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
散步读后感200字
![散步读后感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0f2ef3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1.png)
散步读后感200字
散步读后感。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读到了《散步》这本书,作者是一位名叫安东尼奥·穆尼奥斯的作家。
这本书以散步为主题,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散步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以及散步对于思维和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散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散步,是一种简单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运动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散步对身体的益处。
而《散步》这本书则告诉我们,散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让我们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散步,我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对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散步还能够促进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
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受束缚地思考问题,放飞自我,这对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都是通过散步来激发灵感,完成了许多杰出的作品。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散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重视了散步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也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去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释放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期待能够在散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创造力。
散步,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散步,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点。
多角度理解《散步》
![多角度理解《散步》](https://img.taocdn.com/s3/m/35930b6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5.png)
多角度理解《散步》《散步》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这一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表达了母子之间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读完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余,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发生的类似的情景。
那就是年的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弄了新家,孩子也就是转学后上学的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确实的语气则表示她重新认识回家的路并能够独自乘车回家。
但至了放学时间已过好久的傍晚,孩子还没有回家,在家等候中的外公外婆恐惧万分并电话通告了我和妻子说道孩子还没有回去。
我仍记得那是个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华灯初上,满街的车辆和人流,我丢下手头的工作压抑心中的焦虑和慌乱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搜寻着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亲至爱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让我窒息,这一幕都是发生在电视中发生在别人的家庭中,为何会降临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气继续寻找,目光穿过川流不息的大街,穿过一群群背着书包欢快地从后身边涌过归家的孩子们,但我没有找寻到我的孩子,伴随着我的是种种不详的预感。
追到路的一半我冲上一辆出租车赶往了学校,向东站在学校门口的门卫和上班的校长打探,都说道学校已经关门了,校园里的孩子早就已经回家了。
我就可以再顺着孩子放学回家的道路稳步找寻,天越发的白了,迎面而来的就是暗淡的车灯和喧闹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时响起央视《新闻联播》熟识的声音,可以我的孩子在哪里?她就是碰到什么意外还是仅仅就是迷路了?我茫然地在路上继续搜寻着,在转弯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样焦虑同样找寻中的妻子,我们商量着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不时和家里用电话联系,商讨着是否要向派出所报警并询问孩子的老师,一切仿佛是停滞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过去的是那么匆忙又那么缓慢,那一段过程至今在我的脑海里仍是定格着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车灯和呼啸而过的车辆,匆匆而过的行人……我的心仿佛沉到了心底,内心的压抑和焦虑让我呼吸困难。
以小见大,小中藏有大乾坤——读《散步》学“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小中藏有大乾坤——读《散步》学“以小见大”](https://img.taocdn.com/s3/m/00672e65a300a6c30c229f8d.png)
们就以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为例,来学习这种写作技法。
[课文 品读]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选取的 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散步小事,然而通过这样的小事,反 映出来的却是尊老爱幼、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主 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 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 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 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 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
大的主题,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 招,仅写一家人散步的事实,文章又怎能 如此含蓄蕴藉?如果作者通过英雄人物或 感动中国人物来表现这一主题,又怎能让 人眼前一亮,感叹作品手法的智慧?正是 因为作者巧用“以小见大的这种写作技 法,文章才能小中有大,见微知著。
