和23.5%。
目前我国主要的糖果制造商为“阿尔卑斯”、“冠生园”、“箭牌”、“雅客”、“上好佳”等。
主要品牌的销售基本以大城市为主,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是最重要的糖果消费城市,同时渗透到二线城市。
经过2004年奶糖热,2005年胶基糖热的糖果行业,2006年的市场在原材料、物流、渠道费用上升的压力之下,仿佛进入理性的调整年,各家企业发展以求稳定为第一前提。
但是,往往市场的竞争中蕴含着不可抗拒的因素,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糖果市场,每家企业都紧绷着神经,高度关注着市场的一举一动。
总体来看,糖果市场静中有动,新品研发仍旧是主旋律;巧克力市场动中有静,价格战仿佛不可避免。
2008年,全球人均年糖果消耗量为3千克,而我国只有0.8千克。
按照健康标准,每人每天消耗量应为50克,以此推算我国全年人均消耗量应可达18千克左右,我国糖果消费市场潜力之大由此可见,国际糖果业也因之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2、糖果市场的竞争状况
(1)巧克力市场竞争格局巧克力市场集中度高,目前,“德芙”、“吉百利”、“好时”、“金帝”四大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巧克力市场70%以上的份额,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状态;竞争企业分化成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以“德芙”、“吉百利”、“好时”、“费列罗”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占领了高档巧克力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第二阵营以“金帝”、“凯撒威登”等品牌为代表,主导中档巧克力市场;第三阵营以“申丰”、“金丝猴”等本土品牌为代表,占据了低档巧克力是市场的主要份额。
(2)糖果市场竞争格局糖果市场2006年的格局变化不大,引领前三甲为“大白兔”、“味觉糖”和“阿尔卑斯”,其中“大白兔”、“味觉糖”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不凡帝范梅糖果(中国)有限公司旗下的“阿尔卑斯”则有较大下落,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同类产品竞争加剧,其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品推出的速度不够快等原因。
糖果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品牌相互之间的竞争稀释了市场占有率的集中度。
为此各品牌也推出了一些列的措施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例如果胶糖巨头台湾旺旺集团旗下的“旺仔QQ糖”,继八大水果软糖之后推出了大红包包装的牛乳糖;而福建“雅客”继在“雅客V9”和“滴嗒滴”成功之后,开始进入糖果和胶基糖市场,分别推出了“雅客润喉糖”和“益牙木糖醇”。
(3)胶基糖市场竞争格局胶基糖市场的竞争近几年日趋白热化,并且有向功能性竞争的趋向。
“箭牌”口香糖旗下的“五大金刚”——“绿箭”、“黄箭”、“白箭”、“益达”、“劲浪”仍然跻身前十位,并牢牢占据了前两把交椅,还推出了咖啡味的口香糖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箭牌”以绝对优势占据了口香糖市场份额;“乐天”、“魄力”紧随其后;“好丽友”是“木糖醇战役”中的受益者,凭借木糖醇这一市场空隙成功晋级第四位。
(4)功能糖果市场竞争格局功能糖果市场的霸主仍然是“何氏”,虽然受到“泰诺”、“珍宝珠”等品牌的强有力冲击,但是从目前来看其他地位还是牢不可靠,并且吉百利公司已经对该产品做出了新的调整,把水果加入其中。
强生制药(中国)有限公司
“泰诺”自推出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江中”和“三金”,经过几番调整2006年进入前十强。
国内糖果竞争进行的如火如茶,同时进口糖果业瞄准了国内的巨大市场。
始于1869年的世界著名糖果生产企业吉百利看中中国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2006年起开始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扩展之路。
吉百利果味糖豆在美国本土享有盛誉,每天有几百万美国人消费该产品。
3、糖果发展趋势
(1)进口糖果来势汹汹目前,国内优势糖果企业已占有全国近40%的市场,但与跨国企业相比,民族品牌的知名度仍有差距,在企业大力打造中国糖果业名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糖果也已经以各种形式杀入中国市场,在中高端市场抢夺目标消费者。
2006年,越来越多的进口糖果专卖店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各大城市的大街小港,此外,沈阳、郑州、昆明等地的不少经销商表示,由于看好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对开这样的专卖店具有浓厚的兴趣,正在积极筹划中。
另外,在麦德龙、家乐福大卖场里也开始更多地涌现出进口糖果的身影。
以吸引追求精致、时尚的女性购买。
在上海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24小时便利店内外观包装最吸引人的糖果往往都是进口糖果。
这些进口糖果的共同特点是,包装精美时尚,口味多样,追求健康的诉求,还可以作为礼品构面,价格往往比国内的同类产品高出50%甚至1倍。
以前,由于外国糖果进口须经国家海关的层层审批以及国家质检部门的重重检验,因此,其进货渠道一般以专业代理外国糖果的大型食品公司为主,有实力的代理商往往代理多个品牌,然后再提供给买家。
但是,2006年10月在西安举办的2006年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意大利、法国等外国糖果企业参展,直接面对经销商。
前来参展的意大利糖果企业负责人称,这是他们第一次探索中国市场,因为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希望通过联合渠道网络健全的经销商将其产品介绍给更多的消费者。
该界交易会参展会人数超过15万,成交140多亿元,拉动消费近10亿元,税费过亿元。
以前受我国糖果行业标准及海关相关政策的束缚,进口糖果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但随着新的糖果行业标准的实施和中国入世后关税的逐年降低,以及消费接受度的变化,进口糖果在中国的市场将有很大的空间,其逐渐凶猛之势会对国内的中高端糖果形成一定的威胁。
