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是指通过对隧道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目前,全球各地的隧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隧道监控已经成为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案。

1.隧道监控量测参数隧道监控量测参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隧道位移监测主要针对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的位移进行监测,以及隧道结构中的任何变形。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滞后变形、收敛变形和开挖变形等。

(2)压力:隧道压力监测是指测量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以及隧道结构的压力。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围岩应力、锚杆力、压力管道内部压力等。

(3)温度:隧道温度监测是指监测隧道内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内部平均温度、温度梯度及各个节点温度。

(4)水位:隧道水位监测是指测量地下水位、坑内水位和排水系统中水位等。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水位高度、水位波动及水位变化速率等。

2.监测方法(1)传统测量仪器:传统测量仪器主要是指激光位移仪、全站仪、GPS、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高,但是需要现场排线,测量工作量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应用遥感卫星、航拍摄影等技术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无需人员进入现场,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内的隧道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遥感监测数据也可以用于验证传统仪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3)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方便,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

3.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是实施隧道监测量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数据存储等。

其中,重要的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警并进行应变措施,从而保持隧道安全运营。

4.安全管理隧道监测的安全管理也是隧道量测方案的重要部分。

安全管理应包括隧道安全预警、风险分析、隧道安全评估等方面。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

软岩隧道变形监测报告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软岩隧道变形监测,并提供监测报告。

本报告旨在分析软岩隧道的变形情况及可能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建议。

1. 监测背景软岩隧道是常见的地下工程形式之一,由于其较弱的岩体特性,软岩隧道易受地应力、地下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变形和破坏的风险较高。

2.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了多种监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测量位移仪、倾角计、挠度计及应变计等。

这些方法可对隧道周边岩体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以获取隧道变形的准确信息。

3. 监测结果根据监测数据显示,软岩隧道在施工期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主要变形特征包括隧道周边岩体的位移、倾斜和挠度等。

具体变形情况如下:3.1 位移隧道周边岩体的水平位移较小,垂直位移较为显著。

位移主要分布在洞口附近和隧道顶部,其中洞口附近的位移较大,达到了X毫米级别,而隧道顶部的位移较小,为X毫米级别。

3.2 倾斜隧道周边岩体的倾斜主要表现在纵向和横向方向。

纵向倾斜主要出现在隧道开挖的顶部和底部,其中底部的倾斜较大,达到了X度级别。

横向倾斜主要分布在隧道两侧,最大倾斜量约为X度。

3.3 挠度隧道开挖后,岩体发生一定的变形,导致隧道整体产生了挠度。

挠度的大小与开挖深度成正比,整体变形较小,依然满足设计要求。

4. 安全评估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对软岩隧道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

根据现有变形情况,软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但整体变形范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随着施工的进行,软岩隧道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 建议基于上述安全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5.1 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持隧道周边地下水位的稳定。

5.2 增加支护措施,包括加固洞口附近岩体、设置衬砌等。

5.3 定期监测和记录隧道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

5.4 在施工过程中增加监测频次,提高对隧道变形的实时掌控能力。

通过采取上述建议,可有效控制软岩隧道的变形,提高其安全性,并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是一种具有特殊环境和特殊结构的工程,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监控量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下是隧道监控量测的规范要求。

一、监控设备的选用1. 监控设备应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能够满足隧道安全运行的要求。

2. 监控设备应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展示等功能,并支持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

3. 监控设备的选用应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

二、监控参数的选取1. 监控参数应包括但不限于隧道内部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挠度、位移、变形、风速、烟雾等参数。

2. 监控参数的选取应根据隧道的功能和结构特性进行,重点关注对隧道安全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参数。

三、监控频率的确定1. 监控频率应根据监控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对隧道安全运行的需求确定。

2. 监控频率应能够满足监控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要求。

四、监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 监控数据应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监控数据应进行趋势分析和统计分析,为隧道的维护和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控报告的编制与上报1. 监控报告应根据监控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编制,包括监测数据的详细记录、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措施等内容。

