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进行分析,并能完整概括各个层次的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祥林嫂悲剧发生的时间指出其命运与春天的联系,并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与祥林嫂的“变”,并将文章概括为五个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被压迫的凄惨与痛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五个层次的内容;难点:文中的“变”与“不变”
三、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几篇鲁迅的小说,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答)对,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孔乙己》,其中有从活泼可爱变得麻木愚昧的闰土,喜欢穿长衫的善良却迂腐的孔乙己,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祝福》。
四、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而我们之前学过的《故乡》与《孔乙己》都收录于小说集《呐喊》,如果说“呐喊”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为了给革命的先驱者助威而命名,那么《彷徨》这本小说集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同学知道吗?(彷徨:没有方向)鲁迅先生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发现自己和人们被关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自己醒来,发现其他人还睡着,但大家都会被憋死。
《呐喊》用来叫醒那些沉睡的人们,让他们不要继续无知下去。
可是后来发现,即使叫醒了人们,大家还是被关在铁屋子里,仍然逃不掉被闷死的命运,所以开始《彷徨》。
那么在现实中呢,鲁迅先生曾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辛亥革命的爆发,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
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中国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依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而鲁迅在这一时期还没有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时不免会感到怀疑与失望,因此他用《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
(二)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昨天老师已经留过预习的作业,相信大家也很好的完成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说《祝福》,(介绍祝福)一起来认识祥林嫂,走进祥林嫂,探讨她悲惨的命运轨迹。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
(学生回答祥林嫂一生所遭遇的悲剧,教师联系小说中的时间线索“春”,将祥林嫂的命运与春天联系在一起。
)
2、祥林嫂的不幸发生时间
春天:她的丈夫死去。
P17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
P18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P20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
P16
3、找到“没有春天”的原因后,我们回到课文,根据我们刚刚整理的时间
顺序,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对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的地方?
这些描写都是从作者的视角看到的,通过这三次肖像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在发生变化,从还有希望到完全绝望,那么相对于在变化的祥林嫂而言,有什么是没有变过的吗?
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
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封闭封建的鲁镇。
4、总结概括全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将文章分为这样的几个层次结构: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逃出婆家到鲁四老爷家做工,也就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到鲁镇以后,祥林嫂又被她的婆家抓了回去,又被卖给了贺老六,也就是她被迫改嫁;
高潮:丈夫死去、儿子被狼吃掉,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的情景和“我”的感受。
这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
5、指出文章倒序的作用
(1)一开始就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她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的问题?使读者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让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营造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3)祥林嫂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露了祥林嫂和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
请大家思考一下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幕后真凶,并阐述自己的原因,在作业本上写一段文字。
六、板书设计
《祝福》
春天:丈夫死去
孟春:被卖改嫁“没有春天的女人”“变与不变”暮春:痛失爱子
迎春:一命归天
《祝福》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寻找是谁/什么害死祥林嫂的,分析人物形象(鲁四老爷、祥林嫂等),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分析文章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以及文章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分别找出写其他人与祥林嫂相处的部分,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下被压迫的凄惨与痛苦以及其它人给她带来的精神伤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略小说的深层意蕴;难点: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分析文章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以及文章语言特色。
三、导入
作家丁玲曾经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呢?
四、教学过程
(一)小组讨论,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是谁?
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家绑回来卖给贺老六。
卫老婆子: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非观念的人。
P18
贺老六的哥哥:收房p20
鲁四老爷:第一次:寡妇、皱眉表示反感;两次“可恶...然而”: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祥林嫂,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隐含的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
第二次“可恶”针对卫老婆子,对卫老婆子先推荐祥林嫂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的行为感到不满。
“然而”其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无可厚非。
“谬种”:节日的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四婶:第一次留下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
以后惦记她不是因为关心她,而是因为新的仆人没有她那样可心。
祥林嫂第二次来,她起初“踌躇”,后来倒是真心可怜她,却因为祥林嫂没有先前那样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可以说四婶只把祥林嫂当做一样工具来看待。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
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其中: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已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
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
鲁镇的女人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还不是穷死的?”足以证明。
土地庙的庙祝:起先不允,勉强答应。
(嫌弃)
“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
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
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我”在回答时的心理活动:悚然,踌躇,支吾,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群人生活在鲁镇这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所以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是“我”吗?是鲁四老爷吗?都不是。
杀害她的凶手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
可怜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但她以为的仅仅只是她以为的,她是一个再嫁的寡妇,所以在一开始就被判了死刑。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二)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在《祝福》中,作者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原因在于:
第一,故事中除“我”以外的其他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关心祥林嫂的不幸。
只有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来暴露鲁镇人们人性的残忍。
第二,小说通过对“我”——祥林嫂不幸的目击者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的刻画,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
(三)文章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
1、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事件牵动出来的。
3、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有一种反讽的意味。
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
(四)文章语言的特色
1、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
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子”,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
悲哀,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祝福》中“我”的话跟鲁四老爷的不同:“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的话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
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不同,卫老婆子活像是一个“中人”,柳妈的话活像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
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做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像空间,填补了片断之间的空白。
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祥林嫂更大的不幸。
(五)与《谈美书简》结合,最后一段的美学效果。
小说以“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收束,体现了全文的美学价值。
将鲁镇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并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控诉的主题。
(六)结语
祥林嫂没有拥有过自己的名姓、反封建的必要、鲁迅先生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