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读音
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下面是他的详细介绍,欢迎阅读。
温庭筠 [wēn tíng yún] 基本释义
(~-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
太原(今属山西)人。
曾任方城尉,官止国子助教。
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
所作词大多收入《花间集》。
有诗歌《商山早行》、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篇。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诗人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
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监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有《花间集》遗存。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
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野史轶闻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
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
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
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
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
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
李义山对他说:“我近来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
”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
中书‘?”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
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
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
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
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
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
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
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
" “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 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
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
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
”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
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
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
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
”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
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
希望你自我勉励吧。
”把温庭筠打发走了。
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文学成就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
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以及清曾益等人的《温飞卿诗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春汇集
《唐五代词》录70首。
温庭筠词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
代表词作有《望江南》二首、《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酒泉子》四首、《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
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
可惜几乎全部亡佚,仅《乾巽子》部分文句在《太平广记》里尚有所引录,现如今无从探知其详。
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中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
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如今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
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
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