[技法 讲解] 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 而环绕我们的多是平凡小事。特别是初中 学生,不读书、不看报,只知道穷于应付 海一样的作业,又哪里有那么多的惊天动 地的大事可写?所以,“以小见大”这种 写作技法,可以让我们生出一双慧眼,从 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同 样能写出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融聚重大 主题的文章来。想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以 下几点: 一、小事中要挖掘出大主题 生活小事,组成轰轰烈烈的社会洪流 向前不断发展,因而小事中也会映照出时 代的影子。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 法,就是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出时代 主题。仍以《散步》为例:生活中,哪一 个人没有同家人一起散过步?哪一个人没 有过这样的平凡的经历?但作者能够往事 件深处去开掘,并与时代相联系,联系到 尊老爱幼,联系到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 责任,更挖掘出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 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 用。这样,小事件上就附着了时代的影 子,小事件也就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二、用“小人物”表现大主题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 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 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 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 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普通人的 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 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散 步》一文,文中写的是一家普通的人: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https://img.taocdn.com/s3/m/e9bccc8a27d3240c8547efbc.png)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李红波莫怀戚的《散步》,语言简洁、构思精巧、结构白然,入选中学教材已经多年。
近年来,随着不少中学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解读,一些研究者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释,《散步》的多元意义被相对充分地挖掘出来。
其中,以下两种意义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和高强度的认同。
第一,家庭亲情。
从本文所叙述的故事来看,确实如此。
文章有“我”对“母亲”的关切和体谅,也有“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感激,同时,还写到了夫妻及祖孙之间的爱和让。
这一切无不弥漫着中国普通家庭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的那种其乐融融的人伦亲情。
再把这种亲情具体一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如母子之间的互相关爱,祖孙之间的爱的传承,家庭氛围的幸福和谐等等。
这也是教材编辑者和中学教师乐于采纳的一种读法,因为这些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是学生易于体验到的意义。
第二,也有读者变换阅读的角度,仅从文中主要的人物“我”的行为上来读出意义。
“我”——一个中年男人,在面对母亲、妻子和儿子时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面临“两条路”抉择时,显示出的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包容和担当。
所以,自然有一些读者把本文的意义凝练为——中年人的责任。
这也是很多读者可以体验到的一种意义,所以一些老师会对学生就此意义进行合适的引导和讲解。
应该说,以上两种意义,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让学生研渎的必要。
但是,把这两种意义放在社会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会发现,从范围上看,此两种意义都囿于家庭这个基层的社会单元,可谓“小”;从性质上看,此两种意义都拘泥于人伦情感方面,可谓“同”。
这种趋小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固守了文学研究的“小叙事”范式,而要从小叙事走向大叙事,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
回顾以上两种意义的获得途径能够得知:第一种意义是从文本的情节之中读出来的;第二种意义是从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得出来的。
但是,以上两种意义: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都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都没有关注到文本的形式。
《散步》解析
![《散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78b42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5.png)
《散步》解析《散步》解析:此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综观全文,其特色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小见大,意蕴丰富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
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
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思: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之美。
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孙儿见爸爸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代代相传。
疼爱孩子是动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体现了人性之美。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2.景物传神,蕴含诗意文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读课文学写作”系列课件6:读《散步》学以小见大写法
![“读课文学写作”系列课件6:读《散步》学以小见大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609c19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b.png)
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 了一点皮,有啥要紧?自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可是,遵照 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红 旗”轿车,并且脱下衬衫叫我穿上,他自己只穿个背心。我 百感交集,思潮翻滚。一个普通工人,由于自己的不慎,蹭 破点皮,却受到这样的关怀、照顾,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 新中国,不是遇到这样的好总理,哪会有这种事呢!
“小中见大”常见方式:
以生活小事见大 以平凡人物见大 以寻常景、物见大
1、以生活小事见大
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 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 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经典课文《散步》
生
活
小事
小
事
散步
重 大 主 题
主 题
尊老爱幼
经典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小:小时候 一次从悬崖 的脱险的经 历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 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 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