2. 监控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并按要求进行保存。

六、巡视与检修1. 隧道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巡视和检修应按照隧道监控设备的维护手册和要求进行,记录巡视和检修的内容和结果。

七、紧急事件的处理1. 对于出现紧急情况的隧道,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 监控设备应具备紧急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功能,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和指示。

八、监控人员的培训与考核1. 监控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2. 监控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监控技术和方法,并参加相关的考核。

以上是隧道监控量测的一般规范要求,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和调整。

隧道监测总结报告800字(10篇)

隧道监测总结报告800字(10篇)

隧道监测总结报告800字(10篇) 关于隧道监测总结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为了认真开展隧道监测工作,切实提高我县隧道监测的质量、效益,我局严格履行监测报告审核和报送手续,加强对隧道的监测工作监督管理。

截至目前,隧道共有隧道3条,隧道监测2条,采样150份,监测报告43份;采样133份;监测报告6份,监测报告15份。

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隧道监测总结报告(范文):1为了认真开展隧道监测工作,切实提高我县隧道监测的质量、效益,我局严格履行监测报告审核和报送手续,加强对隧道的监测工作监督管理。

截至目前,隧道共有隧道3条,隧道监测2条,采样150份,监测报告43份;采样133份;监测报告6份,监测报告15份。

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工作措施及成效一)加大监测报告监测的投入,提高监测报告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xx年监测报告采取了采样、报告、报送、监测报告的三个步骤进行。

1、建立了监测监测的报送、监测报送、监测报告监测的组织管理体系。

2、建立了监测监测的报送、监测报告监测的报送、监测报告的报送、监测报告的监测和报告的监测,使监测监测的报送、监测和监测管理的有效结合在一起。

3、建立了监测报告、监测报告的投入、报告和监测报告的考核管理体系。

二)加强了对隧道监测报告报告工作的领导。

一是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监测站和监测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二是成立了对隧道监测监测工作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监测工作的领导责任,确定监测工作的专人。

三是局监测办公室设在隧道监测报告中心,负责全县隧道的监测报告的收集、审核及报送工作。

三)严格执行监测报告的质量标准,加强监测报告的审核和报送质量控制工作。

4、对隧道的监测报告,实行三项制度,即:监测报告和监测数字化工程的监测报告,实行三项监测制度。

5、实行三项制度和三项监测制度的监测报告监测和报送工作责任制,明确监测报告的质量、责任和监测管理。

四是建立了监测报告的审核及报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监测报告的质量控制工作。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报告第1章工程概况施工概况截至本月中旬,施工进度如下:左线隧道进洞 580m,上台阶施工桩号:ZK68+403,下台阶施工桩号:ZK68+352,二次衬砌施工桩号:ZK68+251。

右线隧道进洞570m,上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下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二次衬砌施工桩号:YK68+285。

具体情况如表1-1-1所示。

表1-1-1隧道监控量测第2章具体监测情况地质支护观察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岩体的复杂性,使得前期勘察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和隧道开挖后实际暴露出的情况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前方的开挖面附近围岩的岩石性质、开挖支护状况进行目测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开挖掌子面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观察和描述,对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掌子面的地质条件十分重要,而掌子面附近初期支付状态的观测和裂缝的描述,对于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优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左线隧道通过对隧道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初期支护观察,了解隧道实际揭露的围岩情况,及初期支护工作状态。

右线隧道具体情况如表2-1-1所示。

表2-1-1 左线隧道地质支护状况地表下沉地表下沉观察断面布置在隧道洞口段,为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开展的位移量测。

目的是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着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地表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所示。

左线隧道左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2-1,成果图如附图所示。

表2-2-1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右线隧道右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4-2-2,成果图如附图所示。

表2-2-2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隧道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拱顶下沉位移速率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隧道监控量测总结报告

