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二十讲》简介
楚辞
![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9fdb1c9cdd88d0d233d46a3d.png)
出身高贵
•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 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同赐)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 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也。”)
天降贵人
才华出众
• “内美” • “修能”
• 生活在战国中后期 • 张仪“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 秦。” • 苏秦“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 2、屈原的个性:国身一体,充满激情
• 对荆楚文化(南方文化)的反叛与中原文化(北 方文化)的继承 • 荆楚文化: • “国”“身”分离(老子、范蠡、伍子胥,楚材 晋用) • “冷性品质”(道家人格,避世与游世、个性, 老子、庄子
第三节
楚辞
一、关于楚辞
1、楚辞的概念
• “楚辞”是指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 为代表所创作的诗歌样式,它具有楚国 鲜明的地方色彩,是继《诗经》以后出 现的一种新诗歌体裁。宋朝黄伯思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 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汉朝时期,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 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 集,称为《楚辞》。因此,“楚辞”是 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 制的名称。
• 鲁迅:“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 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 在狡。”(《北人与南人》)
• 刘申叔:“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 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 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二、屈原
• 1、生平 • 屈原的事迹存在于 《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 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负责 制定政策和外交事务),博闻彊志,明 於治乱,娴于辞令。入则图议国事,以 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 甚任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楚辞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aeef46c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2.png)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楚辞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文学门类,是指流传于楚国的古诗词
作品,以楚国的风俗、历史、传说和战争为背景,表达了民间生活、
爱情悲欣、政治抒发、人生哲理等情感。
楚辞大致是分为九歌、离骚、天问、荆轲赋等四种体裁。
九歌是楚辞里最具有特色的一种,以歌咏女子、宫廷情爱为主题。
九歌里最著名的是《离骚》。
《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诗人屈原
以离骚之名来称呼自己的心情。
它以屈原离开宫廷,逃亡在外、经历
辛苦、悲痛的历程,表达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反对苛政的愤懑之情。
《九辩》是楚辞中的白话体作品,是公输般一篇论辩之作,主张
儒家思想,弘扬伦理道德等思想。
《荆轲赋》是楚辞中感情色彩较强
的一种,描写荆轲刺秦王,英勇顽强的精神。
《天问》是楚辞中较为
抒情的一种,以对自然天地的追问和崇拜为主题。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独具特色的文艺变革,赋
予了古代文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它不仅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也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风波和文化发展水平。
通过楚辞,我们
能够了解到楚国在古代的文化艺术、经济状态和政治风貌,以及楚人
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点。
总之,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卓越的文学成就,具有独特的文
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今天,人们仍然通过学习楚辞来了解古代中国
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5890b61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b.png)
(完整版)屈原及楚辞第三讲、“楚辞”、屈原及其作品⼀、楚⽂化与“楚辞”1、楚国的地理及其风俗楚为南⽅⼤国,春秋之时,楚即兴盛于江汉流域,都城为“郢”(ying3今湖北江陵)。
楚占地千⾥,地⼴兵强,雄踞南⽅。
楚地⼈⾃称“蛮夷”,中原⼈也以“南蛮”、“荆蛮”相称。
楚地有江汉川泽⼭林之饶,物产富⾜。
所谓“楚、越之地,地⼴⼈稀,饭稻羹鱼,或⽕耕⽽⽽⽔耨(nou4),果隋(sui1)蠃(luo3)蛤(ge3),不待贾⽽⾜。
地埶(艺)饶⾷,⽆饥馑之患”。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是指谋求“滋⽣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货物的⽣产与交换,进⾏商业活动,从中⽣财求利。
翻译:楚越地区,地⼴⼈稀,以稻⽶为饭,以鱼类为菜,⼑耕⽕种,依靠⾬⽔就能除草,⽠果、⾁类、昆⾍、贝壳,不须同外地通商,便能⾃给⾃⾜。
这⾥的⼟地上能产出丰富的⾷物,没有饥荒这样的灾祸。
)因此,较之中原,楚国的地理条件优越⽽独特。
复杂的地理条件,衍⽣出楚地繁复⽽独特的民风民俗。
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重淫祀。
(淫祀:祭祀不合时或祭祀不在国家祀典当中的神明。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记载:“昔楚国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
”不仅在民间,在楚国的上流社会,同样也是这样,据记载:楚灵王简贤务⿁,信巫觋(xi4),礼群神,躬⾃执⽻,起舞坛前。
吴⼈来攻,国⼈告急,⽽灵王⿎舞⾃若,顾应之⽈:“寡⼈⽅乐神明,当蒙福,不敢救。
”可见,楚地民神杂糅、⼈⼈都好祭祀,⽽迷信巫⿁、求神赐福,已经成为了楚地代代相传的民俗。
楚⼈操南⾳,歌南风,其语⾔、⾳乐极富地⽅特⾊,与中原⼤为不同。
例如在《史记·项⽻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夜闻汉军四⾯皆楚歌”,于是惊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之多也!”更是“楚歌”别具特⾊的最好证明。
2、“楚辞”的定义楚⽂化与中原⽂化在战争过程中不断交融,并驾齐驱。
