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的诗与史学

合集下载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

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

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

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

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

《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

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

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

”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

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

历史考证和史学思想——以钱大昕为例

历史考证和史学思想——以钱大昕为例

在 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 历史考证一直 占有重 要地位。从事考证研究 的史家穿穴经史 , 网罗文 献, 严密考订 , 实事求是 , 言必有据 , 不发空论 , 不 仅 在厘清史料 、求 得史实真相 方面做 出重大贡 献, 而且在史学思想方面也贡献 了 自己的智慧。 然而 , 目前 的研究来看 ,揭示历史考证学者的 就 文献 学 贡献 的成果 甚 丰 , 探讨 历 史 考 证学 者 的史 学思想 的成果则明显不足。不仅如此 , 人们还往 往 把 考 证 与思 想对 立起 来 ,忽视 了考 证 背后 的丰 富的思想资源 。 际上 , 实 只要翻检史学史 , 我们就 会看 到 ,每个 史 学家 都 有 自己表 达史 学 思 想 的不 同的方式 , 作为研究者 , 应该对任何一种表达 ’ 式都给以充分 的研究 , 揭示其 中所蕴含 的丰富的 思想内涵 ,只有这样 ,才能更深入地体察中国史 学 思 想 的精华 。 在 众 多 历 史考 证 学 者 中 , 大 听是 极 具 代 表 钱 性 的人物 , “ 他 于儒者应有之艺 , 无弗 习, 弗 无 精 ” 1‘研 主 序1精 通 当时 几乎 所 有 的学 问 , 【 ( 堂 集 ), 潜 尤 其在 史学和经学方 面成 就卓 著 。以往 研究钱 大 昕 ,多肯定他的考证成果 , 对于他考 证背后所具 有的思想 的一面 , 研究明显不够 。作为乾嘉时期 著 名 的 史学 家 , 大 昕有 自己独 特 的表达 史 学 思 钱
量学术 、 评价学人的重要标准和原则 , 重实证 , 斥 空疏。 宋代学者王应麟撰《 困学纪闻》 洪迈撰《 , 容 斋随笔》 在清代受到钱大听的重视 , , 两书不仅对 历史上 的名物制度详加订正 , 而且借此阐发 自己 的史学思想 , 把考证与议论结合起来 。尤其是被 梁启超称为“ 清代考证学先导 ” 13) 困学纪 [(O 的《 2 P2 闻》 ,更是系统地考辨 、评论了宋 以前的重要史 著, 为后人开辟 了一条治史的新途径。钱大昕这 样评价他们的治学特点 : 穿穴经史 , “ 实事求是 , 虽议论不必尽同 , 要皆从读书中出, 异于游谈无 根之土 , 故能卓然成一家言 。” P5 …(O在钱大昕看 4) 来, 、 王 洪治学 , 从读书中得出结论 , 把思想 阐发 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 , 不空发议论 , 和游谈 无 根之 土有本 质 的差 异 , 而值 得 重视 。从 宋 至 故 清, 以此种方法治学 , 考证名物史实 、 间发议论的 著述在在多有 , 除上面所 言《 困学纪闻》《 、容斋随 笔》 , 外 黄震的《 氏日钞》 顾炎武的 《 黄 、 日知录》 、 钱大昕的 《 十驾斋养新录》 《 、 廿二史考异》 王鸣 、 盛的 《 娥术编》 《 、 十七史商榷》 以及赵翼 的《 廿二 史札 :》 等等 , 都是融历史考证与史学思想于一 书, 紧扣 史实 , 发 空论 。他 们 在 考证 中议 论 , 不 以 考证为基础 , 论史事 , 评史法 , 发表 了不少卓见。 比如钱大昕 , 于考证之 中寓历史观点 , 借考证彰 忠贞 、 贬失节 、 斥逆谋 , 以明人伦 、 正风俗。 如他考 证 宋末 元 初抵抗 元 人 的忠 节 之士 洪福 、 张珏 的事 迹, 就体 现 出这一 特点 。《 史 》 洪 、 元 载 张事 迹 , 数 言“ 出降”钱大听根据《 , 宋史 - 忠义传》 《 、宋史 - 张珏传》 等记载 , 进行认真考证 , 以大量的资料证 明二人不但没有 “ 出降” 而且奋勇抵抗元兵 , , 纠 正了《 元史》 记载中的失实现象 , 使二人宁死不屈

