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研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难点和热点问题研讨
主持人杨秀梅(山东东营中院民四庭副庭长): 为进一步审理好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解决当前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 今天在这里举办以“民间借贷纠纷”为主题的法官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凸现, 区域性民间借贷行为及规模不断扩大, 由本来公民之间的小额借贷, 发展到今天的公民和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大额借贷甚至是巨额借贷, 市场之庞大, 交易之频繁是空前的, 被学界称之为“灰色金融”。

因此, 如何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 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也给法院的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民间借贷的资金大多属于民间自有的闲散资金, 这一资金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自由性、广泛性的特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借贷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多有亲属关系或同事、同乡、同学等社会关系, 在借贷形式上表现出简朴和随意性。

不签订书面协议或仅仅由借款人出具一张内容简朴的借据的情形较多, 一旦发生纠纷, 借贷双方都很难举出说服力很强的证据。

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 以欠条为存在形式的虚假借贷;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形;借贷双方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 给案件的审理带来难度。

从今年的案件情况来看, 各县区法院存在着不同限度的法律规范混用、举证责任分派不均衡、法官释明权合用不恰当现象, 欠缺对双方证据证明力的比较方法, 在事实认定期未做到尽也许的还原客观真实,导致部分案件改判。

为统一执法尺度, 今天在这里举办本期法官论坛。

为了办好这期论坛, 我们特别邀请了中院徐飞副院长与我们来自审判一线的法官共同讨论。

杨美香(东营区法院民二庭庭长):
讨论"民间借贷"问题, 有必要先明确它的法律性质。

从法律意义上讲,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公司(涉及其他组织)之间, 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 另一方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间借贷存在一个历史演变过成, 在经济尚不发达、市场交易不够频繁的时
期, 民间借贷大多余于自然人之间的生活互助调剂, 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纯朴的民风民情, 因而这种借贷往往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资金的需求空前扩大, 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 民间借贷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与以往不同的是借贷利息化, 并且已成为公众的较为流行的理财方式,与本来的无息借贷相比, 感情信任基础越来越脆弱, 产生纠纷的也许性越来越大。

还需要明确的是, 民间借贷并不是都属于有息借贷, 是否需要支付利息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 根据《协议法》第211条的规定, 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 视为不支付利息。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 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爱于情面有时也许是口头约定, 当发生纠纷时, 法院所面临的难题往往是对于是否约定利息以及约定何种利率的利息进行判断。

这时, 在注重当事人举证的基础上, 需要充足运用民事证据的相关规则对事实予以对的认定, 才干充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效力问题。

由于民间借贷的资金大多数属于民间个人自有的闲散资金, 这一资金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借贷具有自由性、广泛性的特性, 也正由于如此, 法律法规对于民间借贷的规定并不严格, 而是让当事人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利。

《民法通则》第九十条规定"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这一条文拟定了只要出借人与借款人在实行订立、变更和终止借贷行为时, 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法律规定, 国家就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予以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再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 允许民间借贷的有偿性, 借贷利率可以高于国家银行利率, 突破了以往民间有息借贷的禁区。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1月颁布的《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公司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更是明确"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真实, 即可认定有效", 该司法解释仅限定了以下四种无效情形: 1.公司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2.公司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3.公司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4.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因此, 依主体分类, 在认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行为的效力上, 法官只要拟定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真实, 即可认定有效。

对于一方是公司或其他组织的, 只要不属上述四种情形, 也同样认定有效。

近年来,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日渐增多, 且有大额化、高风险、纠纷多的变化趋势。

针对这一问题, 本人对已审结的民间借贷纠纷进行分析, 发现此类案件重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借款手续不完备。

民间借贷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借贷双方多是"熟人"(亲戚朋友同学)关系, 基于互相信任或者顾及情面而不写欠条, 或还款时不及时收回欠条, 从而留下隐患;2、借款用途不合法。

法律规定, 民事行为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无效民事行为。

例如因属于吸毒贩毒、赌博、黑社会讨债性质等非法活动而形成的借贷, 法院就以"此借款用于非法活动, 不受法律保护"为由, 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3、借款目的不明确。

