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阅读复习试题四(含答案)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置的标志”。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几句很好找到答案: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
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环境方面写“莲”的美丽。
【小题5】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翻译是以直译为主,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如“濯”是“洗涤”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0.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陶后鲜有闻(___)(2)濯清涟而不妖(___)
(3)亭亭净植(___)(4)宜乎众矣(___)
151.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5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5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
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案】
150.(1)少(2)洗涤(3)立(4)应当
151.(1)从淤泥里出来却不粘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52.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53.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解析】
【分析】
150.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值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鲜:少。
②句意: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濯:洗。
③句意:(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
④句意: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宜:应当。
15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句中重点词有: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句意为: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
得妖艳。
②句中重点词有:“予”,我;“之”,结构助词,不翻译,表示宾语前置。
句意为: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5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5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针对题目中的观点,无论你赞同哪种观点,都必须说出相应的理由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4.、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B.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C.陶后鲜有闻/ 屡见不鲜D.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155.(小题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56.、理解填空。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157.、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B.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孤高自诩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答案】
154.B
155.(4分)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156.(4分)追求隐逸(隐居避世)追求名利(贪慕富贵)追求高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意思对即可) 衬托象征
157.B
【解析】
【分析】
154.B项划线词意思相同。
都是“更加”之意。
A前者“唯独”,后者“一个”。
C前者“少”,后者“新鲜”。
D前者“应当”,后者“适当的措施”。
15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濯”:洗涤。
“妖”:妖媚。
156.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陶渊明独爱菊的生活态度可概括为追求隐逸,而世人甚爱牡丹的生活态度可概括为追求名利,周敦颐独爱莲的生活态度可概括为追求高洁。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为托物言志。
157.B项“孤高自诩”对原文理解不正确。
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
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