钱大昕、钱大昭史学思想的异同——以整理研究《后汉书》为例

钱大昕、钱大昭史学思想的异同——以整理研究《后汉书》为例
本、 可 考 的文 献 。
文, 当从其实 。此传多采鄙俗小说 , 未及厘 正 , 若东
海君 、 葛坡 君之 称 , 岂可 秽 正史 之乎 ? ” 并 且强 调 : “ 流俗 之称 , 不当用之正史 。 ” - 4
在义例方面 , 钱 大昕倡 导规 范 , 用通俗 和常用
的义例 , 以免造成误解 。如 《 儒林 传上》 : “ 孑 L 僖, 世
收 稿 日期 :2 0 1 4— 4— 0 0 6 作 者简 介 :杜 高鹏 ( 1 9 8 7一) , 男, 甘 肃静 宁人 , 助教, 硕士, 主要从 事 清代 学术 史、 高等教 育 学研 究。
长期 以来 , 史学一直是经学的附庸 学者 们形成 了一个共识-一 “ 经精史粗 ” , 以至于 “ 宋儒常 言 : 读 史易令人心粗” …。从宋代到清代这种思想还没有 改变 , 包括一些从事史学的人也有这种“ 自 卑” 的心 态 。比如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小 引》 中言 : “ 而 资性 粗钝 , 不能研究经学 ” 除了 自谦 的成分外 , 与当时 的学术风气不无关系。钱大听兄弟一直倡导经史并 重, 倡导“ 经史 岂有二学哉 ” 【 3 J , 这种思 想对 扭转 当
经、 地志 、 金石 、 子集等。这是开始运用科 学的实证 方 法为 自己服 务 , 尤其是钱 大听提 出“ 金石 之学可 与经史 相为表 里” j , 其实 在王 国维提 出“ 二 重考 证 法” 之前 , 钱 大昕就开始 实际运用 了。清 代方 志 学也兴盛起来 , 钱 大听 倡导 把研 制地 方 志与 考史 结合起来 , 从而他 的研究涉及到了历史地理学 。他 认为地方志是一方历 史之征信 , 是考 史最直 接 、 基
7期
杜 高鹏 : 钱大昕 、 钱大昭史学思想的异 同—— 以整理研 究《 后汉书》 为例

试论钱大昕的经史观

试论钱大昕的经史观

试论钱大昕的经史观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博通,成就卓越。

段玉裁在评价钱大昕时说道:“夫自古儒林能以一艺成名者罕,合众艺而精之,迨未之有也。

若先生于儒林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

”①另一位学者阮元则说:“国初以来,诸儒或言道德,或以经术,或以史学,或言天学,或言地理,或言文字、音韵、或言金石、诗文,专精者固少,兼擅者尚少,唯嘉定钱辛楣先生能兼其成。

”②他们对钱大昕学问博洽的评价,实无溢美之意。

不过钱氏用力最大、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史学。

(一)经史并重的学术观经学与史学是中国古代的“显学”,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在各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清代乾嘉时期,学术极盛,但受科举制度和文字狱的影响,当时普遍存在荣经陋史、重经轻史的学术倾向。

加上理学空疏学风的濡染,多数学者空言治经,对史学持鄙夷的态度。

不仅研治史学容易受到轻视,而且连那些一流的史学家自己也有类似的认识。

王鸣盛、赵翼与钱大昕一起被誉为乾嘉史学三大家。

赵翼称自己“闲居无事,翻书度日。

而资性粗钝,不能研究经学,惟历代史书,事显而义浅,便于流览”③。

王鸣盛也提到“治经断不敢驳经,而史则虽子长、孟坚,苟有所失,无妨箴而砭之。

”④可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经尊史卑是整个学界乃至社会的普遍认识。

针对这种重经轻史的学术偏向,钱大昕冲破了历代“尊经轻史、陋史荣经”的藩篱,提出了以史统经,经史并重的学术主张。

嘉庆二年(1797年),他在赵翼《廿二史劄记》序文中说道:虽然,经与史岂有二学哉。

昔宣尼赞修六经,而《尚书》、《春秋》实为史学家之权舆。

汉世刘向父子校理秘文为六略,而《世本》、《楚汉春秋》、《太史公书》、《汉著纪》列于春秋家,《高祖传》、《孝文传》列于儒家,初无经史之别。

厥后兰台、东观,作者益繁。

李充、荀勖等创立四部,而经史始分,然不闻陋史而荣经也。

开眼读物之二:钱大昕事略与学术

开眼读物之二:钱大昕事略与学术

写在前面的话一、前几天因戴震先生一通短简而顺便将网上有关戴震先生的一些简介材料(未必是最好的材料)转载于贴吧,盟里不少同志也多多少少在学习。

其中有个内容,就是讲到戴震三十三岁“避仇入都”后与当时许多重要的青年学者“交往论学”的经历。

交往论学的人当中,一位就是小他五岁的钱大昕先生。

二、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论述清代学术发展时认为:开创清代学术的有三个人,“曰昆山顾先生,曰休宁戴先生,曰嘉定钱先生。

