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厂生产运行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
生产运行管理制度
生
产
运
行
规
程
2011年7月
目录
一、配水井运行规程 (1)
二、沉淀池运行规程 (2)
三、V型滤池运行规程 (4)
四、结合井(F7)运行规程 (7)
五、清水池运行规程 (8)
六、吸水井及二级泵房运行规程 (9)
七、加氯系统运行规程 (13)
八、投加PAC系统运行规程 (15)
九、投加高锰酸钾系统运行规程 (17)
十、投加石灰系统运行规程 (19)
十一、PAM投加系统运行规程 (21)
十二、回用水池运行规程 (22)
十三、废水调节池运行规程 (23)
十四、浓缩池、辅助泵房运行规程 (24)
十五、污泥脱水系统运行规程 (26)
一、配水井运行规程
1、配水井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配水井设计规模36.6万m³/d,池长31.5m,池宽10.7m,池深6.3m,池底标高5.6m,池顶标高10.9m。
配水井接收2*DN1600原水管原水外,还可接收来的回用水池DN500回用水及浓缩池上清液,回流量与原水比应小于5~10%。
1.2 配水井采用可调式堰板配水,堰长30m,配水井进水设计水位9.6m,堰后出水水位9.3m,可调式堰板堰顶设计标高9.4m,堰板调节范围0.1m,配水井在正常运行时应具有跌水曝气作用。
1.3 可通过F1和F2阀门配合进行进水流量调节,但一般要保证原水进水压力不超过0.12MPa.
1.4 可以通过控制F3电动阀门和F4手动阀门来对进水流量进行分配。
1.5 阀门的操作必须遵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
1.6 在原水PH值低于7.0 时需要在原水管道上投加水处理药剂提高PH值,控制PH值在7.3~8.0之间。
1.7 在原水管道上投加KMnO4作为预氧化处理或除Mn2+时,必须严格控制投加量,并密切注意配水井的水色,如水色出现紫色时应立即降低KMnO4的投加量。
2、必须随时保证配水井能够正常运行。
2.1配水井相关的检测仪表和阀门的设备必须定期检查维护,保证检测仪表的准确性,阀门必须要能够正常动作。
2.2 配水井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通知技术科,技术科接到通知应急及时修复故障。
2.3配水井溢流。
配水井进水侧设溢流堰,堰长30m,堰标高10.0m,溢流出水直接排入厂区排洪管道。
非紧急情况,严禁出现溢流。
溢流运行时,密切关注下游河道,防止厂区或周边受涝。
2.4水质检测中心必须根据《水质标准及生产水质内控标准》的有关规定对配水井的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生产经营科。
二、沉淀池运行规程
1、沉淀池及相关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沉淀池为机械混合拆板絮凝平流式沉淀池共有4组。
设计规模36.6万m³/d,每组9.15万m³/d,总长134.1m,容积约10392m3。
1.2 沉淀池进口和出口设机械混合池,平面净尺寸为 3.2*3.2m,池深约4.5m,混合池由为加PAC投加点,有效水深3.2m,停留混合时间约30s,加药量根据进水流量及加药参数确定。
1.3 拆板絮凝池长17.5m,分三段絮凝,停留时间15min,平均G值65.OS-1(99.OS-1,59.OS-1,23.6S-1),GT值为5.9*10-4
1.4 每组拆板絮凝池两侧设气动排泥(放空)阀14只。
用于排放絮凝区沉积污泥。
应定期通过排泥阀进行排泥。
1.5 沉淀池长116.6m,池宽25.2m,水平流速15.0mm/s,有效水深3.1m,停留时间
2.2hr。
沉淀池出水采用20m长三角堰指形槽集水,每组共12条,出水溢流率为200m³/m/d,出水堰为可调堰板。
1.6 每组沉淀池设置2台吸泥机,跨距11.3m,排泥行程约115m,行走速度1m/min,采用泵吸、虹吸式两种方式吸泥机排泥,每台吸泥机设6台吸泥泵,排泥水通过排泥渠最终排入废水调节池。
1.7 沉淀池排泥每天排泥1次,可根据水质情况适当延长,4组沉淀池排泥须错时进行,防止增加废水调节池负荷,排泥方式有4种可选:①全程往返,即2个池长。