想到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 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 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 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 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 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 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 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 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 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 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https://img.taocdn.com/s3/m/0392be4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2.png)
从小叙事到大叙事——重读《散步》在文学中,“叙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一个好的叙事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叙事作品,例如《老人与海》、《追风筝的人》、《小王子》等等。
而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散步》堪称一篇优秀的叙事作品。
1. 关于《散步》《散步》是张爱玲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52年。
这篇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女主角余安安与男子元春之间的爱情故事,第二部分则描述了余安安与一个叫作司马的男子之间的邂逅。
在小说中,张爱玲运用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手法,将时间轴分割成了多个片段,从而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故事的发展。
同时,小说还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细节和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生命和爱情的理解。
2. 小叙事的反思——余安安与元春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余安安与元春之间的爱情故事被描写的细腻而动人。
作者通过描写二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让读者看到了两人的种种情感。
余安安深爱着元春,而元春也对余安安有着深深的情感。
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当余安安得知元春已经有了婚约之后,她感到失望,心情跌落到谷底。
通过对于余安安和元春之间的爱情故事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小”的叙事。
作者注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余安安的情感。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两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然而,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一些写作局限。
在描述余安安与元春之间的爱情故事时,作者并没有让读者了解二人的背景和生活环境,这就让余安安和元春的故事显得比较孤立。
此外,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也使用了较为简单的叙述方式,缺少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语言。
3. 大叙事的珍惜——余安安与司马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余安安与司马之间的邂逅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司马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男子,他的出现让余安安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和余安安与元春之间的爱情故事相比,余安安与司马之间的互动更加复杂,更加深刻。
《散步》的多重意蕴
![《散步》的多重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d83e0e48804d2b160b4ec02b.png)
《散步》,借生活小事叙写家庭关系,于朴实中见真情,于平凡中现深情,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一、人伦美德的凸显一家四口三代人出去散步。
散步前,母亲本不愿去,在“我”的劝说下,母亲“信服”听从了――她知道散步对身体的好处,理解儿子的一番心意。
听话的行为,说明母亲像“老小孩”,“我”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依靠。
散步中,母亲和孙子发生了分歧: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
两难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将就母亲,原因是“我”伴母亲时日不多。
这体现了“我”的孝顺。
而母亲却要依从孙子,改走小路,这表现出了母亲的慈爱。
妻子的不反对,表现了妻子的贤淑以及对老年人的孝敬。
孙子的安静,表现了孙子的乖巧以及对奶奶的热爱。
母亲的慈、“我”的孝、妻子的贤慧、孙子的乖觉,这种种人伦美德,让人感动。
二、家庭亲情的传递母子情深、夫妻情真、父子情浓、祖孙情醇――《散步》传递出至善至美的亲情。
在散步的先后顺序上,“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表明了“我”的扶老和妻子的携幼。
“我”扶母亲,正是儿子对母亲的亲敬之情。
但是母亲并未倚老卖老,当与孙子的路径选择发生冲突时,母亲主动放弃自己的想法,不顾自己的不便毅然选择走小路――这一方面也许母亲觉得小路确有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她不愿扫孙儿的兴,其宽厚慈爱之情跃然纸上。
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就背着母亲。
“背”的动作是文中感情最深的一笔。
儿时母亲背“我”,老来“我”背母亲,一背见深情。
整个事件中,妻子的乐意奉陪,孙子的不哭不闹,都传递出浓浓的婆媳融洽之情、夫妻恩爱之情、父子的信赖之情。
三、个体生命的传承生老病死,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年老的生命慢慢衰老,青壮年承前启后,承担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年幼者健康快乐地成长。
个体的生命消亡了,整体的生命却代代延续。
新春终于来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不正是生命传承的象征么?生命的年龄表现,不外乎是老年、青壮年、少年,分别代表生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合起来不就是生命的全部吗?四、家庭和谐的构建《散步》还是家庭和谐的象征。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64d93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4.png)
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第一篇: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美文《散步》的多角度解读美文是新文学领域最亮丽的一方新土地,具有可意会难言说的韵味。
它唯美、精致、隽永、智慧,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既充满生活情趣,又不乏理性光芒,尤其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在入选的所有美文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堪称美文中的美文。