例如在个别案件中, 一方为了达成离婚或者多分割甚至独占夫妻共同财产的目的, 而给另一方随意写借条, 没有写明借钱的目的及用途, 数额往往较大, 离婚后另一方便持该借条将其诉至法院, 规定按条还钱。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 民间借贷尚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发展趋势, 这就是某些民间借贷中已出现
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民间借贷目前缺失有效的制度规范约束, 目前有向高利贷转化的苗头, 成为某些市场投机分子从中牟取暴利的工具。

如约定超过银行利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息, 运用部分市场主体资金急缺的困境, 发放高额借款。

依《协议法》211条的规定, 这类违反国家限制借款利率规定的行为应属无效,然而在实践中这种高利贷往往会以合法的形式出现, 有的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时即已扣除高额利息, 借据也许只出现借款数额甚至连利息都未约定, 如借款10万元, 约定借款期限三个月, 出借时只交付8万元, 欠据则载明10万元。

出现这类纠纷, 当事人往往无法举证证明事实本来的真相。

类似的现象已经构成对经济秩序与金融秩序的侵害, 性质上已属于违法。

尚有的从银行骗取套取大量资金用于发放高利贷, 行为就构成贷款诈骗罪。

某些地方此类高利贷行为有的已引发命案, 成为危及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 因此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 特别大额借贷案件, 还应当注意审查其中是否存在违法犯罪行为, 假如一旦发现线索,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进行解决。

刘富珍(东营区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第一, 民间借贷案件的重要类型有公民之间、公民与公司之间、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借贷, 以上借款类型只要是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达, 不违反法律规定, 一般认定为有效。

公司之间的借款属
拆借资金, 因违反金融法律规定, 认定为无效。

该类案件除部分因当事人住址不详, 合用普通程序审理外,大部分案件可以通过简易程序审结。

第二, 借款纠纷因当事人关系明确, 事实也较清楚, 但被告往往认为是否到庭, 不影响案件的审
判结果, 不积极应诉, 导致这类案件缺席判决率较高, 影响案件的调解率。

第三, 有些借款案件, 出借方规定借款人在借款时就将约定的利息一并出具欠条, 即当事人出具
欠条数额要高于实际借款的数额。

庭审中, 被告虽然提出欠条数额与实际借款数额不一致的抗辩理由, 而借款人能提供的证据最多也是证人证言, 根据证据规则证人证言的效力要低于书证, 依照欠条做出的判决,与客观事实不符, 被告对判决结果抵触情绪较大, 导致执行难。

第四, 关于对借款利息的认定问题,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 很多对借款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而出借人在规定借款人归还借款时一并规定支付利息。

协议法第211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协议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数为不支付利息"。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4条规定: "借款双方因利率发生争议, 假如约定不明, 又不能证明的, 可以比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这两个规定是否冲突, 应如何合用。

第五, 尚有个别借贷案件, 借款人出具借条时的署名与其身份证名称不符, 特别是有些同音不同
字的署名, 假如被告到庭应诉, 被告否认欠条是其出具或被告不到庭, 被告的户籍档案没有曾用名记录, 原告很难举证出具欠条的人与其主起诉的被告是同一人, 其债权就有也许得不到保护, 特别是有些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 在出具借条时, 隐瞒其署名与其身份证不一致的情况。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我认为在必要情况下, 法院可以采用拘传措施, 将被告拘传到庭, 假如被告否认借款事实, 可以进行笔迹鉴定, 假如被告拒绝笔迹鉴定, 可以承担不利后果, 而不能一味规定原告举证。

第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1条规定, "公民之间的借贷, 双方约定返还期限的, 一般按约定解决;没有约定的, 出借人随时可以请求返还, 借方
应当根据出借人的请求及时返还;暂时无力返还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责令其分期返还。

"现在的借款纠纷案件, 很大一部分是因借款人生活困难, 的确无力还款引起的。

但是现在对借款案件的判决, 并没有执行该条规定, 不管是否有无还款能力, 一律判决借款人定期一次性还清。

假如执行该规定, 判决借款人分期还款, 与原告方的诉讼请求不一致, 判决结果是否有背离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而每次还款的时间及数额假如当事人分歧较大, 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否应有一定得限制尺度。

以上是我在从事民商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民间借贷案件的特点, 即在审判中碰到的问题作出的归纳, 请各位同仁及领导给与批评指正。

毛广丰(广饶县人民法院民二庭):二年来, 广饶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189件, 其中民二庭受理126件, 判决52件(缺席判决38件)。