中原⽂化以典重质是实为基本精神,楚⽂化则以绚丽浪漫为主要特征。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35459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6.png)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
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
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
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楚辞文学常识总结「篇二」新课标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材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文学常识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及掌握情况,名著范围是每册书课后的名著导读内容。
该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81cbd39f18583d049645956.png)
2.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 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 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 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 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 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 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 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
屈原和他的“楚辞”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中国战国时期 诗人、政治家。出 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 ;又自云名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 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 任,任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 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 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 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 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 殉国。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 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诗。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 来概括《楚辞》。“风、骚”是中 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离骚》名句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忧国忧民 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 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 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 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 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及楚辞简介
![屈原及楚辞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edd030310a6f524ccbf8557.png)
三闾(lǘ)大夫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
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 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史记· 屈原列传》裴骃(yīn)集解中说: “骃案《离骚序》曰:三闾之职,掌王族三 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 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 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
欣赏蔡琴的《屈原》
左徒
据《史记· 屈原列传》载:“屈原者,…… 为怀王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大多数认为左徒官位在楚国是较高的,是楚国内政外 交的一个主要负责人,而且对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 体任务也没有太大的争议。 古今大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屈原任左徒所担负的具体 任务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 ;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 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 返回
楚辞的题材: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
楚辞的手法:
比,兴,想象,幻想;浪漫色彩浓。
楚辞的句式:
长短不一,灵活多变,(三字节奏)
楚辞的词语:
语气助词多“兮” 语言瑰丽华美 有选择地应用楚方言
•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所以后人就用“骚’来指称具有 楚辞特点的诗歌,也称之为骚体 诗。人们常将“风”“骚”并称, 用“风”来概括《诗经》,用 “骚”来概括《楚辞》。
中国的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 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 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 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 也。” 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 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 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 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之说。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 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大学课件: 楚辞
![大学课件: 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8e67f4eaaeaad1f346933fbd.png)
屈原《哀郢》
一、屈原 (一)生平及主张
