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期中作业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写作》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
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记事”,原始的交流方式非常简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愈来愈大,内容愈来愈复杂,而原始的交流方式又深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于是便产生了文字,产生了写作活动。
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写作,而写作的发展又推进了社会与人类的进步与文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触,心如止水,自然不会有写作的激情。
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写作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反映的一种表现手段。
如此,社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这里“被反映者”就是社会生活。
没有社会生活,作者头脑空空如也,就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品评意向又反馈于作者,使作者的写作活动不偏离社会生活,而且在内容上更加严谨准确。
例如有人提出《普通写作学教程》既然是就一般文章而言的,为什么还设专章介绍“报告文学”的写作和“散文”的写作呢?为什么在说明问题时还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例子?对此编者在《修订版前言》中予以解释,说第一个问题主要涉及文章与文学的划界问题。
文学与文章的划界“可以用不同标准,从不同角度将文章和文学划分开,如从思维的方式上,从反映生活的方式上,从表达上,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等等,我倾向于以写作时是否允许运用虚构的手法作为标准将文章和文学划分开。
按照这个标准,报告文学、史传文学以及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散文,都可以放在普通写作学中进行研究。
”对于第二个问题,编者解释说虽然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例子,但作者是把它作为文章看待的。
但编者也认为“在以普通文章写作为研究对象的教程中引用文学作品例子是不够妥帖的。
”并在再版中作了适当纠正。
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
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对写作的制约关系。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费解。
写作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
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在学习研究过程必然会发现一些误解或偏见,然后从文章准确反映生活的原则出发予以纠正,以顺应客观规律及事物的本质,便是自然的事了。
(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柳青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一文中说:“技巧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现代人的书。
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地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
”(《创作例话》第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也孕育在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
技巧的形成和创新主要来自对生活的研究。
所谓“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即为一例。
二、名词解释1、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2、写作学: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说简单一点,写作学就是研究如何制作文章的学问
三、判断题1、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
2、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
3、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
4、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
5、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
6、“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是说研究社会生活,可以获得写作技巧。
√
7、写作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三个阶段。
√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物——意——文”转化律?
这个规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由物到意,这是第一重转化。
这重转化就是客观外物经过作者的观察、了解,映入作者的大脑,又经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注入作者的理解、意念或情感,形成新的观念或意象。
这重转化是由外物到内意,由眼见之物、身外之物到胸中之物的转化过程。
所以又叫做“意化”。
意化要求做到“意能称物”。
完成这重转化,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捕捉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炼、开掘的能力等。
这重转化实际上是写作内容的充实与净化,是文章的孕育过程,其结果是构制文章的蓝图。
由意到文是第二重转化。
这重转化是把第一重转化的结果经过再认识、再深化、再整理,使之更加深刻、完整、严密、精细,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并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使它成为血肉丰满、便于阅读的文章。
所以又叫做“辞化”。
辞化要求“文能逮意”。
完成这重转化,作者必须具备驾驭文字、再现意识的能力。
它包括定体、谋篇的能力,选技、用笔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
这重转化实际上是思绪的梳理与固定,是文章的形成过程,其结果是构制物化的文章。
以上两重转化在进行中既有作者的积极追求与反映,又有事物的个性刺激与挥发。
不过,双重转化主要是从作者的角度提出的。
“物—意—文”转化律,是写作活动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其实,人们对生活的反映与表现都包含双重转化的道理。
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第二重转化的结果也不同。
如:“物—意—文”(写作者);“物—意—歌”(歌唱家);“物—意—画”(美术家);“物—意—器”(艺术制作、
物品制造者等);“物—意—话”(善谈者);“物—意—剧”(表演家)等等。
清代的郑板桥在一幅画竹图上写了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其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转化即有“物—意—画”的意思。
有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双重转化律。
前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创作是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
其中“外部刺激”即“物”;“知觉的显示”即“意”;“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即“文”。
了解了写作的这一条规律,有助于作者把握写作的各个环节,促成双重转化的完满进行,写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构思奇异、形式独特的优美文章。
2、写作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有四点:个体性即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综合性即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即写作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写作的价值,写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3、了解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①写作中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或者体裁的确定等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赋予作品独有的个性特点,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独树一帜,有个性、有特点,这样才能新人耳目,增强表达效果。
