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军事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的军事制度
一、府兵制
(一)府兵制的产生
1、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
2、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
3、军户的含义: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
4、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
5、弊端:弊端是不利于农业生产,不利于封建社会的赋税收入,国家军费负担沉重,容易造成民族隔阂。
(二)府兵制的发展
1、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1)时间:隋文帝时
(2)内容: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府兵与农民一起接受政府的土地,即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府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训练,每年一定时间轮番宿卫,后又改革为府兵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服役中的衣、食、装备自己负担,实行在户为民,番上为兵的兵民结合制。
(3)特点: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4)作用:①增加了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
③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④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5)隋朝府兵制实行的基础是均田制。
2、唐朝府兵制的调整与健全
(1)时间:唐太宗时
(2)目的:
(3)内容:
①数量上: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
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共设军府643个,其中261个设在关中)
作用:外轻内重,有利于中央驾驭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兵将关系上: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兵将分离,实行番上制。
作用: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
作用:沉重的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番上制耽误农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
(三)府兵制的衰落
1、时间:武则天时
2、原因: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史料有“折冲府无兵可交”。
3、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二、募兵制
(一)时间:唐玄宗时
(二)实行目的: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三)内容
1、募兵制由国家召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作用:募兵制固定人当兵,其他农民不用当兵,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路途的消耗,避免了府兵番上制耽误农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赋税收入。
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2、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被称为职业兵,(史料:“长征健儿”),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
影响:但募兵制导致军阀的形成。
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到弱化。
三、北宋的军事制度
(一)北宋初期
1、目的:集中军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内容:
(1)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他们调到外地充当节度使,继而又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2)接着,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又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统兵调兵互相牵制。
统领权与调兵权分离。
目的:使其统兵调兵互相牵制
(3)还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
目的:以防止武将专权。
影响:①积极:防止武将专权,使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基础被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将不得专其兵。
造成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4)另外,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
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边疆重镇。
目的:削弱地方军队实力,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认识: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内轻外,使边防力量削弱,造成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边患危机。
3、统治者采取募兵、养兵的政策
(1)目的:缓和农民的反抗,防止“内患”
(2)影响:①造成兵员剧增
②国用大增,是形成“积贫”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二)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
1、保甲法。
(1)内容:①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②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内容: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3)王安石称“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保甲法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平息农民反抗。
2、将兵法。
(1)内容: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2)作用: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认识:将兵法的改革针对的是北宋初期实行的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战斗力低下这一弊端。
改革的意义是加强了军队训练,提高了军队作战力,充实了边防力量,但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北宋初期的既定统治方针,只是有限的调整而已。
史料有“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兵”。
四、西夏的军事制度
1、军事制度仍保持部落兵制,全民皆兵,军队不脱离生产。
带兵的官就是部落首领。
有很高威信
2、中央设枢密院执掌军事大权
五、金朝
1、金太祖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
2、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力量。
3、性质: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4、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兵农合一
5、作用: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①猛安谋克原始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诸部落成年男子都是战士。
史料有“每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
各户壮丁均是战士,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粮草自备”。
猛安谋克制主要在女真族内实行。
随着军事扩张,领土不断扩大,大量谋克户南迁至华北地区,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
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这就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②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
其特点是兵农合一。
其作用是节省军费开支,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便利了金朝统治者控制其统治区,巩固了金的统治;推动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金的社会发展。
六、元朝
在中央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七、明朝
1、在中央,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左、中、右、前、后)。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前者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兵部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
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率军队作战。
2、在地方,设藩王分管地方军事
八、八旗制度
1、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2、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管制下朝廷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3、作用: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作用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女真的统一,有利于女真封建化和社会进步。
为以后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增强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
促进了管理能力。
4、史料:史料有“三百壮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出则征战,入则务农,兵农一体”。
5、职能:八旗是“出则征战,入则务农,兵农一体”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的三项职能。
6、实质:实质是兵农一体的基本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的三项职能。
作用巩固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女真的统一,有利于女真封建化和社会进步。
为以后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增强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促进了管理能力。
九、认识:
1、中国古代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组织)有:府兵制、保甲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
2、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
(1)兵源:
①府兵制:府兵制来源于均田制下的农民
②募兵制:自由招募
(2)生活供给:
①府兵制:府兵需自备武器、粮食
②募兵制:募兵衣食由国家供给
(3)士兵身份
①府兵制:兵农合一
(4)将兵关系:
①府兵制:兵将分离
②募兵制: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