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王何必曰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王何必曰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
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
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
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3、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孟子与梁王、宋牼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
(六)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1、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
2、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a、宋牼将之楚
b、然而不王者
c、孳孳为善者
d、蹠之徒也
e、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使…停止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 9、差别 10、背离)
七.1、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2.一词多义
遗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遗,丢失的东西
留待作遗施遗,赠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丢失
乘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乘,一车四马
因利乘便乘,趁着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乘,乘坐
吏士喜,大呼乘之乘,追逐
3、虚词
而
不远千里而来连词,表修饰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连词,表假设关系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连词,表承接关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以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介词,用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连词,表因果关系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连词,表修饰,亦
将有以利吾国乎介词,用来
何以利吾国介词,凭借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对……有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八)、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
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
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九)、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表转折“却”)
探讨:1、“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非标准答案)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2、孟子的义利观: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
的。
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
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
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
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规范。
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益。
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3、宋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
宋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如果楚王不高兴(不听从我的话),我将去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
孟子说:“我孟轲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先生将怎么样去游说他们?”
宋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
”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但是先生打着利这一名号却不行。
先生拿利来游说秦国楚国之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利啊。
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最终舍弃仁义,怀着私利的目的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先生拿仁义来游说秦国楚国的国君,秦王楚王因为仁义高兴,而撤回军队(停止军事行动),这会使三军之士乐于休兵,因之喜欢仁义啊。
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国君(来给国君做事),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
心来侍奉他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