4、了解了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习写作,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因此对于写作主体来说,学习写作就要进行综合努力,要在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知识储备、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全面提高自己,不能单打一。
仅仅死背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固然是不行的,同样仅仅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5、了解了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在认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自觉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写作技能不是靠别人传授的,也不是从书本上读来的,而是在写作实践中练出来的。
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说:写作能力的获得“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作家艾芜在《文学手册》中也说写作技巧“这种东西,不是藏在脑筋里,而是要练习在手上的。
”
6、了解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认识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知道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那么在写作中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念去寻找新的事物,不断探索与新的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力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7、写作有哪些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四条:(1)、“物—意—文”转化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
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2)、多元因素统一律即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诸多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并且达到融合统一。
3)、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即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8、为什么学习写作必须反复历练?因为学习写作必须重视实践。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反复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写作道理,才能在实践中把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要知道:写作能力不适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别人传授来的,而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
1、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2、写作的综合性: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作者在写作中要涉及主体本身的多种素养、写作客体的多种因素、写作过程的多种环节、写作方法的多种技巧。
写作活动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
3、写作的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
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4、写作的创新性:就是说写作活动要力求新奇,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别出心裁,不同寻常。
5、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6、写作中的“通变律”:就是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
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其中“知”即通过多读,学习掌握前人的写作传统、写作经验、写作知识,了解的写作“大法”。
“行”是身体力行,进行写作实践,对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及尝试。
“通变”即学习写作,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写作的理论与知识,勇于革新、创造。
7、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三、判断题1、“文若其人”体现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
√
2、写作有个体性特点,所以写作时作者可以忽略客体的特点及其对写作的反作用。
×
3、写作有实践性特点,学习写作可以不学理论知识。
×
4、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
5、写作中的“通变”就是灵活变通。
×
6、注重创新是写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
7、写作具有个体性,所以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的写法。
√
8、“点化”可以使文章超凡脱俗,出奇出新。
√
9、有个性的文章一定有创新性。
√
10、写作创新包括超越作者自己。
√
11、所谓“点化”就是在文章写作中不断提炼、升华的意思。
√
12、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
第三章写作技巧
一、问答题:1、谈谈写作技巧对写作的意义。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1)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取材于普希金告诉他的骗子的故事:有两个骗子冒充彼得堡和部里的官员,在外省招摇撞骗。
在这里骗子是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无非是“骗子冒险,成功或失败”而已,它告诉人们要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不深刻。
果戈理对这个生活素材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写赫列斯塔科夫不是自己要冒充钦差大臣,而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一群贪官污吏误认为是来自京城的钦差大臣,于是受到了他们千方百计的讨好,以期攀附他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一情节的改变使剧本的主题大大深化了。
从批评一位骗子到抨击俄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耻,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果戈理在这里运用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2)在《红楼梦》里,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薛宝钗出嫁这同一时刻。
作者用封建社会礼教的顺从者“出闺成大礼”,来反衬了叛逆传统礼法者“魂归离恨天。
”在荣国府内,一边是“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灯排着,倒也新鲜雅致”,一派喜庆气象;一边是在凄凉冷清的潇湘馆内,黛玉失声痛哭。
院里“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清。
”终于黛玉忍受不住,抱着无边的忿怨离开了人间。
这段描写之所以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对比”、“巧合”、“哀乐互衬”的写作技巧。
技巧在写作主体身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和能力,是和主体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气质个性、习尚趣味,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技巧受制于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服务于他的写作活动。
2、写作技巧的特点有哪些?