历时约3.8hr;②1/3全程往返,即2/3池长,历时约1.3hr;③1/3全程往返后再全程往返,即(2/3+2)池长,历时约5.1hr;④连续运行。
1.8 尽量保持沉淀池连续运行,因特殊情况沉淀池停用一般不能超过1月。
1.9 沉淀池一般应不超过4年放空清洗底部污泥,沉淀池放空时要密切关注地下水位,做好降水位工作,防止空池上浮。
1.10 沉淀池出水浑浊度指标应控制在2NTU以下。
1.11 沉淀池恢复进水时待水位上升阶段进水流量控制在1000立方/小时左右,待指型槽稳定出水后再调大进水量,避免对出水水质造成影响。
2、加药运行
2.1 沉淀池加药投加点分三处:前加矾(前混合池)、后加矾(后混合池),加PAM(拆板絮凝池)。
2.2 沉淀池加药配合及加药量根据水质情况具体确定,由水质检测中心根据混凝试验提供指导参数。
2.3 原水投加KMnO4后,严密关注沉淀池水色,注意投加量,严禁后2/3沉淀池出现粉红色现象。
3、必须随时保证沉淀池能够正常运行。
3.1沉淀池的进水阀门应定期维护,确保随时可操作。
要保证流量仪计量准确,保证搅拌机、吸泥机、沉淀水浊度仪可靠运行。
3.2沉淀池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人员应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立即通知技术科负责人,技术科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
3.3水质检测中心应根据《水质标准及生产水质内控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沉淀水进行检测,并把结果及时告知生产经营科。
4、运行人员和技术人员应经常巡视。
4.1按《生产运行巡视制度》的规定要求做好巡视,填写“水厂巡视记录本”
4.2巡视内容包括:观察矾花密实度、沉降性;出水浑浊度;沉淀池上的漂浮物。
三、V型滤池运行规程
1、滤池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滤池为V型滤池,分2组,共16格,每组8格滤池,双排布置,每格
=0.95mm,滤池面积为139.7m2。
滤床采用均质石英砂,厚度1.20~1.30m,d
10
k
=1.40,承托层采用石英砂,厚度0.05m,d=2~4mm。
80
1.2 16格滤池工作时设计滤速为7.21m/h,14格滤池工作时设计滤速为8.24m/h,期终水头投失为
2.3m,不同供水规模条件下滤池运行情况表(滤速控制在9m/h以下)
1.3 运行时滤层水深应大于1.2m,正常运行滤池过滤水位应控制在
1.15m~1.25m。
1.4 滤池出水进入清水渠,清水渠出水总堰堰长10.1m,堰顶标高4.4m,必须为跌小方式出水。
1.5 滤池进水混浊度控制在2NTU以下,出水混浊度控制在0.08NTU以下。
1.6 反冲洗周期应根据水头损失、滤后水浊度和运行时间确定。
反冲洗的条件为水头损失达到1.7m(压差为13Kpa)或滤后浊度超过0.1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
1.7 反冲洗时应将水位降至排水槽顶后进行。
滤池采用气冲--气水混冲--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水进行表面扫洗。
气冲强度控制在15L/m
2.s左右,历时2~4min,汽水混冲时气冲强度控制在15L/m2.s左右,水冲强度2.1L/m2.s 左右,历时3~4min。
单独水冲时,冲洗强度控制在4.2L/m2.s左右,历时3~5min,表表扫强度为5~7.2m3/m2.h.
1.8 反冲洗前应注意回用水池液位,反冲洗时注意清水渠水量,每格滤格反冲洗时应保证3格以上滤格正常运行。
1.9 冲洗结束后,不得马上开启清水阀,应限在设计水位下使清洁滤料进行静置压实,降低滤料间孔隙率,起熟化滤料作用,约15~30min,初滤水可视滤后水质情况考虑排放。
2、滤池设备运行规定
2.1 滤池设公共反冲洗泵、鼓风机及空压机等设备。
反冲洗泵3台,2用1备。
单台Q=1050m3/h,H=8m,鼓风机2台,1用1备,单台Q=7680m3/h,H=4m,空压机组2套,1用1备,单台空压机Q=60 m3/h,H=0.7MPa.
