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必修一
◆课程类型:小学数学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二年级数学下册》
◆授课时间:6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刘卫霞
◆授课对象:汉川街小学二年级学生
【课程总目标】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知道除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民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3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内容标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及用法。

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小括号;掌握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教学安排:
课时1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课时2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3乘加或乘减的问题
课时4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练习课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内容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体会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课时5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课时6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课时7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课时8除法初步认识(二)
课时9练习课
课时10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课时1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课时1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课
课时13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
课时14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
课时15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
课时16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四)
课时17整理与复习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内容标准: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按一定的要求在方格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兴趣,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直角、锐角、钝角的理解与分辨。

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画出平移图。

难点:按一定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移动几格)。

教学安排:
课时18锐角和钝角
课时19平移和旋转
课时20剪一剪
课时21练习课
课时22练习课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内容标准: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重点: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安排:
课时23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课时24练习课
课时25练习课
课时26解决问题
课时27解决问题练习课
课时28解决问题(两步计算)
课时29练习课
课时30整理和复习(一)
课时31整理和复习(二)
课时32表内除法综合练习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内容标准:能说出各种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能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重点: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难点: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课时33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课时34三位数的读、写法
课时35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36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课时37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课时38近似数
课时39整百、整千的加减法
课时40整百、整千的加减法(2)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内容标准: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了解常用的称并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安排:
课时41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时42称一称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内容标准: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学生提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安排:
课时4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课时44几百几十的加减法
课时4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课时46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
课时47有多重
课时48练习课
课时49整理与复习
第八单元《统计》
内容标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教学安排:
课时50统计
课时51统计(二)
课时52统计练习
第九单元《找规律》
内容标准: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有提高。

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难点: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安排:
课时53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课时54数的排列规律
课时55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课时56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练习
第十单元总复习
内容标准:通过总复习,更加巩固获得的知识,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

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教学安排:
课时57表内除法的复习
课时58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课时59解决问题和统计
课时60复习
【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实施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教学方式:
情景教学。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1、自主探索。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2、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探究等活动。

3、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炼主要内容,并认真批改,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三)课时安排:
操作课一课时、计算课两课时,讲一课时,练一课时。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相互回答自己制作的问题卡片、活页练习、小
游戏、谈话、讨论的形式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校本作业、小练习、考试等途径实现。

【课程评价】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平时学习和测试成绩两项构成。

(一)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1)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长档案袋的整理、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学习内容的预习、课本准备)(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上交(2)是否认真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定期小结。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

(2)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1)95分以上为优秀;(2)80—95为良好;(3)60—80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结果处理:
根据评价的结果改进自身教学策略,同时针对不同的结果对学生的问题予以纠正和反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