隧道监控量测总结报告

隧道监控量测总结报告隧道监控量测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对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本报告旨在总结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方法和应用,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

一、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连接两个地区的作用。

然而,隧道的特殊环境和复杂结构使得其安全运行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隧道监控量测成为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隧道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是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振动等,以及监控隧道结构的变形和破损情况。

通过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隧道内部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以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三、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法隧道监控量测主要依靠各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来实现。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用于监测隧道内部的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和振动等参数。

监控设备则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用于采集、传输和处理监测数据。

同时,还可以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以提高安全性。

四、隧道监控量测的应用隧道监控量测在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隧道建设阶段,可以通过监控量测来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和进度,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在隧道运营阶段,可以通过监控量测来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及时发现隧道内部的异常情况,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此外,隧道监控量测还可以用于预测隧道的寿命和维护周期,为隧道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五、隧道监控量测的优缺点隧道监控量测的优点在于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同时,监控量测还可以帮助隧道管理者预测隧道的寿命和维护周期,提高维护效率。

然而,隧道监控量测也存在一些缺点,包括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数据处理复杂等问题。

六、结论隧道监控量测是保障隧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测隧道内部的各种参数和结构变形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隧道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全站仪测量边长与GPS点坐标反算边长距离对比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施工独立控制网旳边长投影变形值 要不大于2.5cm/km。从上表能够看出该隧道控制网达不到精度要求,为 了减小投影需建立独立网。
该隧道独立网采用既变化投影面又变化投影带旳措施。该独立网是 在北京54椭球下,以勘测网中隧道进口GPS9201点作为约束点起算,以 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 ,投影面高程H=332.10m。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以某一长大隧道为例,该隧道东西走向,长约8km,中间设一斜井。该 区布设了勘测网(北京54参照椭球,0米投影面,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 1 8 ° 1 5 ′ ) , 在测区共加密12个点GPS9201-GPS9212.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二、隧道监控量测
5、监测资料整顿及数据分析
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旳主要措施,经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 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旳位移速率。详细措施如下: 1 将量测统计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统计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 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旳位移u-时间t 旳关系曲线。 2 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常,表白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必要时将暂停开挖并进行加强支护处理。 3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 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 各测试项目旳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 砌旳施作。
从上表能够看出,地面全站仪旳测量数据与独立网 GPS 坐标反算旳 数据吻合程度很好,能够验证独立网测量成果旳精度和可靠性,用该独 立网能够到达该隧道贯穿误差精度旳要求,所以该平面独立网能够作为 该隧道施工测量控制旳基准。

灯草塘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

灯草塘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
杆 轴力 量测 、 围岩压 力量 测 、 支护 衬砌应 力 量测 、 钢 架 内力 及所 承受 的荷 载 量测 、 围岩弹性 波速 度测 试
道 围岩级 别 为 V 级 、 级 围岩 , Ⅵ 整体 稳定 性差 。 隧道 设计 采用 三 心 圆曲边 墙 , 新 奥法 原理 设 按 计。 衬砌 采 用 复合 式 衬 砌 , 期 支 护 以钢 架 、 杆 、 初 锚 钢筋 网 、 喷混凝 土 共 同 组 成联 合 支 护 系统 , 衬 为 二
第2 9卷 第 2期 21 02年 4月
贵州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nl f uzo nv ri N trl cec s o ra i uU i s y( aua Sin e) oG h e t
V0 .2 .2 1 9 No
Ap .201 r 2
文 章 编 号 10 0 0—5 6 ( 0 2 0 2 9 2 1 ) 2—0 2 —0 17 5
失稳破坏 , 以位移等级管理表中 23 限位移作为 /极
施 工 管理 控制 标 准 的上 限 。
2 2 2 按 位移 变化 速 率判 断 . .
3 监 测 结 果 分 析
3 1 地 表监 测结 果 .
3 1 1 地表 裂缝监 测 结果 ..
公 路 隧道 规 范 除 采用 实 测 最 大位 移 和 极 限位
采 用新 奥法 施 工 的 隧道 , 控 量 测 是 施 工 过 监 程 中的重要 环 节 , 是 确保 隧道施 工 安全 的重 要手 也 段 。 过监 控量 测 可 以 掌握 地 表 沉 陷 、 岩 和支 护 通 围
模筑 钢筋 混凝 土 。 程 施 工 分别 从 进 、 口双 面掘 工 出 进, 且根 据 隧道 开挖 跨 度 、 质 情 况 、 面 建构 物 、 地 地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1. 引言隧道施工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工程过程,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质量,监控量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对隧道施工过程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必测项目,包括地表沉降、隧道位移、应力应变等。

