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习题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选择题
1.北京是旅游胜地,方明暑假想去北京参观一处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打制石器的直立人遗址。
据此推断,他想参观的是()
A. 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境内早期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主要通过()
A. 神话传说
B. 文献记载
C. 影视作品
D. 考古发现
二、思考探究
3.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查找相关史料,写一篇北京人的想象生活。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北京人。
A是在云南,B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
而D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不是我国古人类遗址。
从题干中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这些关键词或信息可以判断是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北京人遗址,故选C。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史料的分类。
人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历史遗存、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录像、历史文献、历史书籍、口头传说等来了解历史。
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有:考古发掘,历史遗存、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录像。
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历史文献、历史书籍,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我国境内早期原始居民属于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排除B和C,A与D选项相比可信度较低,故选D。
3.【解析】
重点提示:白天劳动,妇女和儿童采集果实,成年男子集体捕猎,获取食物;晚上,派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史实展开合理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2.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后我国的远古先民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下面哪一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征()
A. 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B. 会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
C. 会饲养猪、狗等家禽
D. 会建造船只
二、考古推论
3.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
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
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1)请结合材料仿照范例,结合对材料二、材料三完成推论。
结合材料一,观察下面范例: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材料二:
发现:。
推论:。
材料三
发现:。
推论:。
(2)由上述推论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此题考察的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A、B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D是北方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而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是河姆渡人,故选C。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A、B、C都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史实。
对而D项与此无关,故选D。
3.【解析】
(1)材料二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
推论:半坡原始居民会种植粟和蔬菜,会饲养家畜、捕猎动物,会制作彩陶。
材料三发现:栽培稻谷,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
推论:半坡原始居民会种植水稻,会建木结构的建筑,会饲养家畜、捕猎动物。
(2)考古发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选择题
1.我们把炎帝和黄帝尊为人文初祖的最主要原因()
A. 阪泉之战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交融
B. 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取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
C. 炎帝和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
D.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奠基者
2.下列人物中,是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A. 黄帝
B. 仓颉
C. 禹
D. 鲧
二、思考探究
3.你能说出哪些关于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传说?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AB是炎黄联盟形成的过程,C是炎帝和黄帝时期的发明,而D概括了ABC的所有内容。
人文初祖指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从黄帝肇始而来的,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对禅让制的理解。
禅让制是黄帝之后,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包括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A不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BD不是部落联盟首领,故选C。
3.【解析】
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等都是中国古代人类起源和先民传说的故事。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一、选择题
1《三字经》中“周武王,始诛(zhū)纣,八百载,最长久”,与此相关的历史是()
A. 商汤灭夏
B. 牧野之战
C. 盘庚迁殷
D. 烽火戏诸侯
2.河南安阳的殷墟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
A. 夏朝
B. 商朝
C.西周
D. 东周
二、非选择题
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右下图是青铜器克罍(1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
(1)完善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
图中哪一信息标志着“家天下”
的开始?
(2)材料二的铭文有助于我们研究西周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者周天子与被封者诸侯之间
的关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zhū)纣,八百载,最长久”的意思是:周武王起兵诛杀纣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约八百年。
A选项与商朝的建立相关;C选项是商朝的迁都事件;D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戏弄诸侯的故事。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殷就是今天的安阳。
殷墟是商朝的文化遗存。
故选B。
3.【解析】
(1)禅让制,启,启继承了禹的位置,标志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2)分封制。
(3)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及建立诸侯国的权力,诸侯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关于鼎的成语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
通过研究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可知鼎的要用途除了用作食器和祭祀外,还是()A.装饰品B.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C.乐器D.盛酒器皿
2.仔细观察下图,能够充分说明商代后期,青铜制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大型器物的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是()
A. B. C. D.
二、读图分析
3.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1)仔细观察右图,文物上刻画的符号是什么文字?它有助于我们
了解哪个朝代的历史?
(2)这种文字有哪些造字方法?