国初之学创于亭林(顾炎武),乾嘉之学创于东原(戴震)、竹汀(钱大昕)”,并说:“亭林之学,经世之学也,以经世为体,以经史为用。

东原、竹汀之学,经史之学也,以经史为体,而其所得,往往裨于经世。

盖一为开国时之学,一为全盛时之学,其涂术不同,亦时势使之然也。

”三、开眼读物,为盟里登高望远者提供,大家是不是、学不学、怎样学、学出什么名堂,都是你们自己的事。

这个“学”既是没有规定的自学,而大家原本的水平、起点就是那个样,所以大家是不必有压力的。

另外,大家不必跟从,人家做什么你做什么、人家怎么做你也怎么做,这是一种低贱的作人做事的心态、做法,我个人是非常厌恶、鄙视的。

这在爱盟这样的一个团队,在今天仅剩十余人且要争取作准真盟员、能做GR学生的队伍,确实是匪夷所思。

四、下面转载的两篇有关钱大昕先生事略与学术的文章,都是当代人写的,写得很一般,但不怎么样仍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重要的思想、精神的消息,这是我们读者们要辨证的。

五、要是你有心、有志于学,网上、书上都可以为你提供更多、更好的深入学习、思考与作为的材料。

——GR 一、钱大昕宣南事略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雍正六年正月初七日(1728年2月1 6日)生。

祖父钱王炯,字青文,号陈人。

“生而颖敏,好读书,……家贫,以课徒自给,亲旧家有藏书,辄借读之,虽盛暑冱寒,未尝一日少辍”。

其治学受嘉定先贤及清初考据学风影响,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很重视四声清浊之辨别精审,对音韵训诂之学研究有素。

钱大昕文献学成就

钱大昕文献学成就

试论钱大昕的文献学成就摘要钱大昕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献学家,对古代目录学有很深的造诣,整理了《隋书·经籍志》,补著了《元史·艺文志》,重视善本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典籍进行了深入的校勘学术研究和大量的辨伪实践活动,为后人解决了一系列疑难问题,给辨伪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一位“学究天人,博综群籍”的一代儒宗。

关键词:钱大昕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晚年自称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人,自幼倾心于“古学”,受到经学大师惠栋、沈彤等人赏识,并与王鸣盛、王昶、曹仁虎、褚寅亮等为友,其学识名扬海内,乾隆皇帝特赐其为举人。

出仕之后,钱大昕依旧沉思涵泳于古代学术,毕生涉足经、史、子、集的各个领域,并且具有很深的造诣,各种知识兼收并蓄,学识可谓浩瀚无涯。

诚如《清史稿·儒林传》称赞曰:“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齿了如指掌。

古人贤奸是非疑似难明者,典章制度昔人不能明断者,皆有确见。

”钱大昕一生淡泊名利,他凭借自身广博的学识,致力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目前的存世著述有三十余种。

其主要著作有《声类》四卷、《廿二史考异》一百卷、《元史氏族表》三卷、《元史艺文志》四卷、《诸史拾遗》五卷、《通鉴注辨证》三卷、《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二十卷、《潜研堂金石跋尾》二十五卷,并且参与修撰《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天球图》诸书,达四百余万言,著作之盛远过于时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这些学术成就中,其文献学乃是学术之根源、之总枢纽、之根基也。

一钱大昕的目录学研究及成就古代目录之学乃是学术入门之学,历来被士人所推崇。

钱大昕曾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史志目录做过考订工作,对《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书目》、《竹堂书目》等官方、私家目录亦颇有研究。

一代儒宗钱大昕

一代儒宗钱大昕

品一代儒宗钱大昕文·图/林介宇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人。

他是清代第一流的学者,对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理、历算、音韵、训诂、金石等学问,无不精通。

当时的学者称他为一代儒宗,又说他“品如金玉,学如渊海,国之仪表,士之楷模”。

家学渊源钱大昕出生于嘉定望仙桥。

其祖父钱王炯、父亲钱桂发都是博通经史的秀才,以授馆为业。

钱王炯一生好读书,年质生活·艺术欣赏清卢文弨致钱大昕书札 嘉定博物馆藏钱大昕像逾八十时仍日日读书不辍,曾言“一日不读书便俗”。

钱大昕五岁时就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读经。

乾隆二年(1737),十岁的钱大听跟随在望仙桥杨家坐馆的钱王炯开始学习八股文。

钱王炯夙精小学,他认为“读书必先识字,故于四声清浊,辨别精审,不为方音所囿”。

是故,钱大昕也向祖父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的相关知识,钱王炯称赞他“入许(慎)、郑(玄)之室无难也”。

