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集合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读后感(集合15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刘启义的那本《世说新语》。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

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

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__时引起怀疑。

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

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

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

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

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

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

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说新语》读后感2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

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

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

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
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世说新语》读后感3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

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

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

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

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4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
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全班同学看《世说新语》这本书。

听妈妈说这本书的内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

当时感觉有点扫兴,但当我来到书店发现有漫画版的《世说新语》,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非常喜欢看漫画,这下可以好好过把瘾了。

刚开始,我抱着看有趣的漫画的态度去看这本书,感觉挺有意思。

但看后细细品味才发现,不只是漫画很有趣,更让我感觉好的是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是德行中的《顾荣施炙》。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顾荣的人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

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涎,很想吃
几块。

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

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

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赠人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含义。

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困难呢?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都应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还有雅量中的《王荣年少睿智》这个故事也让我很喜欢。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王荣的孩子出去玩,看见路边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同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荣不去。

同伴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们一尝,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的来历,更让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认真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遇到问题要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去做。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而且让我知道了今后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我喜欢《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读后感5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

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

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

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

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

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

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

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箸门外,怡然不屑。

读书笔记:子敬之行为确实太过简傲,我想来想去,此种行为只能是出自真正的贵族,从小衣食无忧,任性放达,骨子里有一种血统、身份和学识的优越感。

评点他人时,毫无顾忌;面对他人批评时,也毫不在乎。

独来独往,天地四方,惟我惟大!想我辈出身贫寒之人,自是望尘莫及。

从小都是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而活,一直以来都在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忙碌,为人处世情愿辱没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别人。

此种境遇即使要放达也只能装装样子而已。

《世说新语》读后感6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

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

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

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

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

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7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
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通报后,入门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

”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

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

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

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

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一句话: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8
本学期学校为了鼓励大家读书,统一发了一本刘墉的《世说新语》之教育秘笈,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部分,让我回味无穷。

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

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有同感:“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

”是
的,就拿我外甥来说,看似动作较慢,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用另一种眼光看他。

他小时候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历史和地理之类的,积累了好多知识,高中时学习再紧张,也要挤出时间(如周六晚)上上网浏览一下著名,上一下qq,关心一下国内外大事,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几个地方,就会告诉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模唱几首流行歌曲还真是有点模样,这就是“新新人类”。

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我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企望、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

想想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

有的家长常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却不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很赞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

我记得教育自己女儿时,她出生才八个月就教她自己学会吃饭,读小学时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纪律,要多为他人着想,回家要学会做家务……如今,走向社会了,较快地适应了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需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要鼓励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要让他们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世说新语》读后感9
《世说新语》是东汉末年至东晋末年共约两百年间的名士言行录,它描写魏晋名士的才能秉赋,道德修养,情感个性,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不但文字简约,典雅有味,而且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虽写古人古事,今天读来依然好像在看电影一般。

譬如:其中写一个人的急躁(只有一百字不到),王蓝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捅,没有捅到,大发脾气,举起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他就用木屐去踩,又没踩中,他更加光火,捡起蛋来放进嘴里,恨恨地咬破再恨恨地吐到地上。

我读了忍不住要笑。

三言两语描写得多生动啊。

此外,还有很多的成语都由此书中来,譬如:望梅止渴,咄咄逼人,东床快婿,卿卿我我……等等,不胜枚举。

此书共分三十六门,由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品藻,任诞……到仇隙。

其中“贤媛”篇,记写几位女性,特有现代感,似乎女性主义思想在魏晋时代就已存在。

譬如:许允新媳妇长得很难看,行完交拜礼后,许允根本不想留在新房,可是新娘子拉住他袖子不放。

许允就说:女人应有四德,你有几德?新娘子说:除了容貌我都有。

然后反问他:读书人应有的品行,你有几样?许允说:我全有。

新娘说:读书人以德为先,你好色不好德,怎能算都有?从此小两口遂相敬重。

还有一则:赵飞燕诬陷班婕妤,说她在神明前诅咒汉成帝,班婕妤答得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做好事尚且不一定蒙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如果鬼神有知,不会接受奸人的诅咒,如果鬼神无知,诅咒又有何用?所以我不做这种事。

此外,相对于王戎的吝啬,在“汰侈”篇中记石崇的奢侈,令人发指之处亦叫人读之难忘。

但是,我最感到惊讶的是:它对于魏晋名士的荒诞放达,着墨亦能跳出儒家教条,表现出的时代趣味竟然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嬉皮(西痞)一族颇为类似。

西痞族标榜超脱,崇尚虚无,旷达任性,而魏晋名士派的个人主
义作风,尤其竹林七贤那种“散发裸身饮酒纵欲”的生活态度,真的跟西痞如出一辙。

原来好的文学作品,非但可以超越古今,还能中外有共识,《世说新语》真是最好的证明。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

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

这__言文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

对于这本好书,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

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

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

《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结局“遂班军而还,一军并获全”。

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

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

宋刘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

”这种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为。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

对待比自己能
力强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世说新语》是一本好书,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处,读过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

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

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

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__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

“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__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

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

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

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