(3)假如我们想要近距离的了解它,应该去哪儿参观学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商朝青铜器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鼎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由题干关键词“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和“除祭祀除了用作食器和祭祀外”,答案应选B,其它选项皆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规模大”“大型器物”“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可知是司母戊鼎,再观察图片只有D选项是鼎的形状,故选D
3.【解析】
(1)甲骨文商朝。
(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3)安阳文字博物馆。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选择题
1.他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他指的是()
A. 齐桓公
B.晋文公
C. 秦穆公
D.楚庄王
2.“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
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二、问题思考
3.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与春秋时期历史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每组讲述一个与春秋时期相关的故事或成语。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
由题干中的“管仲、第一位霸主”关键词,可知他指的是齐桓公,故选A。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但封建制度尚未确立,因此不选B;由题干中的“王室衰微,诸侯强兵弱”。
可知A和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解析】
(3)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
讲述的故事,史实准确,有逻辑性,语言生动,表情丰富即可。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首唐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争霸战争频繁B.兼并战争不断
C.王室衰微D.注重兴修水利
2.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人如果要想获得爵位,他应该怎么做?()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 去大力开垦荒地获得政府的奖励
C. 去经商发财获得政府的奖励
D. 去从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二、材料分析
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材料二“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中的卫鞅指的是谁?他在谁支持下进行变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A和C是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题干中“商鞅变法后”“获得爵位”可知是商鞅变法中奖励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对有军功者这一内容,故选D。
3.【解析】
(1)商鞅、秦孝公
(2)使秦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8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他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代表的学派是()
A. 道家
B.法家
C. 儒家
D.墨家
2.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派学者围绕如何治理国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其中是法家学派代表思想的是?()
A. 以德治国
B. 无为而治
C. 礼治
D. 以法治国
二、思考探究
3.在我们的校园里时不时会看到这样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随手乱扔食品包装袋、校园内骑车、追打、上课做小动作·····怎样借鉴诸子百家的思想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同学们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呢?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的核心思想是“仁”。
由题干中“仁者爱人”可知他指的是孔子,故选C。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及其主张。
A和C,都属于儒家思想;B是道家学派的治国思想,故选D。
3.【解析】
儒家:以道德说服教育;法家:用校纪校规来限制学生的行为,做错一点也加以惩罚。
道家:让同学们自觉遵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无为而治”。
言之有理即可。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最主要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这项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项制度确立于春秋
B.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C.地方上权利很大
D.官员都是世袭制
2.下列措施中,是秦朝在经济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建立郡县
C.修筑长城
D.统一度量衡
二、材料探究
3.秦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它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确立制度,巩固统一,疆域辽阔,实力强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灭六国】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载,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材料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制度创新】
材料二: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唐德刚《晚晴七十年》(2)秦朝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
【巩固统一】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3)材料三涉及了哪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表述秦朝在我们历史上的地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A错误,这项制度确立于秦朝。
C地方由中央直接管辖,权力有限,服从中央。
D 皇帝是世袭的,其他官员是皇帝或者中央任免。
B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故选B。
2.【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对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理解。
A是文化上的措施,B是政治上的措施,C是军事上的措施,D是经济上的措施。
故选D。
3.(1)秦王指秦王嬴政。
反映了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等等。
(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一、选择题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多
C.焚书坑儒
D.秦的暴政
2.秦末战乱,形势纷繁复杂。
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秦朝灭亡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刘邦攻占咸阳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围
二、材料解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打击。
——历史学家郭沫若
(1)“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什么历史事件?打击“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的又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材料二的事件发生在哪里?有何意义?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
ABC分别是秦朝暴政的表现,D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项包括了ABC 的内容。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A大泽乡起义指陈胜、吴广起义,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的统治。
C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但是秦朝还没有灭亡。
D垓下之围是项羽被刘邦军包围,此时秦朝已经灭亡。
B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秦军投降,秦朝灭亡。
故选B。
3.