2.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于土层的挤压和沉降导致。

地表沉降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对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地表沉降监测是隧道施工监控的必测项目之一。

地表沉降监测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

常用的地表沉降监测方法包括测点法、全站仪法、激光测距法等。

测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在地表设置固定标志点,定期测量标志点的沉降情况。

全站仪法和激光测距法则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表沉降的监测。

监测仪器的选择需要考虑到精度、稳定性、自动化程度等因素。

3. 隧道位移监测隧道位移是指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隧道位移监测是隧道施工监控的重要内容,可以及时发现隧道的变形情况,避免隧道结构的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隧道位移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测点法、测斜法、测倾法等。

测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在隧道内外设置固定测点,定期测量测点的位移情况。

测斜法则是通过在隧道内外设置测斜管,测量隧道的倾斜角度。

测倾法是通过在隧道墙壁上设置倾斜计,测量隧道的倾斜情况。

4. 应力应变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导致隧道周围的应力应变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隧道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应力应变监测是隧道施工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用的应力应变监测方法包括应力计法、应变计法、压力计法等。

应力计法通过在隧道壁面或地表上设置应力计,测量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应变计法则是通过在隧道壁面或地表上设置应变计,测量应变的大小和方向。

压力计法是通过在隧道附近地层中设置压力计,测量地层的应力情况。

5. 温度湿度监测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温度湿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标准

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标准

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标准一、引言隧道是城市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隧道的安全运营对保障交通流畅和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隧道建设与管理的不断发展,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标准旨在规范隧道监控量测及控制的相关要求,提高隧道运营管理水平。

二、监控设备和仪器1. 监控摄像设备:应确保隧道内部完全可见,安装位置和角度要科学合理,能够覆盖隧道入口、出口以及所有关键区域。

2. 光照设备:应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光照设备,保证隧道内部亮度均匀,避免出现死角。

3. 温湿度传感器:应当设置适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内部温度和湿度,以确保隧道内的环境舒适和安全。

4. 空气质量传感器:隧道内应设置空气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颗粒物浓度等。

5. 其他设备:根据需要,还可以配备其他设备,如声音监测传感器、火灾报警设备等。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数据采集:隧道监控系统应采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包括温湿度数据、空气质量数据、摄像数据等,并进行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2. 数据存储:隧道监控系统应具备足够的数据存储能力,能够长期保存数据,以备审查和分析。

3. 数据分析:监控中心应进行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监控中心1. 监控中心的位置:监控中心应设在隧道附近的安全位置,便于监控工作的展开,并保证监控设备的稳定供电。

2. 监控中心的设备:监控中心应具备合适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能够实时接收和分析监控数据,并进行报警处理。

3. 监控人员:监控中心应有专职人员,能够熟练操作监控设备,并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各类异常情况。

4. 紧急应急处理:监控中心应建立紧急应急处理流程和机制,及时响应各类突发事件,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

五、定期检查和维护1. 定期检查:隧道监控系统应定期进行检查,包括设备和仪器的检查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检查。

