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作者:王隼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08期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育人同向、精神蕴育、劳动创造、实践为要的契合性。
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面临的“观念滞后:认知深度存在不足”“共享壁垒: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治理短板: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路径是:观念先行,加深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认知;拓宽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平台;摸清需求,深化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机制;协同发力,营造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环境。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8-0075-0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2]。
两份文件都强调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共同培育新时代劳动者。
由此可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育人质量较低,育人效果不佳。
因此,本研究基于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在关系和运行机理,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一、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价值逻辑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劳动教育旨在让学生“亲实践、悟过程、品成果、磨意志”,从现实生活之中探求时代变革与经济发展所需,进而實现教育与社会民生之间的融通[3]。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与社会需
求相契合的开拓型人才为目标[4]。
二者的目标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创业教育可为劳动教育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深化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的核心本质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劳动价值观,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5]。
从个人角度来看,创造性劳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劳动理念,实现道德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国家角度来看,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关键。
学生作为国之栋梁,需要具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品德,为国家与民族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其既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韧劲,还可以激发学生灵活多变的巧劲[6]。
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隐性场域。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是指为贯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以教育教学为核心载体,通过“校政企社”多方合作,把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融合,达成互相成就的育人形式。
可以看出,该育人模式的开展是“校政企社”多方合作的结果。
高职院校可借助“校政企社”合作突破学校的空间场域界限,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提供市场、行业和企业等多种隐性场域,进而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提供保障。
(二)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同时具备必备的核心素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兼具智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实践过程,开展过程中有必要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双养成。
一方面,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视角来看,劳动教育积淀下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劳动道德素养和劳动技能素养。
劳动道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养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大助力。
具体而言,劳动道德素质中涵盖的劳动品德伦理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规避创新创业风险,让学生可以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地开展创新创业。
而劳动技能素养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理合法规避创新创业风险,提升其创新创业成功率。
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视角来看,劳动教育滋养下的大学生创业素养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劳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劳动中铸就“勤劳朴实、勇于开拓、敢于承担、砥砺奋斗、创造创新”的人生信条,深刻体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核。
其次,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与新时代劳动思想,形成“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知识、尊重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劳动教育可以锻造大学生实践品格,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的真谛,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二、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性
(一)育人同向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核心本质和价值指向皆是立德树人。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劳动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指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立足于培养造就人,对当前高职教育而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精神蕴育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其价值核心是劳动精神的培育。
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心怀创新创业梦想,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本质来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都包含对学生精神上的培育,在教育目标上是相辅互促、同频共振的。
(三)劳动创造
劳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者都是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为在劳动教育中注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开发有意义的挑战性劳动,达到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目的,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意图与结果的统一。
(四)实践为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习得劳动技能。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模拟实践、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同性,都以实践作为基础,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的实践教育,都强调育人的实践性,坚持育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终极目标
“创造性劳动”是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实现技术、知识、思维方面革新的一种劳动方式,其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7]。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
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目标,通过加强“创造性劳动”软硬实力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
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注重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
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通过评选劳动模范、树立劳动学习榜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
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要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创造性劳动”精神,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充分感受创造性劳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契合点,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加大“创造性劳动”硬件的投入。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合,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借助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人员和渠道,弥补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硬件不足的缺陷。
另外,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主要方式,强化自身“创造性劳动”开展所需的硬件设施,为高职院校输送能够助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高效展开的高质量人才。
(二)要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内容
科学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标[9]。
第一,“德”定方向。
德育是五育中的首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各类资源,尤其是要重点开发思政资源,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智”长才能。
作为行动的先导,正确认知是促进学生行动高度自觉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辅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创新创业与劳动共促意识。
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培训指导,注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第三,“体”健身躯。
强健身体是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是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工程。
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从“线上+线下”体育课和專项训练入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
学习体育、热爱体育、受益体育,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持续推进提供动力源。
第四,“美”塑心灵。
美育即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通过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激发创想创造活力。
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人物和校园故事生动重现在校园各个角落,实现文化美和心灵美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感受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价值。
第五,“劳”筑理想。
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突破口,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必要环节。