(约前340—前278),名平, 字原。出身贵族。 屈原(约前340—约前 277)名平,字原,是楚国 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 以屈为氏。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 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 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 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 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 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 (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 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 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 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 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 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 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 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 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悲剧原因之性格特点 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 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 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 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 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 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 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 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 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 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 就优秀的文学。
《楚辞》简介内容
![《楚辞》简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ed01c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4.png)
1502
一、“楚辞”的名称
1.诗体: 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带有浓 厚楚地色彩的新诗体,又称“骚体”。
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 作楚声, 纪楚地, 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2.书名: 西汉刘向编定,收录屈原、宋玉作品, 以及汉代人所仿“骚体”之作 。
楚地、楚文化
原
第二期为《惜诵》、《思美人》、《天问》,大 约作于50岁以后至62岁以前,长期被放逐的十几 年中。
第三期为《哀郢》、《涉江》、《离骚》、《怀 沙》,全部作于62岁那年至临终前的那几个月, 是诗人精神最后一次猛烈的燃烧。
《离骚》
离 骚
• 一首体制宏伟、富有
深度、充满想象与幻
想的政治抒情长诗。
《离骚》题解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
骚 •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的艺术成就
• 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离 骚
•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
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
二、 “楚辞”的文体风貌
3.结构: 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三、 “楚辞”的代表作家和注疏
1.代表作家 屈原、宋玉等。 2.注疏: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宋 洪兴祖《楚辞补注》、 宋 朱熹《楚辞集注》、清 王夫之《楚辞通释》。
• ——感受人生的痛苦 •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为世界承担苦难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楚辞
![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b0da7847a8956bec0975e32c.png)
宋玉、景差等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 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九辩》,宋玉作 2、《招魂》,王逸称宋玉作,司马迁称屈原作 3、《大招》,王逸称可能为屈原或景差所作,但疑不能明
汉代人拟作
1.《惜誓》,王逸称可能为贾谊所作 2.《招隐士》,王逸称作者为“淮南小山”,应是淮南王刘安门客 3.《七谏》(包括《初放》、《沈江》、《怨世》、《怨思》、《自悲》、《 哀命》、《谬谏》凡七篇),东方朔 4.《哀时命》,庄忌 5.《九怀》(包括《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 蓄英》、《思忠》、《陶壅》、《株昭》凡九篇),王褒 6.《九叹》(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 忧苦》、《愍命》、《思古》、《远游》凡九篇) ,刘向 7.《九思》(包括《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8.《 悼乱》、《伤时》、《哀岁》、《守志》凡九篇),王逸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 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 构成中国诗歌史 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 屈原不同寻常的政 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 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 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名称的来源
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读春秋。庄助使人言买臣, 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 ——《史记·酷吏列传 》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现 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在 王逸《章句》基础上作补充 注释,逐条疏通,考证甚勤, 收录前人遗说亦多。《楚辞 章句》原单行本已佚,《楚 辞补注》保存了《楚辞章句 》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 以王逸本为依据,删去《七 谏》 《九怀》《九叹》《九 思》四篇,增入贾谊《吊屈 原赋》《鵩鸟赋》。文字注 释方面没有太大发展,很多 地方抄袭洪注,讲解文章大 意倒是有些见解。
楚辞(1)