后来钱桂发到外冈授馆,钱大昕又跟随前往读书。

钱桂发在家庭教育中主张以读书立品为首务,他在当时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人,除了教钱大昕学八股文,还教他作诗,以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家学的影响,使钱大昕早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乾隆七年(1742),十五岁的钱大昕考中秀才。

作为主考官的提督学政、内阁学士刘藻特于第二日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为题复试之,试罢惊呼:“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

”乾隆十四年(1749),嘉定知县保送钱大昕到苏州紫阳书院读书。

在紫阳书院,钱大昕得到王峻、惠栋、沈德潜等著名前辈学者的赏识。

时有诗名,与书院同学王昶、曹仁虎、王鸣盛、吴泰来、赵文哲、黄文莲合称“吴中七子”。

两年后,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士子进献诗赋。

钱大昕献上赋作一篇,由提督学政庄有恭选入一等。

乾隆帝下诏,于江宁行在召试诗赋被选中的士子,钱大昕被评定为一等二名,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

乾隆十九年(1754),钱大昕应会试,中试第十九名,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王鸣盛、王昶、纪昀、朱筠等人,“皆称汲古之彦”。

夏商周史学著作

夏商周史学著作

夏商周史学著作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这段历史时期的研究被称为夏商周史学。

在夏商周史学领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和著作。

首先,要提到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写的《夏商两代考》。

这本书是夏商周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钱大昕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该书系统地考察了夏商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并对传世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后来的夏商周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还有清代学者郭沫若所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该书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其中对于夏商周三个朝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郭沫若先生在此书中提出了“三统一”(政治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和“五种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制度、金属货币制度)的概念,对夏商周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还有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写的《论夏商时期的社会结构》,该书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对夏商两代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陈寅恪先生认为,夏商时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贵族制”,并对贵族阶层、奴隶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著名学者所写的夏商周史学著作,如清代学者谷懋循所写的《中国封建社会史》,该书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夏商周三个朝代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还有民国时期历史学家黄宗羲所写的《明儒学案》中关于夏商周三代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论述等等。

总之,夏商周史学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其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一)

方案-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一)

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一)'钱大昕的“实事求是”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非常突出而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xa0\xa0\xa0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

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史学上的所谓实事求是,仅是指考证方法,还是言史学思想?以往学者常常提到这个词,但并没有深究其底细。

\xa0\xa0\xa0 钱大昕治史以考辨著称。

二百年来史学界无不推尊他为乾嘉考据史学的巨擘。

这是不成问题的。

但我觉得,钱氏在谈记事、著述、考辨、议论时,多次简明地提到“实事求是”,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不仅是言考证方法,而且流露出朴素的史学思想,也是作为重大的史识和史德问题提出来的。

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直书”、“实录”论的继承和,是中国史学史上突出的成果,并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

\xa0\xa0\xa0 现在我提出浅见,希望同道研讨,恳请方家指正。

\xa0\xa0一、史书传信\xa0\xa0\xa0\xa0 钱氏强调史书应当“传信”,而成为信史。

这是他对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看法。

\xa0\xa0\xa0 重经轻史原是中国学术的一个传统,宋明时期尤为明显。

钱氏反对重经轻史之论。

他指出:“经与史岂有二学哉!”《尚书》、《春秋》“实为史家之权舆”,刘向歆父子《六略》儒家内有《世本》、《太史公书》等等,“初无经史之别”,后来述作多了,需要分类,“而经史始分”,“然而不闻陋史而荣经也”。

宋代诸儒讲究心性,影响所及,“则有呵史为玩物丧志者。

彼之言曰,经精而史粗也,经正而史杂也”,实乃谬论[1]。

他强调,“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

”[1]意谓写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要留传后世的。

因此,他要求“史为传信之书”[2]。

要求史书成为信史。

这是对史书总的要求,也是要求史书的标准。

\xa0\xa0\xa0 史书如果是真正的信史,那它的用处就大了。

钱氏指出,只有信史,才能说得上“表古人以为今人之鉴”[3],才能达到劝善“惩恶之旨”[3]。

钱大昕桂枝香蟹赏析

钱大昕桂枝香蟹赏析

钱大昕桂枝香蟹赏析摘要:一、钱大昕简介二、桂枝香·蟹词牌背景三、词作内容赏析四、词作艺术特点五、总结正文:一、钱大昕简介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与纪昀、刘墉、姚鼐并称为“清初三大家”。

钱大昕博学多才,擅长诗词、散文,其诗词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桂枝香·蟹词牌背景桂枝香,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为双调一百零四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