从总体上看, 民间借贷案件属于比较简朴的一类案件, 广饶法院这两年也是将之划为速裁案件范围。

但从审理的情况看, 也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粗浅的见解, 请商榷。

一、法律合用尚需统一
从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情况看, 民间借贷案件的法律合用非常不统一, 有的合用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 有的合用1991年7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0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若干意见》(下称借贷意见), 有的合用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协议法》(下称协议法)也有的综合合用《民法通则》和《借贷意见》。

我个人认为, 《民法通则》只有第九十条“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一个条款, 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协议法》规定的协议主体又不能为自然人, 因而最高人民法院为指导民间借贷的审理通过了《借贷意见》, 从而填补了《民法通则》和《经济协议法》的局限性, 《协议法》则更全面解决了这些问题, 所以, 根据法律合用新法优先、特别法优先的原则, 应当合用《协议法》, 《协议法》也足以解决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中的所有问题。

二、利息纠纷尚需商榷
《借贷意见》影响最深远的条款大约就是四倍利息问题了, 四倍利息的规定在社会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期间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但现在与市场自由就有了冲突的地方。

一方面我们从四倍利息的规定看保护了什么?假设, 我们订立一个借贷协议, 之间也没有导致协议无效的其他情况, 但订了一个五倍利息的条款, 也就是说是非常自愿的, 那么, 到期后, 假如借用方想“赖”下点利息来, 那么肯定不会去还帐了, 等着打官司就行了, 届时肯定至少要降下一倍的利息来, 由于, 审查四倍利息是法官的一个法定义务!假如我不想赖帐呢?去还上就是了, 那么, 这个条款保护的是诚实守信还是保护无赖?
再假设, 假如借款人不是非常情愿, 而是被其他情况逼迫的, 比如家庭的确困难, 或者说是什么天灾人祸, 社会没有救济、找不到担保银行又不贷款, 那么, 贷款人解决了燃眉之急, 利息高于四倍, 又妨害了谁?救济了谁呢?假设张三妻子急病, 急需使用3000元钱, 没有其他途径弄到钱, 李四说我借给你一年, 到期给我6000元, 结果张三的妻子治好了病。

从社会价值上讲, 是3000元的利息重要还是张三妻子的生命重要?我们所保护的应当是不再第二次损害借款人的利益, 即当借款人无能力支付的时候, 我们不能使其没有生存条件。

所以, 《借贷意见》的四倍利息规定, 在今天看来有点与《协议法》精神相背道而驰了。

从协议自由的角度考虑, 他为什么从银行借不出款来?肯定是其信誉不佳或没有偿还能力, 贷款人出于自身的风险考虑, 收取高于四倍的利息, 是否与风险------也许血本无归相符呢?
再次假设, 假如借款人是被贷款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高于四倍利息借款, 除《借贷意见》外, 有没有法律救济的途径呢?《协议法》第54条给出了答案, 可以申请撤消或变更!与《借贷意见》不同是,需要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被贷款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

三、协议效力尚要甄别
我们讲《民法通则》第九十条“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是一个原则, 那么判断借贷关系是否合法依据什么?需要其他法律法规作出界定, 也就是法律综合合用。

比如, 判断订立协议程序是否合法, 需要按照协议法要约承诺的规定审查;判断协议主张是否合法,需要审查是否违反金融管理法规、财经法规的规定, 主体违法扩大到极点则是构成犯罪, 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非法吸取公众存款罪、侵占罪、挪用罪等;判断协议内容是否合法, 需要审查《担保法》、《婚姻法》、《合作公司法》等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总之, 我认为应当建议废止《借贷意见》, 审理民间借贷案件, 统一合用《协议法》, 并且案由统一到借款协议上来。

邓晓亮(广饶县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
一、民间借贷的内涵
在法律意义上,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公司(涉及其他组织)之间, 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 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支付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在主体上只能是自然人和公司;在内容上只能是借用金钱;在性质上是一种法律行为。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定义的内涵, 下面说明三个问题:
民间问题。

所谓的“民间”是相对“官方”而言的, 是指民民众之间, 即非官方之间。

在借贷法律关系中, 民间与官方的区别, 重要是从主体上界定的。

银行借款、财政借款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中的银行、财政和其他金融机构是经国家政府和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机关和公司, 传统的说法称之为“官方”。