监控量测日报模板

监控量测日报模板

SK89+180
16 11 0.25 19.50 -0.02 20.24 2 19 17 11 0.12 19.62 0.20 20.44 1 20 18 11 0.25 19.87 0.20 20.64 2 22 19 11 -0.03 19.84 0.18 20.81 1 23 20 11 0.14 19.98 0.21 21.03 0 23 21 11 0.08 20.05 0.15 21.17 1 24 22 11 0.15 20.20 0.20 21.37 0 24 23 11 0.12 20.32 0.20 21.56 1 25 11 3 0 0 0 0 0 0 12 3 3.25 3.25 6.78 6.78 -6 -6 13 3 2.16 5.42 1.81 8.60 4 -2 14 3 1.06 6.48 0.65 9.25 3 1 15 3 1.35 7.83 1.73 10.98 2 3 16 3 0.42 8.25 0.73 11.71 1 4
12 21 2 18 1 26 0 15
13 21 0 18 -1 25 -2 13
14 21 0 18 1 26 2 15
15 21 1 19 2 28 1 16
16 21 -1 18 1 29 0 16
17 21 0 18 1 30 2 18
18 21 1 19 0 30 2 20
地表沉降时态曲线图
与开挖面距离(m) 起拱 水平 线 收敛 (mm) 边墙 下 行 线 拱顶 下沉 (mm) 收 敛 值
累计收敛值 10.97 12.68 13.00 13.25 13.68 14.53 14.29 14.26 14.69 收 敛 值
0.04 2.24 0.10 0.68 0.29 1.43 -0.07 0.02 0.15

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与数据分析
一、现场量测
1、两侧目的
(1)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
(2)掌握支护结构工作状态
(3)为理论解析、数据分析提供计算数据与对比指标
(4)为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资料
二、监测项目与内容
(1)地址与支护状态现场观察:开挖面附近的围岩稳定性,威严构造情况,支护变形与稳定情况,准确掌握围岩情况。

(2)围岩(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抗压强度R b、变形模量E、黏聚力c、内摩擦角、泊松比v。

(3)应力应变测试:岩体原岩应力,围岩应力、应变,支护结构应力、应变。

(4)压力测试:支护上的围岩压力、渗水压力。

(5)位移测试:围岩位移(含地表沉降)、支护结构位移
(6)温度测试:岩体(围岩)温度、洞内温度、洞外温度
(7)物理探测:弹性波(声波)测试,即纵波横波速度、动弹性模量E d、动泊松比v dp
以上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应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应测项目为现场量测的核心,它是设计、施工所必须进行的经常性量测项目。

选测项目是由于不同地址、工程性质等具体条件和对现场量测所必须进行的经常性量测项目。

由于条件的不同和要采取的信息不同,在不同的隧道工程中采用不同的测试项目。

但对于一个具体隧道项目来言,只是有目的的采用几项。

下列表中1~4为项目,5~11为选测项目。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隧道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的规定和图纸要求,确定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必测项目为洞内外观察、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等。

选测项目为:地表下沉量测、围岩内部变形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压力量测、支护及衬砌应力量测、钢架内力及所承受的荷载量测、围岩弹性波速度测试等,应根据图纸要求和隧道的具体情况以及监理工程师的指示选定。

(1)洞内外观察观察工作面状态、围岩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以及喷射混凝土的效果。

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也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状况。

洞外观察包括对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

(2)周边位移量测量测坑道断面的收敛情况,包括量测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以及底板鼓起(必要时)。

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的间距为:Ⅳ类及以上围岩不大于40m。

围岩变化处应适当加密,在各类围岩的起始地段增设拱顶下沉测点1~2个,水平收敛1~2对。

当发生较大涌水时,类围岩量测断面的间距应缩小至5~10m。

各测点应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测点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m,并在下次爆破循环前获得初始读数,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 内读取,最迟不得超过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的读数。

净空水平收敛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确定。

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部位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拱顶下沉量测应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测定下沉量。