钱大昕的《桂枝香·蟹》即为该词牌的一首佳作。

三、词作内容赏析《桂枝香·蟹》全文如下:桂枝香·蟹钱大昕擘霜螯,浮黄酒,夜雨萧萧,秋意渐浓。

兰膏明烛,娇歌细舞,渐月圆时候。

行云流水,闲庭信步,笑谈宴游丰厚。

金戈铁马,壮怀激烈,谁堪共剪西窗韭。

诗中描绘了秋夜蟹宴的场景,作者将浓郁的秋意与豪爽的蟹螯、黄酒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欢愉的氛围。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霜螯”、“夜雨萧萧”、“兰膏明烛”等,形象地展现了秋夜之美。

同时,词人通过“金戈铁马”与“谁堪共剪西窗韭”的对比,抒发了内心的豪情壮志与无奈孤独。

四、词作艺术特点1.意象丰富:钱大昕善于运用意象,以鲜明的形象描绘出秋夜蟹宴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2.抒情真挚:词人通过对比金戈铁马与共剪西窗韭,抒发了对战友的思念之情,真挚感人。

3.结构紧凑:词作结构严谨,前段写景,后段抒情,层次分明,紧凑有力。

五、总结《桂枝香·蟹》是钱大昕以秋夜蟹宴为背景创作的一首词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真挚的抒情,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孤独无奈。

「清代」钱大昕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清代」钱大昕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清代」钱大昕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

乾隆十六年(1751)因向乾隆帝献赋被提督学政庄有恭选为一等。

后在召试中被评为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

乾隆十九年中进士,经御试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

期间还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考官。

乾隆四十年因父丧归里,从此引疾不仕。

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佘人。

钱大昕是十八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其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

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

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读曲歌·其一】红豆向春种,黄檗向春生。

薄雾隐三星,有心不分明。

【即目】苍茫平皋路,停鞭四望馀。

乾沙疑积雪,古道半成渠。

秋思闻蝉后,人家剥枣初。

泠然风乍过,残暑巳全除。

【临颍】小邑停征旆,高歌倒酒杯。

苔皴钟傅字,草没马融台。

禅汉词多诈,依梁事可哀。

千秋传颍谷,纯孝挽风颓。

【寄内】徐淑偏工病,潘仁未定居。

艰难千里别,迢递八行书。

巳负哺糜约,能禁愁鬓疏。

相思应最苦,酒醒梦回初。

【高岭铺】一径入烟霞,危崖赤似砂。

石奇蹲巨豕,路曲绾长蛇。

擽釜宵煨芋,提筐午捉花。

村居无面势,茅屋数家斜。

【漂母祠】一饭且知报,宁忘推食恩。

少年轻国士,老母识王孙。

惠比千金重,名将百代存。

娥姁亦巾帼,钟室泪空吞。

【归安道中】小艇低于屋,乘风任簸轩。

波平知雨足,日出觉春暄。

兑酒三家店,柔桑十亩园。

一峰青似伞,无佛欲称尊。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原文及翻译不分版本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原文及翻译钱大昕原文: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

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令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

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

稍长那么习业之文,父兄皆延师教之。

父兄曰:“汝师之。

〞吾从而师之。

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

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

然甲令①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那么固明予以师之称矣。

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

语其辈行,那么先达也;语其交谊,那么知己也。

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

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

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

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

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

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那么仆弗敢出也。

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

仆自量文章道德,缺乏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缺乏以引拔足下。

假设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那么仆之硁硁②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

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

直谅多闻,谓之三益。

不识仆之戅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译文:前些日子,您委屈自己来拜访我,我因为事情到其他地方去了,未能相见。

不久前我的门客说,您想要以我为老师,我不敢听到这件事。

为师之道废弃很久了。

古时候所说的老师,是传授经书的老师,是德行学问为人表率的老师;现在所说的老师,是教童子试的老师,是教乡试与会试的老师,是接受学生投拜的老师。

论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论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论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卓越的王朝,其在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

而《唐书》则是唐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唐朝二十多年的历史,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钱大昕简介钱大昕(1867-1914),字徵夫,号宇文隐,江苏无锡人。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新文化运动中开闢史学的一位尤物”。

在历史学研究方面,钱大昕是一位特别重视文献考据的学者。

他潜心研究《唐书》等经典著作,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钱大昕的《唐书》考校成就《唐书》是唐代宰相刘昫编写的一部官方史书,共分为上下两册,分别记录了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三朝的历史。

这里主要介绍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考校《唐书》文本钱大昕通过广泛的查阅史料和文献,花费了数年的时间,逐字逐句地考校《唐书》。

他对《唐书》的文本进行了精确的校订,不仅解释了一些古文的意思,还纠正了一些错讹之处。

例如,唐书中关于唐朝开国以来的宰相名单有多处错误,钱大昕通过学术方法对这些错误进行了全面的考据和纠正,使《唐书》的历史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澄清《唐书》历史疑云钱大昕不仅对《唐书》的文本进行了精确的考校,还通过学术方法澄清了一些历史疑云。