2.2 依据2.1规定,鼓风机运行频率宜控制在40~50HZ。
2.3空压机压力设置:最高限0.76MPa,底限启动0.50MPa。
压缩空气应保持清洁干燥,适时启动冷干机,管道压力保持在 0.5~0.7之间运行。
3、滤池正常运行保证
3.1 滤格的进出水通过手动或气动阀门来控制,阀门操作,须遵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
3.2 滤格过滤过程和反冲洗过程均为自动运行。
3.3 滤池反冲洗须遵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反冲洗应及时记录。
3.4 阀门管路,仪表,鼓风机,反冲洗水泵,空压机等设备应定期维护,滤池机关设备出现故障时,运行人员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通知技术科修复。
3.5 运行人员按规定要求进行巡视,填写“水厂巡视记录本”。
3.6 滤池正常运行时,严禁关闭F5阀门。
3.7 滤池运行时,防止管廊积水受淹,各滤格浊度仪水直接排在滤格管廊集水沟内,应特别注意排水泵排水是否正常,若无法自动排水,应采取人工手动方式进行排水。
4、其他规定
4.1 当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恢复运行时,须进行有效的消毒、反冲洗后方可重新启用。
4.2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浸泡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可投入使用。
4.3 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
4.4 每年应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4.5 应保持砂面及池面整洁,无异物,滤格应每月至少清洁一次。
四、结合井(F7)运行规程
1、结合井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在正常运行状态时,结合井严禁出现溢流情况。
1.2 应保证结合井室的整洁卫生,门窗关闭,确保滤后水的卫生和安全。
1.3 本期规模滤池到结合井连接管单根运行(DN2200),结合井1号进水插板阀全开到位,严禁关闭。
1.4 出水1号插板阀和出水2号插板阀应保持全开状态
1.5 阀门的操作必须遵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
1.6 出水1号阀门对应通往1号清水池的管路;出水2号阀门对应通往2号清水池的管路。
管路设有流量仪和后加氯投加点。
2、必须随时保证结合井能够正常运行。
2.1 结合井处相关仪表和阀门设备必须定期检查维护,保证仪表的准确性和阀门能够正常动作。
2.2 结合井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通知技术科,技术科接到通知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
3、水质检测中心必须根据《水质标准及生产水质内控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清水池进水余氯进行检测。
五、清水池运行规程
1、清水池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水厂设置2座清水池,单座清水池平面尺寸95.7m*97.55m,池底标高为-0.6m,清水池溢流标高3.8m,最大水深4.4m,单座容积40000m2。
1.2 清水池设检修孔,透气孔和人孔等,检修孔和人孔须加盖上锁,透气孔须有防止小动物进入的不绣钢网护口,清水池顶DN300的冲洗用水管,以法兰闷板密封,以上设施应定期检查。
1.4 当供水量低于设计负荷时,清水池在24h内有高水位和低水位的运行过程,及时调节水量。
正常情况下清水池的运行水位应在1.5~3.5之间。
2、保证清水池正常运行保证
2.1 清水池必须安装在线式液位仪,且保证液位仪的准确性。
2.2 清水池阀门等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动作正常。
2.3 汛期应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并对溢流口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雨水倒流和渗漏。
3、清水池卫生防护
3.1 清水池及周围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
3.2 清水池应定期(1~2年)排空清洗一次,清洗人员须持有健康证,清洗完毕后经消毒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3.3 清水池清洗时要检查清水池结构,确保清水池无渗漏。
六、吸水井及二级泵房运行规程
1、吸水井运行管理规定
1.1 吸水井接来自清水池的出水,共设2座。