劳动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身心、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因此,以劳动教育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劳动意识,成为高职院校“劳创共进”育人的核心内容。
(三)要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应以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引,聚焦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努力发挥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作用。
第一,“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输出。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提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来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对于人类获得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该育人方式推动下,高职院校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劳动和创业技能,深刻体悟劳动价值,并以劳动实践彰显出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10]。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而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与具有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直接相关。
由此来看,“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价值输出。
第二,“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性。
德育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且对于“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11]。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回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而实施的教育改革。
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可有效提速教育改革进程,提升育人质量[12]。
“立德树人”不仅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具体思路,还充分彰显二者融合的内在价值,故成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发展的价值回归。
(三)劳动创造
劳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者都是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为在劳动教育中注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开发有意义的挑战性劳动,达到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目的,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意图与结果的统一。
(四)实践为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习得劳动技能。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模拟实践、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同性,都以实践作为基础,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的实践教育,都强调育人的实践性,坚持育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终极目标
“创造性劳动”是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实现技术、知识、思维方面革新的一種劳动方式,其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7]。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
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目标,通过加强“创造性劳动”软硬实力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
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注重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
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通过评选劳动模范、树立劳动学习榜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劳动”学习氛围。
在教学与日常生活中,要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创造性劳动”精神,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充分感受创造性劳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契合点,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硬实力建设方面,加大“创造性劳动”硬件的投入。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联合,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托建立实训基地,借助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人员和渠道,弥补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硬件不足的缺陷。
另外,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共建”为主要方式,强化自身“创造性劳动”开展所需的硬件设施,为高职院校输送能够助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高效展开的高质量人才。
(二)要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内容
科学认识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根本目标[9]。
第一,“德”定方向。
德育是五育中的首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各类资源,尤其是要重点开发思政资源,加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推进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智”长才能。
作为行动的先导,正确认知是促进学生行动高度自觉的关键。
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辅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形成创新创业与劳动共促意识。
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培训指导,注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第三,“体”健身躯。
强健身体是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是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性工程。
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从“线上+线下”体育课和专项训练入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学习体育、热爱体育、受益体育,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持续推进提供动力源。
第四,“美”塑心灵。
美育即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通过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激发创想创造活力。
在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人物和校园故事生动重现在校园各个角落,实现文化美和心灵美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感受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价值。
第五,“劳”筑理想。
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突破口,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必要环节。
劳动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体力与智力的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身心、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因此,以劳动教育来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劳动意识,成为高职院校“劳创共进”育人的核心内容。
(三)要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应以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引,聚焦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以“立德树人”为结果导向,努力发挥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作用。
第一,“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输出。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提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来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对于人类获得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该育人方式推动下,高职院校学生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劳动和创业技能,深刻体悟劳动价值,并以劳动实践彰显出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10]。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而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与具有正确劳动价值取向和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直接相关。
由此来看,“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推进的价值输出。
第二,“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性。
德育可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且对于“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11]。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回应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而实施的教育改革。
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可有效提速教育改革进程,提升育人质量[12]。
“立德树人”不仅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具体思路,还充分彰显二者融合的内在价值,故成为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发展的价值回归。
(三)劳动创造
劳动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是使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者都是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
作为在劳动教育中注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开发有意义的挑战性劳动,达到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目的,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意图与结果的统一。
(四)实践为要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及劳动的价值,增强劳动自豪感,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习得劳动技能。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模拟实践、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共同性,都以实践作为基础,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开展的实践教育,都强调育人的实践性,坚持育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要以“创造性劳动”为终极目标
“创造性劳动”是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实现技术、知识、思维方面革新的一种劳动方式,其能够有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7]。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