于是,关于《散步》的解读自然成了此类文本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莫怀戚的《散步》辞文并茂,美不胜收,篇幅极其精巧。
全文仅683个字(人教版683,苏教版698个字),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寻常家事,却表现出亲情、生命、使命的深刻命题。
这样回味无穷,感动常在的作品选入新教材,为初中语文增添的不只是美丽。
一篇耐人寻味的极美之作,自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倘若众口一词,抑或用一两句话就能说出其全部的“美”,恐怕也算不得美文了。
真正的好是说不清好在哪里的好,真正的美是看不透美在何处的美。
《散步》就是这样-篇从不同侧而欣赏,从不同角度解读,都能折射出不同美的当之无愧的美文。
不必问《散步》一文在歌颂谁,不必求《散步》的主角到底是谁,也不必争《散步》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可以尝试从多角度解读美文,这样才能发掘出《散步》多重的美。
简约曲折的情节——故事美《散步》讲述了一个平淡无奇却出奇、看似寻常无比实则感动无穷的故事。
故事极尽简约,简约到两个字就能概括无遗——“散步”一家四口,二代同行,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故事情节简单,然而故事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平顺。
先是年迈身体又不好的“母亲”不愿意出来,在“我”的说服下“母亲”才答应和我们一起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而,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而”,“前而也是妈妈和儿子,后而也是妈妈和儿子”祖孙二代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相携走在生命复苏的日野上不想行至半途却“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而在我己经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时,“母亲”又“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于是,一家人“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角塘走去”至此和谐的一家定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极尽唯美的镜头里。
解读《散步》领悟家庭的力量与美好
![解读《散步》领悟家庭的力量与美好](https://img.taocdn.com/s3/m/10db7a5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4.png)
解读《散步》领悟家庭的力量与美好《解读〈散步〉领悟家庭的力量与美好》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情感与哲理的散文。
它用简洁而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的平凡场景,却让我们从中深刻领悟到了家庭的力量与美好。
文章开篇便点出了散步的缘由,“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简单的一句话,清晰地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后续的情节展开奠定了基础。
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但在“我”的劝说下,还是出来了。
这一细节,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和尊重,也展现了家庭中子女对长辈的体贴。
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陪伴他的时日还长,而“我”陪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沉的爱与责任。
在“我”的心中,母亲的需求更为重要,这种对长辈的优先照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的体现。
而妻子呢,在这一时刻,没有提出任何异议,默默地支持着“我”的决定,这是夫妻之间的理解与默契,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当“我”决定走大路时,母亲却改变了主意,选择走小路。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母亲的这一改变,并非是对“我”决定的否定,而是出于对孙儿的疼爱,她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孙儿失望。
这种在家庭中为他人着想、相互迁就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在走小路的过程中,“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是我们需要感恩和回报的;妻子背上的儿子,代表着未来,是我们需要呵护和培养的。
而“我”和妻子,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这一刻,家庭的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散步》评析
![《散步》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79d6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9.png)
《散步》评析散步评析这篇文章以“散步”为主题,通过对人们进行散步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深入探讨了散步对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影响。
作者首先描述了散步的益处。
散步有助于增强体力,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患病风险。
同时,散步还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增进心理健康。
文章中引用了一些科学研究和专家的观点,进一步加强了这些观点的可信度。
接下来,作者探讨了散步的具体方式和技巧。
他提到了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散步,坚持每天一定的步数,走路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节奏等等。
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散步的乐趣,更有效地获得健康的益处。
然后,作者分享了一些散步的经验和感悟。
他提到,散步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散步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家人或朋友一同散步还可以增进感情。
通过散步,作者发现了内心的力量和平静,让他更加积极向上。
最后,文章总结了散步的重要性和价值。
散步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的活动,更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方式。
只要人们保持定期散步的惯,就能够享受到健康、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通过对“散步”的评析,这篇文章深入挖掘了散步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同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散步技巧和经验。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散步的热爱和理解,对读者更多地了解和实践散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总字数:XXX字Note: Please replace "XXX" with the actual word count of the document.。
细读《散步》中的“小”与“大”
![细读《散步》中的“小”与“大”](https://img.taocdn.com/s3/m/89aae98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b.png)
细读《散步》中的“小”与“大”《散步》是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课文通过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情,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与责任的感悟,传达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浓浓的亲情。