例如,《唐书》对于唐朝在初唐时期的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等方面存在一些疑点,钱大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相关考证,明确了初唐时期的国家机构和行政区划,澄清了历史疑云。

此外,钱大昕还通过对《唐书》中历史事件的详细解释,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经过。

对唐代及后代历史学研究的影响钱大昕对《唐书》的考证和校订,对于唐代及后代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钱大昕对《唐书》的细致的考证和纠错追求,使得《唐书》的文本更准确、更精确,为后世从事唐代历史学研究者提供了更可靠的资料。

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的开题报告

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的开题报告

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审老师,
我所选取的研究课题为“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旨在探讨该学者
在金石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影响,并对其研究方法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钱大昕是一位著名的古代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曾在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任教,教授“金石学”、“篆刻学”、“文字学”等课程,发表了大量的
学术论文,在金石学的研究领域也成果丰硕,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历史和艺术的重要专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首先,介绍钱大昕的生平和
学术背景,明确其研究领域和成就。

其次,对于钱大昕所著的金石学相
关著作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思想特点。

第三,从钱大昕的
研究成就出发,探讨其在金石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以钱大昕的“研究范式”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金石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问题。

最后,总结钱大昕在金石学领域的贡献和思想遗产,以期对于今后
的金石学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以上所述,是本人关于“钱大昕的金石学成就”的开题报告,希望
能够得到评审老师的批准和指导,谢谢!。

钱大昕论王安石

钱大昕论王安石

钱大昕论王安石清中叶史学巨擘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有两条记录可以作为《宋史》和宋人笔记的补充,让我们了解王安石其人。

该书卷七“王安石狂妄”条云:“王安石与子雱皆以经术进,当时颂美者多以为周孔,或曰孔孟。

范镗为大学正,献诗云:'文章双孔子,术业两周公。

’安石大喜曰:'此人知我父子。

’(书中此处小字云“见李壁注王诗”)雱死,安石题其祠堂云:'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

一日凤鸟去,千秋梁木摧。

’是真以孔圣比其子矣。

安石在相位行新法,举朝交争。

安石有诗云:'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是亦以圣自许也。

小雅之篇曰:'皇父孔圣’,又云'具曰予圣’,古来迷国罔上之臣先后一辙。

安石非独得罪宋朝,实得罪名教,岂可以其小有才而末减其狂惑丧心之大恶哉?”王船山《宋论》屡次说到拟人必于其伦,君王则以古君王比,大臣则以古大臣比,平民则以古平民比,各有其类。

此处王安石以其党徒比他父子作孔孟周公,他就大言不惭,公然以孔子周公自比,悖越伦序,这真如钱大昕所言,是何等丧心病狂。

至于钱大昕引用的“小雅之篇”,即《宋史》所载颁于学官的王安石的《诗》解说,其中竟以孔圣人为“皇父”,俨然以孔圣人的嫡裔自居,何等自大无耻!《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曾王晚年异趣”条云:“王安石《韩子诗》:'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说道真。

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李壁注云:'观公此诗,尚谓退之未识道真也。

予在临川,闻之曾氏子弟载南丰语云:“介甫非前人尽,独黄帝、老子未见非耳。

”讥其非人太多也。

’如李季章说,是南丰亦不满于安石也。

安石与子固交最厚;及居相位,未尝引居要职,知其晚年异趣矣。

大抵好诋毁人者,必非忠信笃敬之士;于古人且不能容,况能容同时之善士乎?安石心术不正,即在好非议古人。

子固窥破此等伎俩,故始密而终疏。

论钱大昕的考史之“学”

论钱大昕的考史之“学”

论钱大昕的考史之“学”章太炎论史,称:“史有三长”,即“才、学、识”。

以为“作史”者,“必兼具三事”;“考史”者,只须一“学”字耳。

衡量清代的史学家,作史能兼具三事者,“不过及一、二代”;考史“乃通贯古今,则范围又有大小”,(注:章太炎:《与支伟成论清代学术书》,引自《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9页。

)唯钱大昕学究天人,博综群籍,其“学”浩瀚,于考史者中,当属第一大家,纵的方面学逾三代,通贯古今;横的方面还把精通官制、舆地、氏族谱牒、方志、金石、避讳之学等,充作基本的知识储备,使它们都成了善事(指考史)之利器。

顾名思义,考史也就是用考据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它不同于记史、作史是通过明晰人事、典制,以晓后来为要;而是重在澄清史籍误刊,断其非者,极力考订,必求真相而后已。

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序言中尝言:“夫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拾遗规过,非为齮齕前人,实以开导后学”,(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历史考证学的含义。