1#吸水井(至椒江路桥方向)平面尺寸约为27.3m*7m,2#吸水井(至温岭玉环方向)平面尺寸2
2.7m*7m,井内底标高-
3.10m,井顶高3.9m。
2座吸水井之间进水管依靠F11阀门互相连通。
1.2 吸水井水位受控于清水池水位,严禁吸水井出现溢流现象。
1.3 每座吸水井进水管DN1600上设补氯投加点。
2、二泵房运行管理规定
2.1 二级泵房向路桥、椒江、温岭三个方向供水,泵房内共设9台水泵。
2.2 出水扩管上以4个阀门将三个方向的出水串联在一起,既可统一压力向三个方向输,也可用阀门隔断以不同压力向三个方向供水。
2.3 水泵配置
2.4 真空引水泵系统应保持正常状态,以保证水泵启动时的真空形成,真空未形成,不得启动水泵。
2.5 水泵运行中,水泵进水水位(吸水井水位)不应低于
3.10m。
2.6 离心水泵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启动时应:
①检查清水池或吸水井水位是否适于开机;
②检查进出水手动阀门是否开启,出水电动阀门是否关闭;
③检查轴承油位,确保轴承润滑;
④真空引水正常,泵内注水形成真空;
⑤按水泵机组《生产设备操作规程》开启水泵
⑥当水泵运行平稳,表计显示正常,应缓慢开启出水阀,调节压力和流量。
(2)运转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水泵密封是否漏水,水泵振动和声音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②检查电机电流、电压和流量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及时的处理
(3)停泵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停泵前应先关出水电动阀或止回阀后关泵,防止停泵水锤。
②环境温度低于0℃时妥注意水泵防冻保护,防止水泵冻裂。
(4)水泵出水阀关闭情况下,机组(大于110KW时)离心水泵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5min。
(5)泵的振动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B/T8097振动烈度C级规定。
(6)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滚动轴承内级限温度不得超过75℃。
2.7 电动机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动机工频运行应在频定电压(6.3kv)的±10%范围内运行。
(2)电动机除启动过程外,运行电流不应超过额定值,在不同冷却温度下,运行电流应符合下表规定:
(3)在冷却空气最大计算温度为40℃时,电动机各部分允许运行温度和温升应符合:
2.8 高压变频器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变频器的运行环境不应有腐蚀性气体及尘土,环境温度不应超过35℃,湿度应小于80%,并不得结霜,必要时要采用降温除湿设备。
②值班人员每班应至少对变频器进行巡检3次,在环境潮湿或夏季应增加巡查次数。
③运行中的变频器应检查变频器各运行参数,变频器有无异常气味、异响,检查冷却风机及冷却风道。
④定期清理风冷过滤网,防止堵塞或通风不畅。
⑤冷却风机停运时应即时停运变频器。
⑥变频器除紧急情况外,不应使用直接切断输入电压的方式关断运行中的变频器。
⑦变频器的工作电压(输入电压),应在频定值±5%,范围内运行,输入电压不宜过高。
3、二级泵房的运行保障
3.1进水手动阀门、出水手动阀门、出水电动阀门、泵口压力表、水泵、电机、配电系统、变频器、引真空系统、排水系统应定期维护检查,确保可用。
3.2二级泵房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人员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立即通知技术科负责人,技术科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
3.3水质检测中心应根据《水质标准及生产水质内控标准》的有关规定出对厂水进行检测,并把结果及时告知生产经营科。
3.4 要关注二级泵房地面有无积水,及时开启排水泵,自动排水泵无法正常排水时,采用人工排水措施,防止二级泵房受涝。
4、运行人员应按《生产运行巡视制度》的规定要求做好巡视,填写“水厂巡视记录本”和“值班日志”
七、加氯系统运行规程
1、加氯运行管理规定
1.1 加氯车间设氯库、蒸发器室、加氯机间、增压泵房、中室及控制间。
1.2 加氯分为后加氯和补氯,氯气作为水质消毒剂,后加氯和补氯投加点各为2处,后加氯投加点设置在结合井后端,补氯点设置在吸水井前端。
1.3 氯库内设2组液氯钢瓶,氯瓶使用Φ800标准吨瓶,每组最多4只并联使用,采用单瓶电子地称计量方式。
1.4 氯瓶至真空调节器管路正压管路,分为A、B二路,一用一备,正压管路最高压力不得超过0.8MPa。
1.5 氯瓶单瓶剩氯不得低于20kg或压力不得少于0.01MPa.