课文的语言朴实无华,耐人寻味,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做到了“小”与“大”的辩证统一。
一、以小事件见大以小见大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技巧,它往往选取一个微小的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通过各种表现技巧,努力挖掘出其中的丰富意蕴,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这种艺术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从宏大的主题出发,从细小的地方落笔,深入挖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够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艺术世界。
所谓“以小事件见大”是指文章往往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却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从而阐释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的主题,如谚语所说一般:“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课文的题目名为《散步》,这是文章描写的主要事件。
散步意为随便走走,是一种常见的休息方式,它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是日常生活中早已经司空见惯之事。
课文讲述了“我”和妻子,儿子以及母亲四个人在田野散步的故事,作者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外出散步时,老人和小孩因为路线的问题发生了分歧,年迈的母亲想走平坦的大路,调皮好玩的儿子渴望走有趣的小路,这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路线选择,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如同一个国家的领袖在处理举足轻重的事情,让“我”顿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和选择的艰难,因为“我”既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孩子的父亲。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我”选择了大路,而母亲为了满足小孙子的愿望,改变主意选择了小路。
作品的最后,作者通过这件小事领悟出深刻的哲理,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详细笔记
![《散步》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7647a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a.png)
《散步》详细笔记《散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浓厚亲情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三代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以下是一些关于《散步》的详细笔记:一、主题思想1. 文章通过一家四口三代人在田野上散步的情境,展现了一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相互理解和关爱,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文章渗透着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
二、文章结构1. 主线:劝母多走走(爱老)——顺母走大路(尊老)——背母仔细走(孝老)。
通过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和孝敬。
2. 副线:“我”委屈儿子(爱幼)——母亲改变主意(疼幼)——妻子背起儿子(护幼)。
这一部分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理解。
三、人物分析1. “我”:文章的中心人物,肩负着家庭责任,对母亲孝顺,对妻子和儿子关爱有加。
在散步过程中,“我”始终在考虑家人的感受和需求。
2. 母亲:一位年迈的老人,身体不太好,但非常疼爱孙子。
在散步过程中,母亲表现出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
3. 妻子:温柔贤惠的女性,尊重丈夫,疼爱儿子。
在散步过程中,妻子对儿子的关心和对丈夫的理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孩子。
在散步过程中,儿子展现出了懂事和善解人意的一面。
四、写作特点1. 语言优美: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2. 情景交融:文章通过描述散步的情景,将人物的情感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3. 细节描写:文章注重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
4. 以小见大:文章通过散步这一小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五、课后思考1. 通过学习《散步》,你对家庭和亲情的认识有何变化?2. 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3. 你认为中年人在家庭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4.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散步 读后感
![散步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6a32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2.png)
散步读后感《散步》是一本由法国作家雨果·克劳斯所著的散文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在散步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生活、自然、人文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散步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散步,是一种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所困扰,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活压力,让人们很难找到内心的宁静。
而散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这些烦恼,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散步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道路两旁的花草树木,感受到微风的拂过,聆听到鸟儿的歌唱,这些都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身心得到放松。
散步,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他在散步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观,以及对自然的感悟。
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而散步则是最好的欣赏方式。
在散步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种感受会让人感到心灵的净化。
同时,散步也能让人们与自然更加亲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魅力,这种亲近感会让人对自然产生更深的情感。
散步,是一种反思生活的方式。