故其考史之“学”,尤重官制、舆地、氏族,所谓“史家所当讨论者三端”,一曰:“舆地”;二曰:“官制”;三曰:“氏族”。

(注: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4《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序》。

)又云:“予尝论史家先通官制,次精舆地,次辨氏族,否则涉笔便误”。

(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40《北史·外戚传》。

)囿于篇幅,本文着重于此三端,体会钱氏考史之学的浩博与精深。

一、考史与官制之学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历史”。

官制乃其脉络,脉络不清,何言考史?为此,竹汀对各史的《百官志》、《职官志》以及列传中涉及官制的问题,都十分在意,并对记史者不谙官制、轻率落笔的莽撞行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比如唐初史臣不谙官制,《晋书》中就常有“随意增加,非当时本名”的疏忽。

清代三大考据学著作之《廿二史考异》

清代三大考据学著作之《廿二史考异》

清代三⼤考据学著作之《廿⼆史考异》《廿⼆史考异》⼜称《⼆⼗⼆史考异》,中国训诂书,全书⼀百卷。

清代史学家钱⼤昕撰。

系统地考证⼆⼗⼆部正史及其注释的史实、⽂字、训诂,订正了很多讹误。

与赵翼《廿⼆史札记》、王鸣盛《⼗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史学名著。

钱⼤昕(1728年2⽉16⽇—1804年11⽉2⽇),字晓征,⼜字及之,号⾟楣,晚年⾃署⽵汀居⼠,汉族,江苏嘉定⼈(今属上海),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乾隆⼗九年(1754)进⼠,选翰林院庶吉⼠。

历官少詹事、⼴东学政。

乾隆四⼗年(1775)丁忧后不复出仕,专⼼著述。

先后担任南京钟⼭书院、松江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院长。

钱⼤昕是当时中国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师,也是乾嘉学派的代表⼈物。

他治学范围颇⼴,精于经史、⾳韵、训诂、制度、地理等许多⽅⾯的考证,以学术为⼰任,为官不忘治学,辞官回乡后读书更勤,因此,“不专治⼀经⽽⽆经不通,不专治⼀史⽽⽆史不窥”,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

特别是在史学⽅⾯,钱⼤昕对于元史的研究有开⼭之功。

⽣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

王昶、段⽟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的评价,后世公推钱⼤昕为“⼀代儒宗”。

《廿⼆史考异》全书其内容⾃《史记》、《汉书》,迄《⾦史》、《元史》22部正史,即从⼆⼗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

⼜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志,从《后汉书》分出,别⽴为《续汉书》⼆卷,所以总⽬实际列出⼆⼗三史。

全书包括《史记》五卷,《汉书》四卷,《后汉书》三卷,《续汉书》⼆卷,《三国志》三卷,《晋书》五卷,《宋书》⼆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卷,《魏书》三卷,《北齐书》、《周书》各⼀卷,《隋书》⼆卷,《南史》、《北史》各三卷、《唐书》⼗六卷,《旧唐书》四卷,《五代史》六卷,《宋史》⼗六卷,《辽史》⼀卷,《⾦史》⼆卷,《元史》⼗五卷。

钱⼤昕18岁有志读史,他反复精读各部正史,详加⽐勘,读书所得,随时⽤别纸写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生致 力于史学研究 且堪称 清代史学 大家
无 一篇一句 之可传 , 而不登 大雅 之堂者 , 无学识 以济
之也 。亦有胸罗万卷 , 采色富赡 , 而外 强中干 , 读未终
的钱大昕 ,其诗 学理论总会 自觉 不 自觉 地受到其史
学 思想的影 响 ,在论 及诗歌 品位 和诗歌 创作时 总会 看 到他史 学思想 的影子 。
会 教化 , 这 和撰写史 书进行社会教 化如出一辙 。 在这

也” _ 6 ] 4 4 7 。由于对音韵训诂 的重视 , 钱 大昕本人 十分 喜爱写和韵诗 , 其诗 集中以原韵 、 次韵 、 和韵 、 叠韵命 名的诗颇多 , 仅和苏东坡韵诗就有 1 0 余 首。
钱大 昕习惯 于用一个史学家 的眼光和习惯来 品
致力于经史研究 , 不欲专为诗人 , “ 以经学冠一时 , 诗其
余事也” [ 2 ] , 但是他一生也勤于作诗, “ 约有一千七百余
首诗作存世” l 3 ] , 编在《 潜研堂诗集》 、 《 续集》 中。