否则,应当进行切换。
1.6 后加氯加氯机3台,2用1备,补加氯加氯机3台,2用1备,加氯机运行时要注意气源侧真空度及水射器侧真空度,加氯量采用浮子流量计量。
1.7 正常情况下氯气应采用自动方式投加。
1.8 所有氯气投加点均采用比例投加,比例参数的设定根据水质监测中心的监测情况和当时的水质情况而定,填写“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
运行人员根据“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对氯气投加比例参数进行调整。
1.9 加氯增加水泵作为服务水增加之用,根据服务水压力情况适时开启。
服务水压力不应低于0.3MPa,服务水管最高压力不得超过0.6MPa。
1.10 加氯系统应1~2年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1.11加氯系统的所有操作都应遵守《生产设备操作规程》
2、加氯系统正常运行
2.1 加氯系统设备完好率应在100%,生产运行人员和技术科维护人员应每班进行巡检,填写“水厂巡检记录本”。
2.2 每天应手动开启轴流风机,每两周应对泄漏吸收中和装置至少手动运行一次,每次5分钟,应定期检查泄漏报警设备。
2.3 真空调节器加热电源应保持正常,尤其是冬季低温时期,应启动真空调节器加热功能。
2.4 氯库环境温度应保证在6℃~35℃之间。
2.5 正确使用各类配件,严禁使用替代品。
3、加氯间安全运行规定:
3.1 必须严格遵守《氯气安全规程》、《危化品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供水企业用氯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3.2 严禁无证操作,违章操作,必须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操作
3.3 定期检查加氯间应急工器具和日常专用器具,确保工器具和检测设备的齐全、完好。
3.4 加氯车间内空气中氯气含量达到0.5ppm时自动报警,并应启动轴流风机,氯气余量达到1ppm时,应启动泄漏吸收中和装置。
3.5 氯瓶必须按规定放置于托架上,正确悬挂标识标志,并分区放置。
3.6 氯瓶库存时间最长不得超过90天。
3.7 进库氯瓶应仔细检查,坚决拒收质量较差氯瓶,如钢瓶检验即将到期,外观出现明显变形,针阀变形,防震圈不全,无针阀防护罩等。
八、投加PAC系统运行规程
1、投加PAC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PAC原料为液态,浓度33%,存放在储液池中。
1.2储液池总容积1200m3,共分二格。
矾液经过耐腐蚀液下泵提升至溶液池。
提升泵2台,1用1备,单台能力Q=54m3/h,H=15m,P=5.5kW。
1.3 PAC投加前应在PAC溶解池中将原液配制相应浓度的溶液再进行投加。
1.4 PAC溶解池共四座,都可以独立进行配制,出液管相互联通。
1.5 PAC溶液的配制在正常情况下应采用自动方式进行配制。
1.6 PAC溶液配制浓度,根据水质情况、投加设备的最大能力、制水量等各种因数来确定,通过“药剂配制浓度调整表”通知运行人员进行设定。
运行人员不得擅自随意修改溶液配制浓度。
配制浓度最低不得低于1.5%。
1.7 PAC投加系统分前加PAC和后加PAC,前加PAC作为混凝剂,后加PAC 作为助滤剂。
1.8 前加PAC投加点共四个,与四组沉淀池对应,分别设在各沉淀池头部的混合井内。
1.9投加PAC的设备为隔膜计量泵,前加PAC隔膜计量泵 Q=1400l/h,共5台泵,4用1备。
后加PAC隔膜计量泵,Q=60l/h,共5台泵,4用1备。
1.10 正常情况下前加PAC应采用自动方式投加。
1.11 后加PAC作为助滤剂,在一般情况不做投加,在滤池运行效果不好时,根据情况进行投加。
1.12 后加PAC投加点设在沉淀池出水,滤池前的搅拌井。
1.13 PAC采用比例投加,比例参数的设定根据水质监测中心的混凝试验和当时的水质况而定。
比例参数的调整应由水质检测中心提出调整方案,填写“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
运行人员根据“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对PAC投加比例参数进行调整。
1.14 PAC投加系统的所有操作必须按照《生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15投加泵前的进液管道上的滤网应定期清洗。
2、必须随时保证PAC投加系统的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2.1技术科应对隔膜计量泵、配置系统设备、计量仪表、配电及控制设备定期维护,要保证可靠准确。
2.2加PAC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人员需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立即通知技术科负责人。