在书中,作者通过散步的过程中所见所感,对生活、人文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散步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琐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散步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内心需求,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反思会让人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散步》,让我对散步这一简单而又深刻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散步不仅是一种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更是一种反思生活的方式。
希望通过散步,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内心更加宁静与深刻。
品味莫怀戚的《散步》之美
![品味莫怀戚的《散步》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d13576b2ad02de80d5d84067.png)
品味莫怀戚的《散步》之美摘要:《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通过感受一家三代的相亲相爱,颂扬了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升华了主旨。
本文试从《散步》的艺术特色及美的感受出发,进一步探讨生命的主题。
关键词:《散步》;艺术特色;生命;主题《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写于1985年,全文仅580字,结构精美,含义隽永。
它记叙了一件真事——一家老小到初春的田野散步,描绘了一幅和美的家庭生活图景,洋溢着浓郁亲情,体现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虽短小,但结构紧凑而波折。
作者的笔下,初春的江南,田野里绿色的春草和涌动的春水传递着勃勃的生机,作者通过散步一事的叙述,艺术地传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礼赞,蕴藉悠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力。
一、《散步》的艺术特色三辈四口人有说有笑、欢愉自在地“散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这是一幅多么平和怡人的人伦之乐图啊!探究全文精邃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前,先从谋篇构思上入手,分析《散步》之美。
(一)、视角独特的选材《散步》是写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生活能叙写的内容很多很杂。
但作者似乎并未用笔费量,就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互谅的精神,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温馨、祥和、幸福的家庭。
若面面俱到,就可能成了读者眼中的“万花筒”,走马观花而难见深刻。
由于作者选取了生活的一角一散步,以此作为切人点,才有了叙写社会贲任感和反映生活伦理道德的重大课题的可能。
这样,视角独特的选材,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使得主题的凸现有了极强的“爆发力”。
在这一点上,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匠心独运的描写像其他优秀的散文一样,《散步》也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
散步初春的田野,春天的气息迎面扑来。
于是,作者在交代了“散步”的缘由后,走在初春的田野上,惊喜地发现了“新绿、嫩芽、冬水”之景况。
并由此深沉地感悟到“生命”,全文思想内涵在这里初见端倪了。
而且,饶有诗意的写景,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欢愉、健康、向上的感情基调。
从《散步》看叙事散文阅读的细化策略
![从《散步》看叙事散文阅读的细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b419f14168884868762d6c3.png)
从《散步》看叙事散文阅读的细化策略作者:汪颖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部编语文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叙事散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此文体的阅读策略的教学显得极为重要。
《散步》作为叙事散文的开篇教读课文的策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的特质,确定了关注文本标题;艰难的问题(关注文本的矛盾冲突处)等叙事散文阅读策略。
关键词:《散步》;叙事散文;语言特点;情感感悟;阅读策略一、文本的选择及内容的确定(一)文本的文体特点分析《散步》是部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的一篇属于叙事散文,跟一单元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写景散文不同。
叙事散文以“情”为核心,重在所叙的事件,它具有事实的典型性、事态发展的情节转换之美和作者的叙述之美。
在语言上,本文语言朴素亲切,精心营构,更显示出莫怀戚的文字功底,是非常适合学生品味语言的文本。
(二)文本内容情感特点分析第二单元课文皆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很适合中学生体会感悟。
具体说到《散步》一文,作者叙述了初春时节,作者全家三辈人四口人在南方的原野一次散步的经历。
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事和描写中,我们读出了尊老爱幼的可贵品格,感受到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更从“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年人的责任感。
(三)学生的学情分析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中年父母对孩子的热烈的爱,往往超过对自己年迈父母的尊重与关怀。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很多学生往往不太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唯我独尊,所以学习本课很必要。
从学生年龄段特点看,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时的思想和情处于波动状态,对于生命的理解还太浅甚至可以说没有过多思考过生命的问题。
所以,深层次挖掘《散步》中的生命哲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
![《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a5c5f2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15.png)
《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7篇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自己带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得太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散步》读后感800字左右精选篇1读完《散步》后,我觉得这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文章,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与回味。
“爸爸背着母亲,妈妈背着儿子,两个人都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
”这句话十分有画面感,这幅关于家庭温馨的美好画面是我对文章印象最深的一幅图,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篇文章中,有一个令主人公两难的场面,面对自己最慈爱的母亲要走大路,而自己最疼爱的孩子想走小路,可以说是肩负着重大的抉择,最后母亲放弃自己的选择听从孙子走小路,看似平常小事,却是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也表现出他们一家互相关怀,奶奶的选择是表达的是对孙子的爱,父亲背着母亲,妈妈背着儿子更是体现了爱的传承和责任。
当然,作为作者的儿子或许还体会不到这种爱,但是终究他会明白这种大爱无私美德,对比作者对母亲的孝顺,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又何尝不像文中作者的儿子呢?处处只为自己着想,父母为了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家还要操持家务,而我却连端上一杯水都做不到,这让我和作者比起来自愧不如。