昕眼里 , 诗学 四长 和史学三长一样 , 也是 相互依存 、 缺


以史品诗
不可的。 “ 方其人心有感 , 天籁 自鸣 , 虽村谣里谚 , 非
2 0 1 3年 4月
Ap r . 2 0 1 3
Hale Waihona Puke 钱 大 昕 的诗 与 史 学
赵 静 , 王 珏
( 1 . 河 南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 2 . 河南师 范大学 文学院 ,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
摘 要: 作为一代史学大师, 钱大昕的诗作总是透露出浓厚的史学趣味, 他在经史方面的知识积累及思维 习惯, 影响到 了 他 的诗歌创作。 他 以史 品诗, 由“ 史家三长” 弓 I 申出“ 诗学四长” , 以惩恶劝善的史学功能观倡导通过诗歌来进行社 会教化, 主张诗作敦厚古朴。他用考据家和史学家 的眼光训释注疏诗作、 品评诗歌 内容, 主张以学为诗。同时, 钱大 听还以诗论 史, 他 的怀古咏史诗总是表现 出史学家实事求是 的客观态度, 在“ 明体致用” 的治学宗 旨指引下, 他的诗 作还有 因古鉴今 , 关心现实的特点, 严密考订的史学方法在他的诗歌中也有表现。 钱大昕诗作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抒
要 摒弃个人情感 , 尽可能客观公正 地去写史 , 而作 为
之, 故史 者少” … 。作 为清代大史学 家的钱大昕对 于
史 家三长论 自然 烂熟于心 ,所 以在 提到诗 人应该具
文 学家的诗人则需 要有感而发 ,真实的情感才是 诗 歌创作过 程中最重要 的因素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1 — 0 4
钱 大昕 曾在 《 潜研堂 诗集》序 中说 : “ 仆 自成童 时, 喜 吟咏 。” [ 1 ] l 由此看来 , 青年时 的钱大 昕便 颇富 诗才 。乾隆 十六年( 1 7 5 1 年) , 因进献诗赋被清高宗在
备 的素养 时 ,他在史家三 长的基 础之上又增 加 了一 长— 一隋 , 由所谓 的史家 三长而演化 出诗学四长。他 说: “ 昔人 言史有三 长 , 愚谓 诗亦有 四长 , 日才 、 日学 、 日识 、 日情 。放笔千言 , 挥洒 自如 , 诗之才也 ; 含经 咀 史, 无一字 无来历 , 诗之学 也 ; 转益多师 , 涤 淫哇而远 鄙俗 , 诗之识也 ; 境往神 留, 语近意深 , 诗之情也 。 ” [ 5 J 铊 ・ 可 以看 出 , 钱大昕根据作 诗 的实 际情况 , 以史 家三长 为基础 , 解 释 了诗学 四长 。他认 为作为一位 诗人 , 首 先要具备作 为诗人 的天赋 和作诗 的才能 ,其 次要具 备经 、 史、 子、 集各方 面的知识 , 再次要具备 作为诗人 的不落窠 臼的远见卓识 ,最后 就是要具备作 为诗人 的感性 的一 面 , 要做到真情 流露 , 有感 而发 。在钱 大
第2 9 卷 第2 期
V0 1 . 2 9 No . 2
廊 坊 师 范 学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U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发 内心的喜怒哀乐, 而在于含经咀史、 评史论经、 诗史互证,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关键 词 : 钱大昕; 诗; 史学 中图分 类号 : K 0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2 — 0 0 6 1 — 0 4
作者简介 : 赵静( 1 9 8 7 一 ) , 女, 河南开封人 ,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中国史学史 。

6 1・
钱大昕倡导史家作史要 真实地再现历 史 ,同时 要做 到以史 为鉴 , 发挥史学惩恶劝善 的社会功用 。同 样, 他 也倡导温柔敦厚 的儒 家诗教 , 以诗歌来 进行社
篇, 索然意尽者 , 无情以宰之也 。有才 而无 隋, 不可谓 之 真才 ; 有才情而无学识 , 不可谓之大才 。” [ s 钱大
关 于历史学 家的素养 ,唐代 的大史学 家刘知 畿 早 就有过 精辟的论述 : “ 史有三长 : 才、 学、 识。 世 罕兼
昕虽然 以史 家三长论述诗学 四长 ,但他 要求史学 家
江宁行在诏试 , 钦命题《 蚕月条桑赋》 、 《 指佞草诗》 等,
被特赐举人 , 授 内阁中书学习行走 , 从此走上 了仕途生
涯。作为封建士大夫的钱大昕既要与师友 同僚唱和应 酬 。又要奉皇帝之命歌功颂德 ,作诗是不可避免的事 情, 加之钱大昕本身对诗歌的热爱 , 无论是在做官宦游
的旅途中 , 还是在潜心学术 的研究 中, 心血来 潮的钱大 昕总会做上几首诗歌来抒 发 自己的心志。虽然钱大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