![楚辞(1)](https://img.taocdn.com/s3/m/b426add128ea81c758f578a3.png)
楚辞产生的社会和文化渊源
• • • • 当时语言的发展变化 受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受楚地巫风的影响 受南北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中原文化的影 响相互渗透有密切联系
楚辞的文体特点
。 • 一.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 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 发真情层进反覆。 • 二.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 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 三.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 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 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 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 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 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 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 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 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 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 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 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江中,殉了 自己的理想。
更多有关楚辞
•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 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 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 楚国文学)。 •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 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 色和神话色彩。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 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 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经历
•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 于司马迁的《史记》。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 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降”,可推定屈原出生 于楚威王元年(前339 年)正月十四日。屈原 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 丹 • 阳,即今湖北秭归,一 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 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 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50个楚辞诗经好名
![50个楚辞诗经好名](https://img.taocdn.com/s3/m/e37318f69b6648d7c0c74630.png)
对于孩子取名,一千个家长会有一千个不同的见解,有的喜欢简单的名字,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度过一生,有的就是喜欢有志向的满分取名,还有一些家长就很喜欢富有书香气息的诗经取名。
诗经取名,文化有内涵,诗意有底蕴,很自然的就会对孩子形成影响,如何进行诗经取名呢?这里就和大家分享50个,好听有诗意,内涵取名。
诗意女宝宝取名:1.碧菡/ 《主之约诗,用宇文韵》/ 杨维桢/ 水晶宫开碧菡萏,金粟堆呼黄栗留2.素月/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3.初露/ 《伤春诗》/ 沈约/ 初露泫成玉4.静嘉/ 《既醉》/ 诗经/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5.若南/ 《汉宫春》/ 姜夔/ 知公爱山入剡,若南寻李白,问讯何如6.盈姿/ 《念奴娇归潜志卷八按此词,朝野遗记作张孝》/ 宇文虚中/ 飞步盈盈姿媚巧,举世知非凡俗7.素芳/ 《倚阑人》/ 曹勋/ 向夜阑凝月,洞户花、别是素芳依旧9.诗敏/ 《赠诗僧道通》/ 苏轼/ 安州僧仲殊诗敏捷立成,而工妙绝人远甚10.君秀/ 《成都行》/ 陆游/ 吴绫便面对客书,斜行小草密复疏;墨君秀润瘦不枯,11.云清/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杜甫/ 子云清自守,今日起为官12.依静/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13.巧艺/ 《浣溪沙》/ 无名氏/ 谁识飞竿巧艺全14.初南/ 《塞下曲》/ 薛奇童/ 骄虏初南下,烟尘暗国中15.静帆/ 《临江仙》/ 无名氏/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16.佩琳/ 《奉礼歌》/ 无名氏/ 衮衣辉焕,宝佩琳琅17.巧沁/ 《东风第一枝》/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18.碧净/ 《虞美人》/ 曾觌/ 霁天碧净暝云收19.蕊馨/ 《满庭芳留别京兆》/ 王哲/ 友须凭行果,花绽、金蕊馨香20.歆瑶/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送神》/ 乐府/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内涵气质男宝宝取名:1.晋阳/ 《读史二十首》/ 王国维/十六晋阳蜿蜿起飞龙,北面倾心事犬戎2.志逸/ 《杂诗其五》/ 陶渊明/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易安/ 《夏日作》/ 白居易/ 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4.文靖/ 《水调歌头读书严永乐大典九千七百六十五严》/ 廉希宪/ 可证大典作廉文靖公,当为廉文正公之误5.韵天/ 《鹧鸪天》/ 李之仪/ 空惊绝韵天边落,不许韶颜梦里看6.德道/ 《秦原览古》/ 于濆/ 火德道将亨,夜逢蛇母哭7.思海/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 卢纶/ 遥思海客天外归,坐想征人两头别8.伦鹤/ 《蒙求》/ 李瀚/ 彦伦鹤怨9.君皓/ 《相和歌辞·决绝词三首》/ 元稹/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10.雨遥/ 《湘妃》/ 李贺/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11.达志/ 《荆州作二首》/ 张九龄/ 先达志其大,求息不约文12.君彦/ 《龙尾砚歌》/ 苏轼/ 奉议郎方君彦德,有龙尾大砚奇甚,谓余若能作诗少解前语者,当奉饷,乃作此诗13.亦闲/ 《偶题》/ 曹邺/ 但能共得丹语,正是忙时身亦闲14.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5.海尘/ 《天上谣》/ 李贺/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16.