平时,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帮助家里做事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日子,有时还会发点小脾气,现在想想挺惭愧的。
我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如今,我长大了,他们身体却越来越差,可我还没有为他们做过多少事情,爷爷奶奶每天像宝贝一样疼爱我,我是多么幸福!我也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人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无私的,父母的爱与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我们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而父母也慢慢老了,如今,我要主动承担起孝敬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义务和责任,去报答这份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
2023年《散步》读后感_2
![2023年《散步》读后感_2](https://img.taocdn.com/s3/m/36fa415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a.png)
2023年《散步》读后感2023年《散步》读后感1这周我们上课学了一篇《散步》的__,故事里流露出来的温馨,让人印象深刻。
这篇课文讲得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中间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到了一个地方,我蹲下身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走得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起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篇课文我读出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作者的孝敬母亲;儿子的懂事聪明;妻子的默默奉献。
我和妈妈也经常散步,散步能够让我们放松身心,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够和妈妈聊天,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
这样也能够加强我和妈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妈妈能够了解我,也能够让我了解妈妈的心里面是怎样想的,散步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刻“散步”成了我和妈妈必做的事,从“散步”中收获到的趣事也很多。
和妈妈一齐下楼慢慢地走一走,边走边谈谈新闻等国家大事,这不仅仅放松了身心,也学到了知识。
家人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的太多,简简单单的陪伴就已经很让他们满足了。
2023年《散步》读后感2《散步》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莫怀戚的作品。
__写的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一天。
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中,面对岔路,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母亲则因身体条件限制要走大路,‘我’权衡再三,决定尊老,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母亲又改变主意,要‘爱幼’走小路。
__用平淡、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家三代在散步的情景。
全篇没有一个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没有让人费解的句子,除结尾有几发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
如__写道‘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的口语,既表现孩子的天真、聪明,又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散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又往往是最独特的。
幸福并不一定是名誉等。
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学所表现的意蕴却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红波莫怀戚的《散步》,语言简洁、构思精巧、结构白然,入选中学教材已经多年。
近年来,随着不少中学老师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解读,一些研究者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释,《散步》的多元意义被相对充分地挖掘出来。
其中,以下两种意义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和高强度的认同。
第一,家庭亲情。
从本文所叙述的故事来看,确实如此。
文章有“我”对“母亲”的关切和体谅,也有“母亲”对“我”的理解和感激,同时,还写到了夫妻及祖孙之间的爱和让。
这一切无不弥漫着中国普通家庭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的那种其乐融融的人伦亲情。
再把这种亲情具体一点,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如母子之间的互相关爱,祖孙之间的爱的传承,家庭氛围的幸福和谐等等。
这也是教材编辑者和中学教师乐于采纳的一种读法,因为这些更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是学生易于体验到的意义。
第二,也有读者变换阅读的角度,仅从文中主要的人物“我”的行为上来读出意义。
“我”——一个中年男人,在面对母亲、妻子和儿子时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面临“两条路”抉择时,显示出的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包容和担当。
所以,自然有一些读者把本文的意义凝练为——中年人的责任。
这也是很多读者可以体验到的一种意义,所以一些老师会对学生就此意义进行合适的引导和讲解。
应该说,以上两种意义,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有让学生研渎的必要。
但是,把这两种意义放在社会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会发现,从范围上看,此两种意义都囿于家庭这个基层的社会单元,可谓“小”;从性质上看,此两种意义都拘泥于人伦情感方面,可谓“同”。
这种趋小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固守了文学研究的“小叙事”范式,而要从小叙事走向大叙事,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
回顾以上两种意义的获得途径能够得知:第一种意义是从文本的情节之中读出来的;第二种意义是从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得出来的。
但是,以上两种意义: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都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都没有关注到文本的形式。
下面本文将试着从文本的重要形式因素——语言出发,重读《散步》。
首先,来品味几段话。
第2自然段中劝母亲出去散步之后有:“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第6自然段在出现“两条路”的分歧之后抉择之前有:“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反复阅读这些话会发现,它们与家庭亲情和中年人责任的意义关联不大,更多强调的是家庭的秩序和“我”的权威。