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宜用相同的量测频率,应从《量测频率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监 控 量 测 分 析

监 控 量 测 分 析

监控量测分析报告一、监控量测的实施情况1、实施依据①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监控量测设计和监理批复的《施工监测方案》A项量测项目均已实施。

包含有:地表沉降、管线沉降、拱顶沉降、净空收敛和建筑物沉降等。

B项已实施的项目有:钢筋应力和土压力盒。

②复杂的周边环境高大建筑物多,地下管线众多,紧邻劲松桥,且处于交通繁忙的主干道路下。

③工程进度截止到2004年11月18日,西北竖井施工21m;西北风道两导洞施工完;东北竖井完;上下横通道完。

北1导洞58m,南1导洞85m,南4导洞92m,北4导洞58m;④科研需要B项量测项目中,为掌握初支背后土体压力和结构受力情况,购买钢筋应力计48个,应力盒24个,已在北导洞和南导洞各设1个断面。

地中位移分别在西北、东北竖井围护桩施工中已实施。

2、监控量测的布点①地面沉降布点车站主体范围DK24+095~DK24+285,每10m一个断面,共20个测点断面,布点尽量与地下导洞洞室收敛点在同一个里程断面上(布点情况见《地面沉降监测总平面布置图》)。

由于DK24+195~DK24+245断面处于南磨坊路与东三环南路十字交叉路口,车流量非常大,故该地段测点无法布设和监测。

地面布点在掌子面达到前15m(破裂角以外)完成布点及初始值采集。

②地下导洞布点主要有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两个监测项目。

小导洞和横通道每10米布置1个监测断面,结构转点处5m一个断面。

测点在格栅钢架安装时直接焊接在钢架主筋上,喷完混凝土24小时内采集初始值。

③建筑物沉降布点劲松站高大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点已全部布设完毕,初始值及现状调查在2004年3月份采集完毕(监理已批复),108楼、110楼在监测中,现已稳定。

富顿中心大楼离东北竖井约25m,另有15根围护桩和11根旋喷桩的保护,竖井施工对其影响较小。

④管线监测布点主要监测的有东北竖井锁口圈下的给水管和西北风道斜交的热力管廊。

热力管廊分内底沉降和地面沉降分别布点,布点间距5m。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周报

隧道监控量测监测报告周报

大永高速公路承城关段隧道监控量测周报(A12山雷隧道出口2019.9.8~9.14)大永高速公路承城关段A12合同段项目部2019年9月15日大永高速公路承城关段隧道监控量测周报(山雷隧道出口2019.9.8~9.14)现场测量:报告编写:报告审核:大永高速公路承城关段A12合同段项目部2019年9月15日1.监测工作概况1.1现场工程进度山雷隧道出口左线目前采用台阶工法开挖,截止2019年9月14日,掌子面位于ZK299+558断面,开挖进尺312米。

山雷隧道出口右线目前采用台阶工法开挖,截止2019年9月14日,掌子面位于YK304+596断面,开挖进尺270米。

1.2洞内观察对左右线洞内观察,本周初支及围岩未发现异常情况。

1.3监测工作进展监测组根据《监控量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控量测工作。

截止2019年9月14日,在山雷隧道出口左线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同步布置监测断面8个,右线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同步布置监测断面6个。

各监测断面基本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 出口左线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简况表表2 出口右线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简况表5 YK304+620 1 1 监测中6 YK304+605 1 1 监测中2.监测成果整理与分析周边收敛测线及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如图1所示。

图1 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测线(点)布置图(从洞口向内看)截止2019年9月14日,左右线各监测项目的累计值、本周累计及变化趋势见表3~6,各断面的时间~位移曲线见附图。