浚泉/ 《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 刘禹锡/ 封以梁国土,浇之浚泉水17.博南/ 《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苏轼/ 髑髅有余乐,不博南面后18.君豪/ 《浣溪沙》/ 张抡/ 何日嘉招陪一笑,看君豪饮釂千19.轩棋/ 《流年》/ 陆游/ 昨日客招东浦钓,今朝僧约北轩棋20.泽茂/ 《周祀方泽歌昭夏》/ 庾信/ 川泽茂祉21.尚兴/ 《上党奏庆云见》/ 李绅/ 飞龙久驭宇,真气尚兴云22.泽云/ 《别侍御严凝》/ 沈佺期/ 七泽云梦林,三湘洞庭水23.德江/ 《水龙吟》/ 黄庭坚/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24.君名/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一作皇甫冉诗)》/ 刘长卿/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行未蹉跎25.泽帆/ 《次韵沈长官三首》/ 苏轼/ 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26.鼎新/ 《壶中天》/ 无名氏/ 欲把单衣,鼎新裁翦,又怕供春瘦27.翰林/ 《鹧鸪天》/ 刘著/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28.德承/ 《唐享昊天乐·第四》/ 武则天/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29.志安/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李白/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挂冠30.宇泰/ 《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 许敬宗/ 一戎干宇泰,千祀德流清。
《楚辞》第二十篇《九章》之七《惜往日》
![《楚辞》第二十篇《九章》之七《惜往日》](https://img.taocdn.com/s3/m/82e8ca05b307e87100f6960f.png)
《楚辞》第二十篇《九章》之七《惜往日》《楚辞》第二十篇《九章》之七《惜往日》【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惜往日[楚辞·九章]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沈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氾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作品介绍]《九章·惜往日》是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
此诗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君王的最后觉悟,反映了屈原理想的幻灭。
全诗结构前后照应,文辞质朴率直,浅显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畅。
《楚辞》原文及译文说课讲解
![《楚辞》原文及译文说课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cc90554e2bd960590c6779b.png)
(1)《楚辞》原文及译文《楚辞》【导读】《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
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
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
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
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
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
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
![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93163e0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0.png)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 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 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 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 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即是说,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篇。
楚辞主要作品
![楚辞主要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4491779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e.png)
楚辞主要作品
楚辞主要作品
《楚辞》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著名作品,全书囊括了汉代以前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里程碑。
《楚辞》共分十二册,由楚越两国作家们创作的各类文献和作品汇集在其中,涉及政治、军事、学术、礼仪、宗教等方面,深受后世人们推崇。
《楚辞·伤风》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分《离骚》、《九歌》和《招魂》三部分,主要内容来自楚越交战的经历。
《离骚》曲长达十三百余句,以楚国马宁的挽歌为主题,深刻揭示出马宁拼搏勇敢的精神。
《九歌》以九首写楚越之战的抗争诗歌,记叙楚越之战战绩,描绘出战争的残酷,歎息战争潜移默化的危害。
《招魂》写有国王卧薪尝胆诗句,展现装束辉煌,死而不羞的楚越人民坚定不移的顽强抗争精神。
《楚辞·王风》是《楚辞》中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也是汉文化的精神象征,分《离骚》、《采薇》和《揉货》三部分。
《离骚》描写即将猝然离世的楚王,思念他的生活及爱人,充满于浪淘沙般绚烂的诗句;《采薇》抒发离情别绪,装饰语言灿烂,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醉的愁思;《揉货》以历览楚王的江山作为主题,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憧憬和决心。
后世学者认为,《楚辞》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代表作,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深厚的文化内涵,充满着战争、民妇之灾、勇士坚守、追求和平、音乐、历史等元素,反映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抗争和文艺复兴的精神,堪称历史的见证。
楚辞中的情感内容分类
![楚辞中的情感内容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ef8f1f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0.png)
楚辞中的情感内容分类《楚辞》在情感与内容上的特色《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并且,《楚辞》在形式上有飞扬飘逸的特色。
同时,楚辞在内容上也极据其特色: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楚辞》中,作者都显示出了献身无悔的态度。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堪称是《楚辞》中的经典之作。
其文中的以“香草”来比喻君子更是流传于后世,并给后世的文人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
