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平凉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2017高二上·宜昌期末) 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某中学文学社发出一封信,邀请某知名作家担任顾问时写道:您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我们感到无比高兴。

B . 面对别人的夸奖,他笑着回答:“谈不上造诣,马齿徒增罢了。


C . 某编辑在给作者的回复中说: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D . 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2. (2分) (2017高二上·应县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活方式绿色化”首先需要理念上的认同。

逐步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化的主流选择。

①在衣着的选择和穿用上,在一日三餐的制作和食用中,在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都要体现出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理念
②什么是绿色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要爱护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
③同时通过示范,让人们明白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
④其次,需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⑤以自身主动参与和践行,带动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崇尚和践行绿色生活新方式
⑥要引导人们自觉在生活细节上体现绿色生态的理念
A . ②④⑥③①⑤
B . ④⑥③⑤②①
C . ②⑥⑤④①②
D . ④⑤③①⑥②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
3. (8分) (2017高二上·淮安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3)诗三百篇,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4) 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节选)》)
(5) 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

(岳飞《满江红》)
(7) ________,来洗涤旧迹。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8)为往圣继绝学,________。

(张载《张子语录》)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4. (10分) (2017高二上·湖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
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

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

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

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

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

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

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

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

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

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

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

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

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

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

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

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

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

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B . “痛苦”“开花”概括了沈从文人生中两段重要的经历,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C . 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

面对郁达夫的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

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

D . 沈从文经过痛苦的岁月后,他让自己的才华在写作领域大放光彩,成绩斐然。

理性的选择成就了大作家沈从文。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 . 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 . 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

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 . 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 . 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

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3)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内容加以探究。

5. (12分) (2017高二上·岳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

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

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

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

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

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记录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

你的老家你知道。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

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

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

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

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

事情总算定了下来。

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

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

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
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

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

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

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

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

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

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

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 . “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 . 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地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D . “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 (2017高一上·扶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僧道。

本诗写作者访隐居山中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高远,春色无边,环境之清幽美好。

B .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读书生活。

C .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伤春之意。

D .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7.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晞,字叔朗。

幼而孝谨,淹雅有器度,好学不倦,美容仪,有风则。

遨游巩洛,悦其山水,浩然有终焉之志。

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晞随神武到晋阳,补中外府功曹参军带常山公演友。

复录尚书事,新除官者必诣王谢职,去必辞。

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王为干纪。

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

”王纳焉。

及帝崩,济南嗣立。

王谓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保优闲。

”晞曰:“如圣德幼冲,未堪多难,而使他姓出纳诏命,必权有所归。

”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处我?”晞曰:“周公抱成王朝诸侯,摄政七年,然后复子明辟,幸有故事,惟殿下虑之。

”王不答。

是时诸王公将校四方岳牧表陈符命。

乾明元年八月,昭帝践祚,诏晞曰:“何为自同外客,略不可见。

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怀,随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径进也。

”帝欲以晞为侍中,苦辞不受。

孝昭崩,哀慕殆不自胜,因以赢败。

武成本忿其儒缓,由是弥嫌之,因奏事大被诃叱,而雅步晏然。

性闲淡寡欲,虽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

在并州,虽戎马填闾,未尝以世务为累。

良辰美景,啸咏遨游,登临山水,以谈讌为事,人士谓之物外司马。

齐亡,周武以晞为仪同大将军、太子谏议大夫。

隋开皇元年,卒于洛阳,年七十一。

赠仪同三司、曹州刺史。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B . 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C . 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D . 及西魏将独孤信入/洛署为开府/记室晞称先被犬伤/困笃不起/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垂拱,垂衣拱手,言不亲理事务,后多用以颂扬帝王无为而治。

B . 摄政,指古代君主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政事,由其亲族暂代君主处理国政。

C . 践祚,指帝王即位,古代类似的用语现象有很多,如践阼、践极、践统。

D . 谈讌,讌通“宴”,宴会之意,指好友们一起高谈阔论后再饮酒行乐的状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晞好学不倦,雅有风范。

他自幼孝谨,且学识渊博、器度高雅,曾在巩洛两地游玩,很喜欢那里的山水风光,还在那里隐居多年。

B . 王晞见解独特,敢于表达。

王晞在担任常山王近臣时时常提醒常山王,当看到朝廷官员被任官或辞官都去拜访常山王时,提醒他这是犯忌,应该拒绝拜访者。

C . 王晞哀慕孝昭帝,惹恼新帝。

王晞因孝昭帝驾崩,哀伤过度而身体柔弱,新即位的武成帝就更加嫌弃他,每每上奏时他都被呵斥,但他依然步履舒缓、心态安逸。

D . 王晞喜爱山水,超脱尘世。

虽然国家大事十分繁忙,但王晞不被事务所累,从没改变过自己高尚的操守,经常以欢饮畅谈为职务,人们称他为超脱世事之外的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

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

②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怀,随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径进也。

8. (11分) (2017高二上·陆川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

举隆庆五年进士。

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

万历三年征为工科给事中。

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

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

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

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则言:“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

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

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

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

”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

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臣勘议。

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

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

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

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

帝惑之。

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

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

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

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寻乞假归。

十八年卒。

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

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B .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C .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D . 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B . “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

C . “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

D . “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

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

B . 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

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

C . 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

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

D . 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

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

②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5高二上·贵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青年要往墙上钉一个钉子。

要钉的时候,他发现墙面太高,需要找一条凳子站上去。

找来了凳子,他发现凳子坏了,需要修一下。

他找来了锯子,发现锯子钝了,需要找锉磨快锯子,他又去买锉……临近中午的时候,有人发现他在操场上打篮球。

需要钉的那个钉子,连同锤子锯子一起,仍然放在需要修理的凳子上。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你也可能对类似的人和事有过见闻。

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或见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4-1、
4-2、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