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世界的边沿在哪儿》教案2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说苑.正谏》。
课文只一段,分为三层意思.第一、二句分别为第一、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课文重点在说明道理。
以事喻理: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潜伏着的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
“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是全文的中心句。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
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学、启发、引导、讲授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
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
谏(jiàn) 孺子(rú) 曲附(qū) 颈(jǐng)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
《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5.同学齐读课文.
四、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3.指名逐句说意思。
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文明理
(一)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预设:(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
(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
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
(1)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谁?
“皆务”什么意思?
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
)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其”字指的是谁?
(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
(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
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
(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
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
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
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
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
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
——指名背
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
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
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
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攻楚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é xíng xǐ què chán míng dào zi
( )()( ) ()
二、解释加点字。
1.日暮客愁
...
..新 2。
江清月近人
3。
黑云翻墨
..未遮山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5。
明月别.枝惊鹊 6.路转溪桥忽见.
三、下列对《宿建德江》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
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D。
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德行喜鹊蝉鸣稻子
二、1.作者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2.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
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4.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5。
离开 6。
同“现"
三、D
3 古诗词三首
一、翻译诗句。
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读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词题是。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它的意思与“ "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
参考答案
一、1.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2.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3.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二、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清风半夜鸣蝉
3.xiàn 现 4。
月鹊蝉蛙星雨店桥
《北京的春节》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醋、饺”等15个生字,会写“万象更新”“饺子”“鞭炮”等词语。
2。
通畅、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3。
感受到北京人过春节的祥和热闹,体会传统节日风俗的特点。
4.体会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
会写“醋、饺"等15个生字,会写“万象更新”“饺子”“鞭炮”等词语。
2.通畅、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学难点:
1。
能感受到北京人过春节的祥和热闹,体会传统节日风俗的特点。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
走近老舍:
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生于北京,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你对老舍先生的了解还有多少呢?根据提示介绍交流。
预设提示词语:
京腔京味、绘画武术、养花养猫、人民艺术家、文化革命……
3.出示课题《北京的春节》。
你还知道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吗?
预设:端午、重阳、中秋、清明等。
4.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一)课文导入
1。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描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些活动?
2.情境导入
童谣展示: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二)认读词语
1.出示识字要求:
(1)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完成生字的字音纠正。
(3)开火车朗读下面的词语。
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
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
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
一律彩绘分外
(4)要求:字正腔圆、一板一眼,读准确,读流利,读熟练。
(5)老师指导个别读音。
(三)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课文,完成任务。
1。
读好长句子。
2。
关注关键字词句.
3。
观察语言的特点.
(1)读好课文,读通顺流利。
(2)读好儿化韵。
(3)读好轻声词。
(4)体会京味语言特色。
4。
整体感知。
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读懂课文。
(1)课前预习。
(2)分析关键字词句.
(3)注意做好记录。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预设:时间顺序。
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二十三过小年、初六、正月十五……
6.课文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活动?
预设:过腊八节,准备年货,过小年,过除夕,过初一,初六,过元宵,春节结束。
7.想一想: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预设: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分析。
预设:详细描写的活动:腊八、除夕、小年、初一、元宵。
8。
认真读一读详细描写的活动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探究理解
(一)那你认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次要内容是什么?这样详略区分开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合作展示,不提示答案,不确定答案。
(二)小组之间交流你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活动?有没有和北京过春节时候一样的活动呢?
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听说的训练。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深情。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的15个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
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蒜醋饺摊拌眨宵燃贩彼贺轿骆驼恰
2.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3.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
生字分类。
5。
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5个生字。
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6。
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1。
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详细的部分,读一读课文略写的部分,感受详写与略写的区别。
2。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详细描写的活动。
预设: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二、阅读理解感悟
1.过腊八节
读一读课文的相关内容,找一找北京人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1)出示句子: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一个谚语。
(3)这个谚语说明了腊八时候天气最冷。
(4)赏析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食材多.
(5)除了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出示句子:
把蒜瓣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6)腊八蒜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色味双美。
(7)哪里写出了腊八蒜的色味双美?
预设:在句子中找到答案.
(8)同学们,你的家乡是怎样过腊八节的?熬腊八粥吗?怎样熬的?泡腊八蒜吗?怎么泡的?
2.过小年.
(1)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小年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预设: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2)“彩排”是什么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示例:初一联欢晚会的彩排。
3。
过除夕。
(1)出示句子: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2)找到本段中心句。
预设:除夕真热闹。
(3)这段话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
(4)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北京人是怎样过除夕的?
热闹:从活动的角度写了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从感官的角度写了:
颜色:红、各色。
味道:赶做年菜、酒肉的香味。
声音:鞭炮声日夜不绝。
(5)出示句子: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品味“万不得已”和“必定”的意思。
预设:人们重视吃团圆饭,饱含浓浓深情,浸润传统文化。
(6)出示句子: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年老的人守岁寓意珍惜光阴;年轻的人守岁寓意为祝福老人延年益寿。
4。
过初一。
(1)出示句子: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初一与除夕的“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
预设:鼓励孩子们找到答案分享。
(2)认真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过初一的?一起来解决这一部分的小问题.
预设: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3)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新年特有的玩具”有什么?
预设: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4)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预设: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5。
元宵灯会。
(1)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提问:为什么说是又一个高潮到了呢?
(2)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这段话中的“悬灯结彩"写出了灯的数量多。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写出了灯的种类多、样式多。
(4)赏析排比句.
(5)想一想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总.
(6)元宵节的美好在哪里体会得到呢?
预设:节日的气氛很好.
孩子们在家里玩耍。
大家可以开心地吃元宵。
三、阅读理解
1.思考一下:北京人过春节最看重的是什么?
通过同桌交流。
班级交流分享。
结合对人物的描写.
2。
阅读课文其他部分,分析课文略写的其他春节活动。
预设:
准备杂拌儿
大扫除
初六店铺开张
十九春节结束
3.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预设:
孩子们准备杂拌儿.
孩子们逛庙会。
孩子们放花炮。
四、合作交流
1.品读“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预设:
(1)重点突出。
(2)主次分明。
(3)条理清楚。
2。
你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
预设:
包饺子。
贴对联.
看春晚。
上坟祭祖。
3.你们家乡的小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五、作业布置
尝试写一写家乡的春节活动吧!写出主要活动的主要特点哦!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
快速默读课文,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2。
能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
能了解文中所想象的未来的上学方式与现在的不同。
相关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你推测的理由。
2.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走进他想象中的未来的学校,去感受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以及那时的学生是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学校的。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说一说:怎样提高默读的速度?
(1)学生交流.
(2)归纳提示。
2.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了哪些了解?
3.默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4。
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5.教师小结。
在未来的学校中,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本形态、老师形象、上课地点、授课形式、教学课程等,都和今天的很不一样。
也许不变的是学生依旧要写作业,老师依旧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只是更个性化,父母依旧会关注到孩子们学习的苦恼……所以说本篇科幻小说的构思是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是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展望,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幻想。
三、结合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
联系生活,想一想: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2。
学生自由交流。
3。
分组交流:在课文中,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的哪些方面?你能帮她解决烦恼,想出对应的解决方式吗?
4.小组汇报。
(如,玛琪的烦恼:讨厌机器老师的死板,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测验. 解决方式:机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或需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测试,如果答得不对,机器老师会耐心地进行提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