《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
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要者大约有三方面:作者致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的眷恋祖国却一再受到打击和排挤。
这也正展示出了屈原献身祖国的满腔热枕,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凛然正气,令人敬佩。
《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有五点: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历史典故书籍
![历史典故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2628b17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d.png)
历史典故书籍历史典故书籍(一):《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楚国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思》,达到十七篇。
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屈原(约前339年~约前278年),名平,因为主张改革,推行法治,任用贤能人为官,受到楚怀王儿子子兰等人的诬陷,被罢官。
到了顷襄王时,屈原又被放逐,绝望之下,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大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他的进步理想。
屈原常以历史抒发内心的情怀,而且从中寻找经验教训。
《九歌》原来是古代的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了《九歌》,沿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总共十一篇,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是现在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宝贵史料。
《天问》则是首长诗,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了多达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
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
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涉及到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最后被寒浞杀害等细节。
关于商的始祖契,以及从契到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而《天问》则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其珍贵。
历史典故书籍(二):《春秋》《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
内容有残缺,现有1.6万多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当时准确的原始记录。
楚辞赵逵夫
![楚辞赵逵夫](https://img.taocdn.com/s3/m/8d2476f04693daef5ef73d94.png)
∙这一讲和大家谈一谈战国末年的形势及屈原的生平。
战国时期,如何统一天下成为各诸侯国最关心的问题;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实质上就是楚国和秦国争夺天下。
整个战国时期,尽管说诸侯之间都打来打去,但是,所有的国君、臣子都有一个观念,希望统一全国,这就是当时所说的“一天下”,就是统一天下。
因为统一天下了以后,有利于发展生产,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卡等等也就自然地消失了,其他的,像农业上的水渠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也都比较地好开展,(对)交通,经济发展(都)有利。
因此,当时在整个的诸侯国之间,无论是国君,一些大臣,都千方百计想办法,能达到“一天下”。
连那个梁襄王那样的,就是好像是很缺乏智力的一些国君,也冷不丁的问孟子,问着说是如何才能够“一天下”。
所以,在当时,采取怎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国家、达到统一全国,这是很多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实质上,统一全国,这当中也就体现了一个整个的华夏各个部族统一的这样的一种观念,这个实际上也是一种爱国思想的体现。
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达到统一全国,这是一个问题。
在战国的后期,原来是魏国很强,慢慢地魏国削弱下去了。
战国中期的时候,魏国还是强的,后来,魏国慢慢地衰落了。
以后,比较强的是三个国家:秦国向西是扩展了很多地方,把周围的一些部族统一了;齐国是把在山东境内的一些小国,滕、邹、鲁等等都灭掉了、统一了;楚国把南方的一些部族、一些小国都统一了。
像吴国,当然是越国把吴灭了,后来,楚国又把越灭了,那就是说,逐步地走向统一。
比较强的国家,经济上发达的,文化发展层次比较好的国家,统一一些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这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迹象。
所以,如果说一个国家先把自己国家整治的很好,经济发展很好,那么高屋建瓴的,很自然的就会遇到比较小的阻碍,比较容易的统一全国。
在战国末期,学者们都想办法要提出统一的方案,那就看谁被哪一个国家任用了,他任用了以后,就要在那个国家的所处的位置等等情况下面,提它的统一的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郑 颐 寿 , 承 璋. 编 修 辞 学 【 . 门 : 江 出 版 社 。9 7 7] 林 新 M】 厦 鹭 18 . [3成伟钧 , 仲扬, 业. 通鉴 . : 7】 唐 向宏 修辞 北京 中国青 年 出版社 ,9 1 19. [ 】 春霖 。 帆. 7杨 4 刘 汉语修 辞艺 术大 辞典 西安 : 西人 民出版 社 ,96 咽. 陕 19 . 【5黄丽 贞 . 用 修 辞 学 [ . 北 : 家 出 版 社 ,9 9 7] 实 M] 台 国 19 . [6黄永 武 . 句 锻 炼 法 【 . j : 务 印 书 馆 ,0 0 7] 字 M】 E 商 台 20.
【3( 藤 野 岩 友 . 系 文 学 论 【 . 基 国 编 译 . 庆 : 庆 出 版 社 , 5 1 日) 巫 M】 韩 重 重
2o. o 5
[4刘 5]
勰 . 心 雕 龙【 . 澜 注. 文 M】 范文 台北 : 台湾 开 明 书 店 ,9 8 16 .
[5: 安 国传 , 颖达 等正 义 . 5]L f 孔 尚书 正 义 [ . 北 : 文 印 书馆 ,9 1 M】 台 艺 18 . [6梁 启 超 . 冰 室 文集 【 】 5】 饮 C. : 台北 中华 书局 ,9 0 17 .
【1陈 怡 良. 辞 天 问 研 究 【 . 南 : 一 书局 ,9 1 4] 楚 M】 台 第 18 .
[2陈怡 良. 原 文 学 论 集 【】台北 : 津 出 版社 ,9 2 4] 屈 C. 文 19 .
[3司 马迁 等 . 辞 评 论 资 料 选【 】 北 : 安 出 版社 ,9 8 4】 楚 C. 台 长 18 . 【4 高 秋 风 . 问 研 究 【 】台 北 : 湾 师 范 大 学 国 文 研 究 所 博 士 论 4] 天 D. 台
【7聂 石 樵 . 原论 稿 【 . 京 : 民文 学 出 版 社 ,9 2 4] 屈 M】 北 人 19 . [8陈 子 展 . 辞直 解 [ . 苏 : 苏 古 籍 出 版 社 ,9 1 4] 楚 M】 江 江 19 .
[9程 嘉 哲. 问新 注 [ . 都 :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9 4 4] 天 M】 成 四 18 .