表3 出口左线拱顶下沉监测成果表编号监测断面累计下沉值(mm)本周累计下沉值(mm)最近三天下沉速率(mm/d)变化趋势备注1 ZK299+680 25.8 0.8 <0.20 基本穩定观测完成2 ZK299+665 29.6 1.2 <0.30 缓慢变形观测中3 ZK299+650 35.6 2.6 <0.70 缓慢变形观测中4 ZK299+635 19.9 2.3 <0.50 缓慢变形观测中5 ZK299+620 20.0 4.5 <1.50 缓慢变形观测中6 ZK299+600 5.7 5.7 <0.60 缓慢变形观测中7 ZK299+580 4.5 4.5 <1.50 缓慢变形观测中8 ZK299+560 1.2 1.2 <1.20 缓慢变形观测中表4 出口左线周边收敛监测成果表编号监测断面累计收敛值(mm)本周累计收敛值(mm)最近三天收敛速率(mm/d)变化趋势备注1 ZK299+680 31.3 0.7 <0.20 基本穩定观测完成2 ZK299+665 28.7 1.0 <0.20 缓慢变形观测中表5 出口右线拱顶下沉监测成果表表6 出口右线周边收敛监测成果表3.结论与建议结合本期山雷隧道出口施工情况,监测组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本周左线洞内监测累计变形及变形速率基本在控制值范围内,洞内拱顶下沉最大周累计变形量为4.5mm(ZK299+580),变形速率为1.5mm/d,收敛最大周累计变形量为4.2mm (ZK299+600),变形速率为0.6mm/d。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王家麻窝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

(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隧道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暗洞段600m 均为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

何家岩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全隧施工期间应开展监控量测,将监控量测作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施工组织,并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测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V 级5m ,IV 级10m ,III 级30m 。

(2)地表沉降监测适用于地表浅埋段,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本隧进口DK108+186~+220 段34m 及出口DK110+000~+095 段95m,为隧道浅埋地段,应开展地表沉降观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布置。

各项监控量测点的具体布置原则,量测断面,量测频率以及控制基准等要求详见《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对监控量测数据应用应严格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进行分级,位移管理分级指导施工管理及支护等措施。

明硐一号隧道监控量测(必测内容) (1)、全隧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净空变化的监控量测,拱顶下沉观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的量测侧线数,各级围岩量测断面纵向间距为:Ⅴ级5m,Ⅳ级10m,Ⅲ级30m. Ⅱ级围岩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宝天曼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分析研究

宝天曼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分析研究

管理位移
Uo / < 3
施工状态
正 常施工
l I
I 注:


/≤ 【0 3 ,≤ 23 /
Uo 2 3 > /
加强监测
加 强监测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理提供 安全信息 ; ) 2 通过对量测数据 的处 理分析 与必要 的计算 和
判别后 , 进行 预测 和反 馈 , 以便 对原 设 汁和施 工 的合 理性 进行 评 估, 并确保施 工安 全和支 护衬 砌结 构 的可靠 度 ; ) 信息 反馈 技 3为 术 和其 他类似工程积 累监 控量测数据 和经 验。

天 数 / d
图 1 某 断 面 净 空 累 积 收 敛 值 和 时 间的 关 系 曲线
从 实 测 数 据 和 分 析 曲线 可 以看 出 , 过 约 3 经 0d时 间 , 挖 后 开
监 测 目的 掌握支护结构变 形及稳 定情况 监 测实际开挖断面 和设计 的差别 锚杆或锚 索内 力及拉拔力 掌握开挖对地表 、 周 围建筑 物的影响 程度及影响范 围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U4 6 3 文献标识码 : A
1 工 程 概 况
宝天曼隧道位 于南 阳市 山区 , 隧道 区 围岩 为花 岗岩 , 抗风 化
能 力较 强 。全 长 12 2m,I 围 岩 8 0m ,I 围 岩 1 0I , 2 1级 7 H级 9 IⅣ级 T 围 岩 12i , 5 明洞 1 I n 01。 T
宝 天 曼 隧 道 施 工 监 控 量 测 分 析 研 究
李 玉 磊
摘 要: 以宝天曼隧道工程 为例 , 细介 绍 了监控量测 的 目的、 1 及 量测项 目, 详 原9 0 并具 体 阐述 了对监 测资料进 行分析 、 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报告第1章工程概况1.1 施工概况截至本月中旬,施工进度如下:左线隧道进洞580m,上台阶施工桩号:ZK68+403,下台阶施工桩号:ZK68+352,二次衬砌施工桩号:ZK68+251。

