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传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树传奇
作者:刘德林
来源:《老友》2013年第03期
在黄海滩涂的丹顶鹤故乡射阳,有一棵生長了600多年的古银杏树巍然屹立在乡间的绿野中。

放眼望去,古树就像一把巨大的天然伞,雄伟而壮观,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赏、拍照留念。

只有在城市大公园、古刹、大山中才能见到的参天大树,为何落户在苏北平原的一户农民家里?它又有着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
家有古树600年沧桑扎根绿野美名扬
1952年1月出生的张万余,家住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他是张家的第25代传人。

走进张万余的家,人们一眼就望到他家屋后有棵高大的古银杏树,郁郁葱葱,非常壮观。

古树成了当地一道绿色的风景,也成了张万余和周圍乡邻们炫耀的话题。

据张万余90岁的母亲陈志英老人介绍,这棵银杏树栽自明朝洪武年间,张家祖先从苏州阊门老家被赶往苏北垦荒。

临行那天,张家祖先对故土恋恋不舍,看看一贫如洗的家中实在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带走,便从门前挖了一棵银杏树苗带上留作纪念。

到了苏北后,张家祖先落户在黄海广袤的滩涂上。

张家祖先安顿下来后,便在门前栽下了这棵幼小的银杏树,张家祖先买来木料,又请来当地的木匠打了一条小木船。

平时就靠在海边捕捞小鱼小虾为生。

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多。

银杏树也渐渐長大。

待有碗口粗大时,张家祖先就将它当做渔船扣缆绳的船桩。

每年逢到梅雨季节,滩涂上一片汪洋。

张家祖先十分爱惜这棵银杏树,每次用泥土把屋基填起高墩时。

都不忘给银杏树周围培土,让它免受水淹。

水灾大涝时,高墩上的银杏树成了过往蹬水走路乡亲们辨别方向的“救命树”。

抗日战争时期,银杏树被张家呵护得枝繁叶茂。

有一年,日本鬼子开着汽艇从新洋港来到特庸一带扫荡。

当鬼子来到张家时,一个叫龟田的小队長见有棵粗壮高大的银杏树,不由得喜上眉梢,因为当时日本鬼子正缺木材制造手榴弹的弹柄和步枪的枪托,欲将银杏树砍掉作为军需物资。

张家族人见状,拿着铁叉、钉耙等。

来到大树旁不让日本鬼子砍树,无奈敌不过荷枪实弹的30多名日本鬼子,鬼子把张家人围在离大树10米开外的地方,谁也不让靠近。

张家人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鬼子要将银杏树活活砍掉。

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日本鬼子抡着锐斧向大树砍上第一斧时,突然从树上窜下一条3米多長的大花蛇,将站在大树跟前指挥砍树的翻译官卷倒。

日本鬼子见状,吓得嗷嗷直叫,抱头鼠窜。

从此再也不敢来打这棵银杏树的主意了。

当地老百姓便把这棵银杏树称为“英雄树”。

护树情深25代人心系古树不言悔
这棵银杏树到张万余这一代,已整整经历了25代人。

这棵银杏树倾注了张家人祖祖辈辈的心血,张万余这一代人更是像对待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细心呵护着古树。

在那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木材相当紧缺,许多人都劝张家人把银杏树砍了打家具,但张家人谁也没有打银杏树的主意。

10年前,一位新西兰的果树专家听说张万余家有棵古银杏树,特地从南京赶来。

专家拿着皮尺一边测量,一边对银杏树做了记录。

银杏树树高3l米,树围4米多,须4个成年人的手臂才合抱得拢,树冠直径约20米。

新西兰果树专家临行时,竖起大拇指对张万余说:“中国农民,你爱绿色,真的很了不起!”
为了更好地观察银杏树的生長情况,张万余特地买了本笔记本,记录什么时间给银杏树施肥、治虫等。

