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真寒假热”的医案!源于清代大医喻昌,请你细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真寒假热”的医案!源于清代大医喻昌,请你细读
2022-05-12 14:35·三九养生课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寓意草》、《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以前,我总听别人说,中医治病,只是靠猜测。

病人来了,郎中看着对方就开始猜测。

猜到什么,就按什么治。

治好了,那就是猜个正着。

治不好,就是猜错了,咱继续猜。

我听这话,有说不出来的难受。

中医治病,怎么靠猜呢?如果真的只靠猜测,那厚厚的一本中医诊断学,还有啥存在的必要?
来吧,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医,是怎么样有理有据地看病、治病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喻昌。

他是明末清初的大医生,著有《寓意草》一书,影响很大。

我下面要讲的故事,就出自《寓意草》。

话说有一个人,医案记载,是“徐国祯”。

这个人,得了伤寒有六七天之久了。

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就是身上发热,两眼发红,反复叫人给他端水来。

可是,水到眼前,他又不想往里喝。

与此同时,他特别烦躁,将家里的门窗全都打开,然后一头倒在地上,来回打滚。

为啥?地上凉快一些。

可即便这样,他还是感觉不够劲儿,于是就要跳井,在井水里凉快凉快。

你说说,这架势,谁见过?
这可咋办?这家人可能很有钱,找了好几个郎中来看。

其中,就有喻昌。

面对这个患者,有一个郎中就说,这显然是有内热。

所以,得用承气汤之类泻下之品,把患者身体里的燥热泄出来。

可是,在一旁的喻昌,却不同意。

他仔细诊脉,发现患者脉象洪大无序,重按无力。

他当时就说,这个情况,应该用人参、附子、干姜之类的热药来温补。

怎么能用寒凉的泻下之法呢?
对面的郎中一听,气得差点笑出来,道:“喻昌啊喻昌,亏你还是个郎中,你怎么连这点见识都没有?患者现在显然是燥热难耐。

你再用干姜、附子来温补,那好了,他吃完之后直接就燥热得上房揭瓦了”。

喻昌一听,也来了劲头,声调提高了一些,说:“患者现在是内有真寒,阳气外越,而显示出真寒假热的状态。

这么严重的情况,我用干姜和附子都怕不够用呢,再用寒药来攻下,岂不是雪上加霜?再说了,患者给他的水,他喝不下去。

你想想,他连阴性的水都喝不下去,更何况寒凉地泻药了”?
这番话一说,对面的郎中顿时没了嚣张气焰。

接着,喻昌乘胜追击,道:“现在必须马上做决定。

不然,一会儿天降大雨,患者这架势再淋雨,里外都寒,那就顷刻毙命了”。

最后,喻昌一拍胸脯:“我就在这坐着,不走了。

给他灌下附子干姜和人参。

如果出了差错,我负一切责任”!
听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其它人,都纷纷点头。

最后,大家决定放手一搏,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煮药汁冷服。

结果怎么样?患者喝下去以后,烦躁欲死之感,立刻消失,反而开始发寒战,盖棉被。

这一看,就是阳气衰微的正常现象,体现出来了,真寒假热,阴阳格局之状,缓解了。

这时候,原方再投一剂。

最终,患者身体微微出汗,人退人安。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它就被记录在《寓意草》第一卷里头。

感兴趣的朋友,你自己可以去翻一翻。

其实,在这段医案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喻昌作为医学大家,对辨证的准确把握。

你看,他通过患者脉象洪大,但重按无力的细节,以及给他水却喝不下去的状态,非常敏锐地看到了寒邪内盛,阳浮于外,真寒假热的关键问题。

于是,他力排众议,主张重剂温补。

最终,这个患者转危为安。

如果真的用了承气汤之类的攻下寒凉之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先贤大医们的精湛技术,和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的辨证本领。

因此,中医治病,绝对不是靠猜测的。

它靠的是准确的辨证,依据辨证结果来立方、选药。

当然,不同的人,辨证的水平不一样。

有的人,稀里糊涂,连连出错。

有的人,则见识多广,思维缜密,善于发现问题。

这也是找中医看病,大家都喜欢找老中医的原因。

因为人家经历得多,看得准啊。

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医是严谨的,是科学的,和臆测和猜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文老师希望这篇小故事,能帮助更多人,用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中医。

好了。

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我感谢你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