(1)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2)大泽乡。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3)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暴政,材料二是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反映了哪一个王朝的建立()
A.商朝
B. 秦朝
C. 西汉
D.东汉
2.下列关于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②都重视农业③都轻徭薄赋④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A.①①①①
B.①①
C.①①③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材料二: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材料三: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1)以上材料分别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哪些统治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对比秦汉的统治措施,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汉祖起丰沛”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西灭无道秦”刘邦攻占咸阳,秦军投降,标志着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西汉。
AB两项诗中没有提及。
D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在我国的西部,史称西汉。
刘邦的后代刘秀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故选C。
2.【答案】C
【解析】
①②③说法正确,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实行的相同措施。
④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加,但是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出现了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汉高祖时没有盛世局面。
故选C。
3.
(1)材料一是以农为本,材料二是以德化民,材料三是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2)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晁错
B.主父偃
C.董仲舒
D.冒顿单于
2.最终解决了西汉的诸侯国问题的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思考探究
3.你能说出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A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七国之乱,B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推恩令,D冒顿单于是匈奴的首领,没有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C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A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王朝永远稳固,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诸侯,捍卫王室。
BC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没有解决诸侯国问题。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国越来越小,又削爵夺地除国,使诸侯王一蹶不振。
故选D。
3.【解析】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使之不能威胁中央;
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经济上: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五铢钱,使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稳定了边疆,巩固了统一。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东汉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王莽
D.张角
2.下列事件中,打击东汉王朝的统治的有()
①光武中兴②外戚专权③宦官专权④黄巾起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东汉的画像砖是嵌在墓壁
上代替壁画和石刻的装饰品图片二:东汉击鼓说唱陶俑(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按史料价值的分类标准,属于什么史料?按史料形式的分类标准,属于什么史料?
材料二:《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2)材料二中的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东汉中期中央政权统治有何特点?
材料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材料四,是哪次农民起义的口号?这次农民起义有何影响?
(5)依据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王朝的兴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朝兴衰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刘邦建立了西汉,C王莽建立了新朝,D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刘秀建立了东汉,故选B。
2.【答案】D
【解析】
光武中兴是东汉的盛世局面,维护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黄巾起义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①错,②③④对。
ABC选项中都有①,都错。
故选D。
3.【解析】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2)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黄巾起义。
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5)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和刑法等有利于王朝的兴盛,反之则王朝衰落。
(言之有理即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下列人物中,承担这一使命的是()
A. 张骞
B. 司马迁
C. 班超
D.甘英
2.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
B.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C.经丝绸之路传入汉朝的物品有小麦、葡萄、芝麻等
D.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二、看图学史
3.看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张骞通西域
图二:丝绸之路
(1)图一张骞通西域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2)图二中丝绸之路上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什么?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今天,我国提出的与图一图二相关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
B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没有出使西域。
C班超D甘英是东汉的,不是汉武帝时期的。
A张骞在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ABD说法都正确。
C小麦是中原的物品,不是从西域传入的,不正确。
故选C。
3.【解析】
(1)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丝绸。
(3)张骞通西域直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4)“一带一路”倡议。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选择题
1.两汉时期,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下列属于医学方面成就的是
()
A. 造纸术
B. 司马迁的《史记》
C. 华佗“麻沸散”
D. 道教
2.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重要人物是()
A. 蔡伦
B. 司马迁
C. 张角
D. 张骞
二、材料分析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材料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材料三:
四川成都青城山河南洛阳白马寺(1)材料一中,鲁迅评价的是哪一部不朽的巨著?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巨著有何价值?
(2)材料二是谁的名言?他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材料三中,四川青城山是什么宗教建筑?洛阳白马寺是什么宗教建筑?
(4)以上材料都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这一时期成就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A项造纸术属于科技方面。
B项《史记》属于史学领域。
C项华佗是医学家,成就是制成“麻沸散”。
D项道教是宗教方面的成就。
故选C。
2.【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