技术科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
2.3水质检测中心应定期对PAC原液及配置浓度进行检测,并把结果及时告知生产经营科。
3、运行人员应按《生产运行巡视制度》地规定做好巡视,填写“水厂巡视记录本”。
九、投加高锰酸钾系统运行规程
1、高锰酸钾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高锰酸钾原料宜为流沙状固体,投加前应通过高锰酸钾自动配制系统配制相应浓度的溶液再进行投加。
配制浓度应在0.5%~5%之间。
1.2高锰酸钾溶液的配制在正常情况下应采用自动方式进行配制。
配制好的溶液不宜长期存放。
1.3 高锰酸钾配制系统共两套,两套配制系统出液管相互连通。
1.4 高锰酸钾溶液配制浓度,根据水质情况、投加设备的最大能力、制水量等各种因数来确定,通过“药剂配制浓度调整表”通知运行人员进行设定。
运行人员不得擅自随意修改溶液配制浓度。
1.5 高锰酸钾投加点共2个,设在原水管道内。
1.6投加高锰酸钾的设备为隔膜计量泵,共三台,其中2台Q=575 l/h,1台Q=1400 l/h。
1.7 高锰酸钾正常情况下应采用中控手动方式投加。
1.8 高锰酸钾采用比例投加,比例参数的设定根据水质监测中心的混凝试验和当时的水质况而定。
比例参数的调整应由水质检测中心提出调整方案,填写“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
运行人员根据“药剂投加比例参数调整表”对高锰酸钾投加比例参数进行调整。
1.9 高锰酸钾投加系统的所有操作必须按照《生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10 投加泵前的进液管道上的滤网应定期清洗。
1.11 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在使用时应遵守《高锰酸钾技术说明书》有关要求进行。
2、必须随时保证高锰酸钾投加系统的设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2.1高锰酸钾配制系统和投加系统的设备、设施应定期维护,要保证可靠准确。
2.2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人员需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记录单”,并立即通知技术科负责人。
技术科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
2.3水质检测中心应定期对高锰酸钾药剂、配制浓度进行检测,并把结果及时告知生产经营科。
3、运行人员应按《生产运行巡视制度》的规定要求做好巡视,填写“水厂巡视记录本”。
十、投加石灰系统运行规程
1、石灰投加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管理规定。
1.1 石灰原料为粉状氢氧化钙微粒,分散装和袋装购买,散装石灰用槽罐车输送至两个储料罐中,两个储料罐总容量为10吨,最高料位3450mm,低料位为1950mm,袋装石灰存放在加石灰房间,作为应急备用,袋装石灰通过破包机系统后输送至储料罐中。
1.2投加前应通过石灰自动配制系统配制相应浓度的溶液再进行投加。
配制浓度应在1.5%~5%之间;石灰溶液的配制在正常情况下应采用自动在线方式进行配制。
1.3 石灰配制系统共两套,两套配制系统的出液管通过各自的出液阀相互连通。
1.4 石灰溶液配制浓度,根据水质情况、投加设备的最大能力、制水量等各种因数来确定,通过“药剂配制浓度调整表”通知运行人员进行设定。
运行人员不得擅自随意修改溶液配制浓度。
1.5 石灰投加点共4个,设在原水管道内。
1.6投加石灰的设备为螺杆泵,共5台,其中1#泵为备用泵,每台额定流量Q=2500l/h。
1.7 石灰正常情况下应采用中控手动方式投加。
1.8 石灰采用比例投加,比例参数的设定根据原水PH值和水质监测中心测定的配水井PH值而定,保证配水井的PH值控制在7.3—8.5范围内。
1.9石灰投加系统的所有操作必须按照《生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10停止投加石灰后应关闭进料阀,打开清洗阀,启动投加泵清洗2小时。
1.11石灰为强碱,在有可能出现石灰外泄的情况下做好自身防护工作,防止石灰进入眼睛。
2、必须保证石灰投加系统的设备设施能够随时正常运行。
2.1石灰配制系统和投加系统的设备、设施定期维护,要保证可靠准确。
2.2相关设备出现故障时,生产运行人员需及时填写“设备异常情况检修单”,并立即通知技术科负责人。
技术科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修复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