写作技巧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
稳定性指技巧成熟后的稳固。
互渗性即写作中的各种技法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发展写作技巧。
在运用写作技巧时,既需遵循成熟的为广大写作者所接受,且写作效果显著的技巧、规则,又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时代不断探索新技巧,同时对旧技巧进行改造、更新。
写作技巧的审美性指写作技巧的运用,可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特性。
3、运用抑扬法应该注意什么?运用抑扬法要注意三点:
其一,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
抑扬中有一主一副,一实一虚。
副和虚只在行文中虚晃一枪,目的是突出主、实,表现作者本意。
其二,抑什么,扬什么,要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前面抑的(或扬的)都是物体表面的东西,或者用世俗的眼光看物体所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而后面扬的(或者抑的)则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的正确的结论。
写作时应瞻前顾后,合理安排,以免前后矛盾。
其三,注意抑扬的分寸,力求做到抑得合情,扬得有理。
既避免前边抑得过死,使后边文路难以活通;又要避免扬得脱离实际,给人以浮夸不实之感。
抑扬法多用于散文,多用于一些取材于作陪衬的不起眼的物体,如绿叶、盆土、粉笔、野草、砖瓦、铺路石、拖把等,而又旨在突出其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文章。
4、在写作中,如何界定“虚”与“实”的含义?虚与实是写作中广为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写作的各种门类中作者都以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味隽永为追求。
文章中既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又有作者精妙的思想与发现,既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画面,又有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推断与虚拟,还有对生活材料的合理改造等等,这就形成了写作中的虚与实的技巧。
虚实的含义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对材料的处理有虚有实。
完全按照生活的实际情况作有选择的表现为实写;对生活材料作必要的改造——改变了生活的原形,使其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为虚写。
虚实的处理因文体不同而不同。
一般记实性和实用性的文章宜实写;而文学作品,例如一些散文则有所虚拟,如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冰心的《小橘灯》等。
主要是人物、语言要加工,提纯。
一种指思想与材料的关系。
实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虚指文章的观点。
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件事为实,围绕三件事发的议论、感慨是虚。
文章中处理虚实关系有虚由实来、实由虚补、化虚为实、以虚代实、虚实映带五种。
写作中根据写作目的,采用的材料,选择的文体,恰当处理虚实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实写有助于反映生活的真实,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虚写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根据写作实际需要,或实写,或虚写,或虚实结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有哪些?主要途径有三条。
1)从研究生活中学习技巧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项活动。
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认识生活的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
比如:事物的外形内质的差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事物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的作用等,可以启发作者获得立意与提炼主题的技巧;事物的多姿多彩与千变万化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观察的技巧,描写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叙述的技巧;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布局的技巧;社会上各色人等情感的宣泄形式及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抒情的技巧;社会的自然的变迁及其对人生的影响可以启发作者获得议论说理的技巧等等。
所以观察生活现象、研究生活道理、琢磨它们与写作的关系都会对写作技巧的发现和运用帮助极大。
2)从研究别人作品和经验中学习技巧写作前贤的作品及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个体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的大法。
研究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经验自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写作技巧的方法。
向别人学习写作经验和技巧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揣摩性的学习,即研读别人的文章,尤其是读他们的名篇,从中体悟、窥测写作的技巧。
另一种是传授性的学习,即认真阅读作者谈写作经验的文章以及评论家对名篇分析和评述的文章。
前类文章是作者在写作实践中的感悟与经验的理性概括,它是从写作主体的角度对写作技巧的揭示;后类文章是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的评论文章,较前类文章有更为客观的理性概括。
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接近于作者的写作实际,因而对后学的指导性更强、更直接。
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要注意知行结合,灵活变通。
这样别人的写作技巧才能为我所用。
3)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获得写作技巧,必须反复历练。
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下面提出五点要求:
1、要吃苦;
2、要有恒心;
3、要循序渐进;
4、要有针对性;
5、要严于修改。
名词解释
a)写作技巧:即写作主体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摸索,掌握的能促使写作成功的方法手段。
b)择炼:择炼即对语言进行选择与锤炼,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语言准确、简洁、
生动。
c)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法即用一字或一词概括全文要旨,并用它纵贯全文,成为整个布局的中心。
一字
立骨法也叫文眼法。
而“眼”者,即作者对笔下事物的特别发现或独特感受。
4、正反比照法:正反比照指布局文章时把正反双方相对立的人、事、物、景作对举表述,通过材料本身含藏的
正反意义的对照来显示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