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灰色关联”在船舶行业内建造生产管理风险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126·
2021年第22期
文章编号:2095-6835(2021)22-0126-02
浅谈“灰色关联”在船舶行业内建造生产管理风险的应用
郑尚1,伊士超2
(1.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传统的船舶行业内建造生产管理风险方法是将考评项目得分进行简单相加,这种做法存在着一定缺陷。

试图以灰色关联为理论依据,利用现行的船舶行业内建造生产管理风险评价设计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评分法减小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以灰色关联计分消除两极分值,以使量化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关键词:灰色关联理论;应用;教学;船舶安全中图分类号:U664.12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5913/ki.kjycx.2021.22.053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门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的学科[1]
,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灰色关联分析更是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与作用。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通过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来分析和确定系统诸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关联程度的方法。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是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和重要工具。

因此,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建立与改进更是灰色关联分析的重要
讨论课题。

现在灰色关联度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是灰色系统研究领域未来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分支。

实践证明,灰色关联系统在图像识别、天气预报、地质地震、交通运输、医疗诊断、信息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见成效[2-4]。

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目前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1灰色关联理论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建立m 个评价方案的n 个评价因素:R =(r ij )m×n 。

对评价矩阵进行标准化:
{}
ij S S =)
,,,(),,,()
,,,(mj j 2j 1mj j 2j 1mj j 2j 1ij ij min max min r r r r r r r r r r S --=
n
j ,,, 21=计算评价比重矩阵:
{}n j S S S S S m
i ,,,,, 21 1ij
ij
ij ij ===∑=*
**。

计算第j 个因素熵:
n j f f k H m
i ,,,,, 321ln -ij 1
ij j ==∑=。

计算第j 个因素熵权:n j H n H n
i ,,,,, 32111i
j j =--=
∑=ω。

灰关联风险指标矩阵:h =(h ij ),h ij =S ij ,i =1,2,…,m ;
j =1,2,…,n ;, max ij j
oj S h =j =1,2,…,n 。

风险灰关联系数矩阵:

()
()()(ij oj j
i
ij oj ij oj j
i
ij oj j
i
ij max max max max min min h h h h h h h h G G -+--+-=
=ρρ5
.02121===ρ;,,,;,,,n j m i 计算灰关联度:m i G n r n
j ,,,, 211ij 1
j i ==∑=ω。

2根据本项目的改进
灰关联分析的最终结果是灰关联度,该指标可以反映所有评价对风险最高评价指标的相互关联程度,但是并不能量化各风险因素在风险评价结果中的综合权重等级。

在本项目风险评价应用过程中,在获得风险评价灰关联度后,针对灰关联度最高的前1/3评价计算评语的平均值,进而分析出综合风险等级。

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直观的应用结果。

3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建造生产管理风险的评价分析
根据专家评分法利用熵权法获得各风险指标的熵权分配向量W :
10
129585
85
653565959585757565758585857565856575959585356565856595756565658575 8585
75
859585656575958595657585759585758595859575859595757585758595958595 6565
65
656585958585653565857575857595757565758565856565656585756565859585757585959585857585657585
⨯⎪⎪⎪⎪⎪⎪⎪⎪⎪⎪⎪⎪⎪⎪⎪⎪⎪⎪⎭


⎛=R . All Rights Reserv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2021年第22期
·127·
W =(0.17750.03310.14120.1775∣0.1009
0.04290.0795∣0.17750.03620.0338∣)
指标集和权重分布如图1所示。

图1指标集和权重分布
风险的灰关联系数矩阵:
0.60.6
0.330.6
1
0.6
1
0.430.75
0.50.430.750.6110.60.430.330.50.610.750.430.430.50.430.4310.50.750.610.60.33110.60.330.50.330.330.60.60.330.3310.60.6110.330.50.330.610.60.330.330.50.750.330.750.430.330.51=G 0.430.330.60.750.430.610.430.50.430.330.60.750.60.60.60.430.610.610.330.60.60.330.330.330.60.330.330.330.6110.610.60.33110.60.330.330.50.330.50.330.330.330.60.60.60.751⎛⎫ ⎪
⎪ ⎪

⎪ ⎪




⎪ ⎝
⎭1210⨯⎪⎪⎪

⎪⎪计算灰关联度。

灰色评价法对各种方案的灰关联度如表1所示。

样本序号的关联度分析如图2所示。

表1灰色评价法对各种方案的灰关联度
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5方案60.01690.02030.02540.01130.03380.0254方案7方案8方案9方案10方案11方案120.0254
0.0203
0.0203
0.0338
0.0169
0.0338
图2样本序号的关联度分析
最高风险关联度前1/3的4个评价分别为评价5,10,12,3。

对应的评价矩阵为:
*
410
65758565759585859595653565857565658595956565656575858585859595857575857575956585R ⨯⎛⎫

⎪= ⎪

⎝⎭各风险因素灰关联度综合评价:73
6573
73
78
80
78
88
85
93。

在此过程中,获得了灰色评价法对各风险源的评价结
论,如表2所示。

表2灰色评价法对各风险源的评价
风险类别作业环境风险作业质量风险
交叉作业管理风险
影响因素通风照明噪声通道与堆物钢结构平整度
内装、装饰设计质量交叉作业区面积
交叉作业工种数量交叉作业人数灰色评价中等
中等
中等中等
较高
较高较高



灰色综合
中等
较高
高总之,灰色系统理论以模糊数学为理论依据,以风险数据作为数据支撑,利用现行的行业内灰色系统理论设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矩阵评分法减小人为的主观性,以模糊计分消除两极分值,使量化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参考文献:
[1]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C ]//第三届中国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2005.
(下转第130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30·2021年第22期
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布置的知识点不应过于晦涩,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提前考察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进行任务的布置。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一定会有对知识点的陌生感和自己的挫败感,最终造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师在课前环节就应该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理解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混合式教学就可以在课上大大地节省理解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混合式教学在课堂上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对于“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课程来讲,通过课前、课上、课下三个阶段,无缝衔接地让教师更好地把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种课堂模式也让其更好地吸收课程内容,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最大化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混合式教学相比较其他教学模式来讲,虽然各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有很多的困难。

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不能保证每节课的效率都达到最大化,无法避免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而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学生人
数多的大班,因为没有办法照顾到所有同学,无法保证平时成绩的绝对公平性;且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一个主动学习还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任何课程并不能照搬照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叶青.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本科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80):102-104,108.
[2]杜海凤,闫超.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
能源化工,2016,37(2):41-46.
[3]古兴伟,赵虹,郭君,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J].现代商
贸工业,2021,42(15):161-163.————————
作者简介:李叶青(1987—),男,贵州六盘水人,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新能源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和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

〔编辑:丁琳〕
————————————————————————————————————————————————————————(上接第125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黄军左(1967—),女,浙江宁波人,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合成。

齐民华(1965—),男,河北平乡人,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烯烃催化聚合。

〔编辑:丁琳〕
————————————————————————————————————————————————————————(上接第127页)
[2]徐兰芳,胡怀飞,桑子夏,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信誉报告机制[J].软件学报,2007(7):1730-1737.[3]杨忠伟,殷景文.城市“灰色用地”规划方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8):75-82.
[4]王贵成.灰色系统理论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展的应用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
86-90.
————————
作者简介:郑尚(1983—),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伊士超(1983—),男,江苏淮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微分方程数值解、数据分析。

〔编辑:丁琳〕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