之所以很多读者会忽视这些与自己所读意义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对亲情和责任的理解,一些读者认为家庭之间的亲情就像文中所写的,自己小的时候听父母的话,等父母年长之后,也像以前父母管自己一样管着父母,养着父母,尽到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其实,真正的亲情或者孝敬是在精神层面,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并非无原则的迁就对方,使对方服从自己的看似好意的安排。
孔子曾经在《论语》中做过区分:“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而真正的“敬”就是对一个人人格的尊重,而不是让对方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里面有过很多因为儿女的孝顺行为有违父母的习惯和人格,最终出现冲突和不快的例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测,文本之中的这些话语,不是写那种母子之间互相关爱和理解的单纯的家庭亲情主题,应该有更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指向。
再看文中的“我”,威权意识非常浓重。
这一点在文章的第1段也有表现,“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段话表面看来只是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介绍,但是,在潜意识里面流露出“我”的权威意识。
根据西方的述行语言理论,一段话或者一个文本不仅能够描述一个事物,而且能够执行它。
也就是说,一个文本在表示意义的同时,还能流露出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和潜在意识。
再来看此段话,对家庭成员的介绍都由与“我”的关系或“我”的所有权展开。
对“我”的过度强调使“我”的内在身份认同完全暴露,意味着“我”是这个家庭的权威,要对后面的抉择负责。
如果我们顺着“秩序”和“权威”的角度去品读文本,会发现文中的其他段落也带有此种痕迹。
如文章的第4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段文字功能上看只是过渡,内容上更似是“闲笔”,但是,结构上的过渡是可以表示意义的,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是没有“闲笔”的,甚至,有的“闲笔”恰恰是读者应该关注的地方。
这段文字照应开头,和第1段介绍家人的顺序和性别完全一致,这种巧合的照应可能暗示着文本之中隐含着与亲情不一样的意义。
再看这家人散步的顺序,“我”和母亲在前,妈妈和儿子在后,这和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因为年幼的儿子经常为了看风景会跑在前面,而妈妈为了孩子的安全会紧跟其后,当然,有的读者会说这是作者无意识的一种写实,仅此而已。
其实,稍视文学理论的读者都会知道,文学文本之中没有完全的写实,作者这种描写哪怕真的是无意识,应该也是有某种指向的。
一定程度上,作者让“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正是为了突出“我和母亲”这个家中的新老两代权威,为后面的抉择做铺垫,同时,这种照应本身也暗示了本文不是一般生活散步的写实,而是围绕更大主题的一种虚拟。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文中的主要意象。
以两条路为核心把文章的主要意象加以归纳和分类会发现:大路、老人、大路平顺,小路、小孩、小路有意思等。
这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很容易让人将其编织为两组对立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大路一大路平顺一保险守成一温和不刺激一老年心态;小路一小路有意思一另类新鲜一惊险刺激一青春心态。
意义就是在冲突结构之中生成的。
走小路,想让孩子去探索,但是又怕路上的荆棘和路边的沟渠,老人不适应;走大路,想让老人去看风景,但是,孩子会觉得不够刺激。
于是背起来走小路,既能观到新鲜风景,又安全保险,但是,在别人的背上看风景终究是隔了一层。
文章细读至此,我们再回头梳理,会发现从散步开始的母子对话到后面两条路的选择,文章写到了一系列冲突,如是否要出去散步是母子之间的一次交锋;为什么要出去,因为冬季太长,季节之间也暗示着对立,春季早该来而没有来;还有作者在文中特意突出散步的前后顺序,家中成员的性别区分似乎都暗示着某种对立。
这一切,最终凝聚成了“两条道路”的选择。
这种选择似乎不可调和,不能化解,但是,最终又在“背起来”的中和行为之中协调了,“背起来”某种意义上就是搁置冲突,掩盖矛盾。
就在这一冲突与和谐的模式之中,你可以说本文的意义与中国人的中和心态,中庸的文化,或是中国社会守旧和改革意识的转换有关。
联系上面谈到的秩序和权威,很容易让人想到本文是写中国敏感时期新旧权威的转换以及新旧两种意识的冲突和中庸式的调和。
再次,有读者会认为,一篇小文章读出这样大的意义,似乎是文章难以承载的,是典型的“过度阐释”。
为回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以上“大意义”的得出做点说明。
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其他段落加以印证,例如文章的第3段有“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感叹,作者连用两个“太迟了”的感叹,让人觉得不像是在对自然界春天的期待,更有点是对中国社会新时期的渴望。
再看文章最后作者煽情的结尾:“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背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呢?这与亲情和责任的意义相去甚远。
有人解释说中年人在中间,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小孩,中年人的责任重大,似乎在背负着整个世界,这种解读看似有理,但也只是比喻意义上的,难以使文字的张力得到真正的发挥。
如果我们依着上面大叙事的角度解读文本,就可以把文中的“儿子”视为新生的力量,虽然势头宏大(胖),但是实力尚小(幼小、轻);“母亲”是文中旧的意识的象征,虽然处于颓势(瘦、不算重),但是仍有实力(高大);我和妻子是中间的力量。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新的生命在滋生,需要以新的体验感受这一世界,这时旧的意识没有退去,还在影响这个世界,中间力量背负起这两种因素,自然就是背负起了整个世界。
最后,需要说明文学的小叙事和大叙事。
在西方的理论界,大叙事又称宏大叙事,也有人称为元叙事,指的是一些在西方文化之中占统治性的叙事,如启蒙和理性等,自上个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兴起之后,大叙事被瓦解,西方文化之中更多的是针对不同领域的小叙事,如女性、生态、同性恋、后殖民等。
也就是说,叙事大小的区分应该更多是性质上的。
当然,叙事大小也是相对来说的,就我国近百年的文学来审视,五四时期,民族叙事是大,个性解放是小;20世纪20-30年代,革命叙事是大,个人悲欢是小;20世纪40年代,抗战叙事是大,饮食男女是小,等等。
仅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这两个概念,小叙事指的是读者解读文本时对小角度的偏爱,如家庭人伦的亲情、抽象的人性、男女的离愁、变态的性格等等;大叙事与之相反,有读者喜欢从大的角度出发理解文本,如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政治的博弈、社会的变迁等等。
当然,一个文本既可以从小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大视野分析。
回到我国近30年的文学历程,相对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80年代,中国社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奋进、反思创伤和国民性格重构等大主题的文学占据文化的中心。
进入90年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反崇高、反理想的小叙事文学开始在我国流行,感性生活、琐碎叙事开始冲击人们的生活观念。
于是有人惊呼“人文精神失落”,应该与此有关。
以此为背景,我们来看《散步》的写作年代,如果文章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上解读有着过度阐释之嫌,因为作者处于小叙事盛行的时代,赋予文本过大的社会政治意义,确实有阐释过度之嫌。
实际上《散步》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写于激烈变革的20世纪80年代,大叙事的解读该是文中的应有之意吧。
文本解读是一种多元阐释,只要转换一个解读的角度,就应该获得一种新的意义。
当然,不是文本的每一种意义都适合课堂的教学,但是,多维度审视文本,发现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为课堂选择目标指向的意义,是成功地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