张万余每年都要给古树施肥1次,而且用的都是有机肥。

张万余说,这样银杏树才生長得更结实,少生虫害。

这几年张万余家没有养猪,他就手推独轮车到3公里以外的养猪场去买猪粪肥,一买就是1吨。

每次家里用油菜籽榨油剩下来的饼肥,他宁可家里种的几亩责任地不垩,也要给银杏树施足肥。

2006年的夏季,张万余见银杏树上有不少叶片发黄,起初他并没在意,后来渐渐地发现叶子变成了褐色,有的甚至枯死。

张万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请人到网上查找病因,又到县里咨询林业专家,终于治好了银杏树的枯叶病。

这么大的一棵银杏树要时常防虫害侵袭,喷施药水就成了令张万余头疼的一件事。

张万余特地置办了一台背式喷雾器,树高的地方喷不着,张万余就想了个主意,买了根10多米長的竹竿,把喷雾器皮管和喷头绑在竹竿上,把喷头直接对着树喷。

2012年7月,张万余发现银杏树有虫害,他立即到镇上买来药水。

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回来就忙开了。

10多桶药水喷下来,累得张万余瘫倒在地上直喘粗气,好半天才爬起来。

现在张万余对银杏树的病虫害了如指掌,俨然就是这棵银杏树的“啄木鸟”。

乡下孩子顽皮。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偌大的银杏树成了孩子们玩耍嬉戏的乐园。

孩子们玩捉迷藏总喜欢躲在大树上。

张万余见状,总是教育孩子不要攀爬,古树只能观赏。

如今,爱护银杏树成了村里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当地一些老师还把学生带来参观,让他们接受植树、爱树、护树教育。

张万余家成了教育孩子爱护绿化的教育基地。

张万余本来可以外出打工挣大钱,但一想到家中这棵古银杏树需要人照应,实在放心不下,他又退却了。

宁可在家守着那3亩多责任田过着清苦的日子。

张万余说:“能有这么一棵大树相伴,我知足了!”
雄树挂果参天古树写下新传奇
这是一棵雄性银杏树,为了让古银杏树挂果,1990年,张万余请林果专家先后嫁接了3次,古树仍没有挂果。

张万余没有灰心,他先后到盐城、南京的新华书店买了多本有关银杏树嫁接的书,回来后苦心研读,不懂的地方就去向林果专家请教。

2005年3月,他开始尝试着自己亲手嫁接古树,对选择枝条、剪砧、按合、包扎等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操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万余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当年银杏就结出了果实。

说来也怪,后来张万余又假接了几次都没成功。

那根最先被嫁接挂果的枝条而硕果累累,开始每年只结十几粒银杏果,以后逐年增多。

现在粗大枝干繁密的枝条间,只有这根枝条结满了串串硕大的青皮白果,特别惹人喜爱。

2011年,这根银杏树枝上竟然结出了860粒银杏果。

有位上海的客商看到银杏树上挂着的果实,便以2元一粒的高价向张万余订购。

人们往往在城市的大公园里才能看到古树,一个农民家居然也有这么大的古树。

实在太稀罕了。

有位浙江的房地产商想以高价和张万余“合作开发”,被张万余婉言谢绝。

张万余说:“银杏树就是我们张家的传家宝,我要用这棵银杏树激发更多的人来爱护树木,保护绿色,美化环境,就是你出再多的钱我都不会卖它。


在张万余的影响下。

方圆百里的群众每到春季植树期间,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上银杏树,有的人家甚至成片栽植,银杏树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产业的“绿色银行”,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十里八乡,每到银杏授粉的时候,张万余家的这棵银杏树上的雄花花粉能飘到三四十米高,方圆几里路外的雌性银杏都能被授到粉,为银杏传宗接代。

现在张万余家的古树已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乡里筑公路通往工业园区。

特地为古树让道,县政府还将这棵银杏树列为文物,这棵古树已成为射阳十大景观之一。

张万余觉得银杏树已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私有财产了,古树是属于大家的。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张万余,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接过上辈人爱树护树的接力棒,对银杏树一往情深,古银杏树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