民间借贷中的“民间”, 是指自然人和非金融公司, 在主体关系的范围上仅限于自然之间和自然人与公司及其他组织之间。

公司问题。

根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有关法律的规定, 除人民银行外, 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 绝大多数是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 并以所有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公司。

民间借贷主体中的公司, 因“民间”的限制, 不涉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这些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公司, 我们称之为“非金融公司”。

借款问题。

借款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向人借钱或者把钱借给别人, 这个含义表白, 借款是一种行为;另一个是借用的钱, 即所借的金钱, 这个含义表白“借款”是一个名词。

当借款作为一种行为被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时, 便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当借贷作为一个名词时, 在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中便为标的。

二、关于民间借贷的主体
民间贷借的主体的构成大体上有三种, 即自然人之间、公司之间、自然人与公司之间。

(1)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借贷关系
原始的民间借贷产生于自然人之间, 亦只存在于自然人之间, 自然人是原始民间借贷的单一主体。

后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间借贷主体范围逐步扩大, 发展到公司和其他组织。

但是, 公司和其他组织发展生产经营所需绝大多数有金融部门支持, 再之, 公司从事借款活动容易导致金融秩序混乱而受到限制, 又因自然之间的民间借贷比较自由和广泛, 故自然人在民间借贷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自然人可以作为民间借贷的主体, 但并非所有自然人都具有民间借贷主体资格, 由于, 这里有一个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

自然人作为民间借贷的主体,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或因精神健康问题, 不能结识自己行为的后果, 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取得权利和设定义务的资格, 因而, 不能成为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主体, 他们所成立的民间借贷协议为无效协议, 但已发生的借贷权利和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享有或者承担。

2.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作为借贷关系的主体。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否作为民间借贷主体问题,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两种情况:一是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二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或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批准。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民间借贷活动, 如何合用上述法律规定来认定其主体资格和法律效力问题, 情况比较复杂。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是年满18周岁以上, 二是虽未满18周岁, 但已满16周岁,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重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民事行为完全由自己负责。

(2)自然人与公司发生的借贷关系
由于法律对自然人与公司的借款问题既未作严禁规定又未作允许规定, 故在实践中对这种借款的效力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 自然人与公司之间的借贷行为应当确认为无效。

理由: 假如允许自然人与公司之间互相借贷, 就会使公司资金脱离宏观调控, 使金融管理资金进行体外循环, 甚至会导致非法放贷和非法集资活动大量出现, 从而破坏了金融秩序。

其依据是最高院《关于对公司借款协议借款方逾期不归不借款的应如何解决的批复》(法复[1996]15号), 该批复规定: “公司借贷协议违反有关金融法规, 属无效协议”。

第二种意见认为: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将钱借给公司有效, 而公司作为贷款人无效。

理由: 自然人作为贷款人借款给公司, 符合《审理借贷意见》的规定, 同时, 有助于公司得到民间的支持而求得生存和发展, 应当是有效的民间借贷;假如公司作为贷款人贷款给自然人, 属于公司从事非法金融业务, 因此, 该借款行为无产。

第三种意见认为, 自然人与公司之间的借款属于民间借贷, 应当认定有效。

理由: 《审理借贷意见》第一条规定: “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 应作为借贷案件受理。

”这一规定事实上认可了自然人与公司之间互相借款的效力。

对自然人与公司之间的互相借款问题, 虽无法律明文规定, 但有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为
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公司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都认定自然人与公司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

据此, 个人认为公民与非金融公司之间的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达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批复》肯定公民与公司之间的借贷为有效行为, 重要出于对公司处分财产的尊重。

从法理上讲, 国有公司对其流动资金有解决权, 在一定条件下, 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流动资金出借给公民应予允许;非国有公司对流动资金拥有所有权, 更应允许其向公民出借。

但是, 公司作为贷款人时, 相对人必须是自然人,这是由民间借贷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自然人的特点所决定的。

公司民间借贷行为应当受到限制。

从现行司法解释规定来看, 自然人自愿将金钱借给公司的行为, 国家通常不予限制。

但是, 公司作为贷款人或者借款人时, 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对其有严格的限制, 即使公司完全自愿对自然人借入或借出,也都不得突破国家的限制, 否则是无效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