面临这样的挑战,国内糖果企业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进口糖果的优势经验,另一方面必须锻炼自身的品牌竞争力,才能在这样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
(2)低能量、无糖产品开发增长由于大量消费者对于肥胖的规避以及某些疾病患者对糖分摄入的控制,低能量、无糖糖果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低能量糖果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糖果市场的消费热点和开发重点,市场潜力巨大。
以及多元醇代替蔗糖,可很好降低产品能量,并且多元糖醇不被口腔微生物利用,故不会引起龋齿。
用糖醇研制无糖巧克力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降血压和降血糖的功能性糖果是以低聚异麦芽糖、山梨醇及砂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银杏叶、决明子、莱菔子浸膏和其他辅料加工而成。
无蔗糖膳食纤维软糖是以壳聚糖、魔芋精粉为膳食纤维原料,并作为软糖的胶凝剂和成型剂,以甜蜜素、木糖醇作为甜味剂取代蔗糖研制而成。
据统计,2005年无糖产品开发已突破300亿元,年增长速度超过10%,可见该市场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市场。
其中无糖糖果及零食产品,更以营养、保健、时尚的特点深受现代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列
入使用卫生标准的糖醇包括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赤藓糖醇等。
国内无糖糖果的开发已起步,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的超市内均能方便地买到无糖糖果。
此外,日本等国近年开发出各种功能性口香糖,如补钙口香糖、除臭口香糖、吸烟者专用口香糖等。
(3)功能糖果有待进一步细分功能性食品在全球食品中已占到10%~15%的市场份额,且每年增长20%~30%,远远超出一般食品年增长2%的发展速度。
2002年,其销售额达2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预计到2010年将达490亿美元。
“关注健康”的糖果产品大大带动了功能性食品市场的发展,糖果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将是“提供功能性健康利益点”。
在我国,调节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调节血脂,减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生长发育,增加骨密度,美容养颜等方面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所以功能性糖果应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利益点,从而使消费者在享受糖果美味的同时达到保健目的。
提供润喉、补充维生素的糖果在国内市场已经比较常见,其他更多的功能糖果也将陆续涌现。
补充能量抗疲劳、美容抗衰老功能由于与糖果产品有很好的结合点,并且是大多数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所以预计将成为下一步功能性糖果的开发热点。
今后,功能糖果将朝着更为高端的健脑、维护心脑健康、护肝等功能发展。
然而,整个功能糖果市场仍有待继续细分。
目前,我国糖果市场上的功能糖果与国外品牌相比依然比较单一。
从国外发达国家功能糖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糖果已经在功能行有了极大的丰富,有的能保护视力,有的以提高免疫力为诉求,有的则是如同功能饮料一般一条高能量为核心;在年龄分类上也不尽相同,已经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保健糖果面世。
这是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可以预见,当以便携、保健、绿色为特征,以层出不穷的新品为诱导,以细分化的市场为基础的功能糖果全面上市时,将会掀起一股功能糖果的旋风。
第三节茶行业市场分析
“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
“十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长了19.4%,茶叶产量增长了36.1%,内销增长了 3411 % , 出口量增长了 26 % , 出口金额增长了38.2 % , 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茶馆茶休闲业方兴未艾,茶叶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具有5000年历史、历经兴衰而又绵延不断的中国茶产业,今后将如何发展,值得关注和探讨。
中国茶产业发展趋势
1、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 , 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我国入世已5年多,将会进一步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完善和制定茶叶产业政策,将会充分利用 WTO 中的“绿箱政策”,加强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和机械设备、生产环境改善的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活动,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将使全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
2、企业现代化管理方式及营销机制会逐渐健全
基于我国茶叶独特的优势,必将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介入。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介入,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对我国传统茶叶产销企业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将对我国茶叶产业体制的变革和企业的改革产生推动作用。
促进我国茶叶企业现代营销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和产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