【 任编 辑 、 责 校对
鲁
涛】
《 辞 二 十讲 》 介 楚 简
华 东师范 大学 中文 系终 身教授 、 国美 术 学院客 座 教授 、 士 生导 师 胡 晓 明选 编 的《 中 博 楚辞 二 十讲 》 于
20 0 9年 3月 由华夏 出版社 出版 , 书 3 . 全 36万字 , 伟 大传 统” 十讲 系列丛 书之 一种 。据 选编 者介 绍 。 系“ 二 本 书的选 文 宗 旨, 行“ 奉 三不 主 义” 不 重单 纯 的考据 , : 不忘 楚辞 的核 心 , 不取辗 转 重 复的 陈说 。 贵文 艺 、 贵原 创 、 正 大。全 书精 选介 绍 了梁启超 、 国维、 贵 王 钱穆 、 闻一 多、 国恩、 亮夫 、 宗岱 、 游 姜 梁 汤炳 正 、 陈世 骧 ( 美籍
文 .9 1 19 .
[5 ̄ 41
毅 . 辞诠 微 集 【 . 楚 M】 台北 : 台湾 学 生 书 局 ,99 19 .
[6唐 一 乔 . 原— — 真 的 没 有 这 个 人 【 . 北 : 人 书 屋 出版 社 , 4] 屈 M】台 丽
l6 . 9 9
【6陈钟凡. 6] 陈钟凡论文集【】 C.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9 3 19 .
版 .9 9 16 .
[8刘 大 杰 . 国文 学 发 展史 【 . 5] 中 M1 台北 : 正 书局 ,9 4 华 18 . 【9李 辰 冬 . 学新 论 f . 5] 文 M】 台北 : 大 图书 公 司 ,9 5 东 17. 【0胡 念 贻 . 秦 文学 论 集 【 】 京 : 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9 1 61 先 c. 北 中 18. 【1姜 书 阁 . 秦 辞赋 原 论 [ . 6] 先 M] 济南 : 鲁 书社 ,9 3 齐 18. 【2陆 侃 如 . 侃 如古 典 文 学论 文 集 【】 海 : 6] 陆 C. 上 上海 古 籍 出版 社 ,9 7 18 . [3涂 公 遂 . 概 论 【 】 6] 文学 M . 台北 : 风 出 版 社 ,9 8 旋 15. [4g 调 公 . 学 美 学 卷 【 . 京 : 苏 美 术 出 版 社 ,9 0 6] 文 M】 南 江 19 . 【5黄 6] 侃 . 心 雕 龙 * i [ . 海 : 东 师 范 大学 出版 社 ,9 6 文 LEM] 上 华 19 .
【O熊 传 薪. 国 ・ 人 ・ 文 化 【 . 北 : 术家 出版 社 ,0 1 5] 楚 楚 楚 M】 台 艺 20. [1郑 在瀛 . 辞 探 奇 【 . 港 : 港 正 之 出 版社 ,9 2 5] 楚 M】 香 香 19 . [2施 淑 女 . 歌 天 问 二 招 的 成 立 背 景 与 楚 辞 文 学 精 神 的探 讨 【 . 5】 九 M]
[7陶 阳, 钟 秀 . 国 创 世 神话 【 . 6] 牟 中 M】 台北 : 华 书局 ,90 东 19. [8t 范之 . 氏春 秋 选 注 [ . 京 : 华 书 局 ,9 1 61= 吕 M】 北 中 19 . [9陈 望 道 . 辞 学 释 例£ . 6] 修 M] 台北 : 学生 出版 社 ,9 8 16 . 【0黄 庆 萱 . 辞 学[ . 北 : 民 书局 ,9 5 7] 修 ME 台 三 17 . 【l张 7】 严 . 辞 论说 与方 法 [ . 修 M]台北 : 务 印书 馆 ,9 5 商 1 7.
第 3期
陈 怡 良 :天 问 》 文学 特 质 及 其 修 辞 艺 术 ( ) 《 的 下 [7胡 5] 适 . 适 文 存 【 . 北 : 东 图 书 公 司 ,9 3 胡 M】 台 远 l8 .
5 9
【0傅 锡 壬 . 辞 语 法 研 究 [ . 北 : 新 水 泥 公 司 文 化 基 金 会 出 4] 楚 M] 台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