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岳阳楼记公开课的教案,内容如下: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zh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
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
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
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
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
你的发现很好,请坐。
“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
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臆呢?(学生困惑答不出。
)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齐答)滕子京。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滕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
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文章写滕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滕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
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滕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滕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
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滕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
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
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十分钟后)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
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滕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滕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滕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
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滕子京赞扬肯定。
好的,请坐。
(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
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滕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滕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滕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
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迁客骚人。
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
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悲愤。
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句。
(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
师: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师: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
师: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再想想看。
生: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
生: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滕子京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这种悲啊喜啊的情感变化也能用来劝说滕子京。
师:嗯,你很会发现,你发现滕子京也是这种人。
我不说你滕子京,我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这样的。
然后呢?
生:然后用其它迁客骚人这样的悲喜变化来劝勉,告诉滕子京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是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悲喜体验,看到美丽的春景就喜气洋洋,看到悲凉的雨景就悲伤,范仲淹理解,但范仲淹欣赏这样的时而悲、时而喜的心情变化吗?
生:应该不欣赏。
后面写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要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正是范仲淹想要告诉滕子京的,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就叫“以物喜,以己悲”(板书:以物喜,以己悲),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缘情设景,以洞庭湖景来体现迁客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无常,对比
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不用多说,留给滕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
这样既达到了劝勉的目的,又紧扣了“岳阳楼记”这个文题,前面还不忘夸滕子京一下,让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范仲淹高超的劝勉艺术啊。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读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无常吧。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我们发现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那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忧后乐”境界一样吗?
生1:不一样。
生2:我认为一样。
生3: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看来有分歧啊,来,我们选个代表来说说吧。
你先来。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忧天下,后忧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
天下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
师:哦,你发现的是顺序,天下为先。
后面那个男生着急了,让他也来说说吧。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要他不要时而喜,时而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天下真正快乐之后才快乐,是长远的。
师:哦,你感受到“先忧后乐”的目光看得更远。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同一人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跟别人比较,比别人先担忧,比别人后快乐。
师:嗯。
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个人的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情感。
师:嗯,你发现了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后者关注的是国家天下。
很不错。
还有同学想说吗?刚才那位女生你也举了手,现在还想补充一
下吗?(学生表示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不补充了。
)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今天这种思想(指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昨晚老师备课时浏览网页,看到了这样的事例——
(屏幕出示:
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党总支副__、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忠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选择了服务农村。
他利用废弃的桑枝条种植黑木耳。
带领全村人致富。
嘉兴第一中学教师朱玲离别了家人和美丽温暖的嘉兴,远赴新疆支教。
她说:“援疆支教,就要奉献。
”)
师:看到这样的事例你感到亲切吗?作为嘉兴人,你骄傲吗?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把更多人的幸福放入心中的这种思想在闪光,那么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多吗?(生齐答:不多。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就是说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和他一样的人十分少。
师:好的,谢谢你。
(转向该生的同桌)刚才我听到你也找到这一句,但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我跟他一样,就是前面多了一个“噫”。
(学生念作第三声,教师正音)
师:你为什么要多加上这一个“噫”字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有强调作用。
师:哦?强调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学生齐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份什么滋味?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我读出了一份孤单和无奈。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孤单与无奈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强调了“吾谁与归”四个字,来,我们一起跟着她读读看,看能不能像她一样读出这份孤单与无奈。
学生齐读。
师:还能不能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还读出了一份伤感,我觉得他也很希望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滕子京还没有做到。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伤感读出来呢?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试试看。
生再读,叹息加长。
师:好,跟着她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试试看好吗?昨天听同学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滋味?
生读。
师:你读出一份什么?
生:不甘。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强调了“噫”、“微”。
余生跟读。
师:不甘啊,不该是这样的!他想要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走这条路。
还有吗?(一生在座位上答:劝勉。
)对,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而写的,他想劝勉滕子京,怎么读能读出劝勉?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试试看好吗?长吸一口气,然后叹出来,噫——
生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滕子京吗?
生(众):是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滕子京,也是劝勉天下所有人。
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来,咱们再大声一点,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师:(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生大声齐读。
师:读得真好!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
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
来吧,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这最美的情怀。
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段落。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呈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仿佛三个台阶,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边说边在三重境界的语句下划上线条,构成三级台阶)去追寻那最美的情怀。
我们能不能把体现这三重境界的三段一起背一背呢?还不熟练的同学也可以看着书读,我们一起来感受迁客的悲喜,诵出仁人的忧乐,读出范仲淹对天下人的劝勉吧。
来,老师来起个头,我们合作一把。
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显得那样狭隘,他们总是摆脱不了个人得失和外物好坏的牵绊,所以他们时而悲,时而喜,若夫——
生背诵三、四段,背不出的朗读。
师: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不是范仲淹欣赏的,于是,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提出更高的境界来勉励所有的人,“嗟夫——”
生齐声背诵最后一段。
(诵至文末,屏幕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的黎明》雄浑的音乐缓缓响起。
) 师:孩子们,范仲淹在900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生:想!
师:范仲淹在问:“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2、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树叶舞”导入。
我们一起来带着树叶来玩个游戏吧!(一边念儿歌一边手举着小树叶跳舞)噢!它们玩累了,让他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二、了解叶子的结构。
1、刚才,小朋友和小树叶一起做了游戏,真开心!
2、你们看到这些树叶是什么样的?跟自己旁边的小朋友比都一样吗?(不一样)哪儿不一样?
3、谁能向大家介绍下,你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
4、虽然他们长的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我们一起来清楚的看看树叶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播放PPT)
5、树叶都是由:叶脉、叶缘和叶柄组成。
三、各种各样的树叶。
1、小树叶,真神奇,它们的形状不同,像那么多东西。
看看老师带过来的树叶都像什么。
2、小朋友,这片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它像什么?(像手掌、像孔雀、像扇子)
3、这么漂亮的树叶,老师想把它变成一幅画,小朋友帮老师一起完成,好吗?
四、树叶漂流记。
1、原来每片叶子都不一样,有的像手掌、有的像轮船,有的像…他们飘啊飘,飘到海上变成一艘轮船;飘到天上,变成一只小鸟;你们想想看,叶子还会飘到哪里呢?
2、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让叶子飘到更多的地方去吧!
五、幼儿创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作。
六、作品展示。
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创作的画带上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叶子都飘到哪些地方去了!
幼儿园观察叶子引导:
1、观察叶子的形状及颜色。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叶子都一样吗?"给幼儿自由谈论的时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叶子的'形状像什么?同时让幼儿在白板上用线条画出叶子的轮廓,进一步熟悉叶子的外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串叶子,做挂饰。
每个幼儿拿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固定在纸条或线上,挂在脖子上。
这节课通过小伙伴之前的对比,让他们说出“我的树叶像什么”他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让树叶变成一幅美丽生动的画,从这个教案中我感觉孩子通过实物的观察、想象,最后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但是由于自己对“写意”课的认识不足,让这节课后面环节变得有些像想象画。
听了几位评课老师的见意,应把课第二环节,认识树叶的结构放为重点,让幼儿认识、了解树叶的结构,并能画出叶子的脉络、形状等基本特征。
在这个基础上让幼儿想象添加背景,让树叶漂流到自己想象的地方去。
自不足之处:自己在上课时候的引导语言较啰嗦,不简明扼要,希望以后多尝试此类课程,不断提升自己!
3、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
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
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
巧。
)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