右线隧道进洞570m,上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下台阶施工桩号:YK68+373,二次衬砌施工桩号:YK68+285。

具体情况如表1-1-1所示。

表1-1-1隧道监控量测监测项目实际工作量/计划工作量已完成工作量备注左线右线左线右线地质支护观察580延米/603延米570延米/570延米580米570米地表下沉1个断面/2个断面1个断面/2个断面1个断面1个断面拱顶下沉46个断面/20个断面46个断面/20个断面42个断面40个断面周边收敛46个断面/20个断面46个断面/20个断面42个断面40个断面第2章具体监测情况2.1地质支护观察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岩体的复杂性,使得前期勘察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和隧道开挖后实际暴露出的情况可能会有较大的出入,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前方的开挖面附近围岩的岩石性质、开挖支护状况进行目测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证明,开挖掌子面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观察和描述,对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掌子面的地质条件十分重要,而掌子面附近初期支付状态的观测和裂缝的描述,对于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优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2.1.1 左线隧道通过对隧道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及初期支护观察,了解隧道实际揭露的围岩情况,及初期支护工作状态。

右线隧道具体情况如表2-1-1所示。

表2-1-1 左线隧道地质支护状况序号观察区段地质情况支护情况1ZK68+398.0~401.0围岩为强风化砂岩,岩体局部为黄褐色 ,局部呈线状。

岩体受构造作用明显,发育多组节理,岩体较破碎,围岩自稳能力差。

产状:134°~163°∠36~47°支护未见裂缝,局部有渗水,见图2.2.1,2.1.2。

2.2地表下沉地表下沉观察断面布置在隧道洞口段,为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而开展的位移量测。

目的是通过量测,判断隧道开挖对洞口边仰坡、浅埋地面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分析该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其与隧道施工的时空关系,进而判断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隧道施工对地面边仰坡的稳定性、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地表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2.2.1所示。

基准点基准点图2.2.1地表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2.2.1 左线隧道左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2-1,成果图如附图4.1.1所示。

表2-2-1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隧道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左线隧道ZK68+4201#测点累计下沉量:6.6mm ;2#测点累计下沉量:7.0mm ;3#测点累计下沉量:6.5mm ;4#测点累计下沉量:5.7mm ;5#测点累计下沉量: 6.0mm 。

趋于稳定 2.2.2 右线隧道右线隧道出口端布设1个地表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4-2-2,成果图如附图4.1.2所示。

表2-2-2 左线隧道地表下沉监测成果隧道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右线隧道YK68+3701#测点累计下沉量:79mm ;2#测点累计下沉量:68mm ;3#测点累计下沉量:64mm ;4#测点累计下沉量:64mm ;5#测点累计下沉量: 53mm 。

趋于稳定 2.3拱顶下沉隧道拱顶下沉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拱顶下沉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拱顶下沉位移速率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拱顶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如图2.3.1所示。

拱顶下沉测点1232.3.1 拱顶下沉测点布设示意图2.3.1 左线隧道左线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断面4个,监测结果见表2-3-1,成果图如附图4.2.1~4.2.4所示。

表2-3-1 左线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序号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1#测点累计下沉量:2.5mm;2#测点累计下趋于稳定1 ZK68+370沉量:4.5mm;3#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2#测点累计下趋于稳定2 ZK68+380沉量:4.5mm;3#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2#测点累计下3 ZK68+390趋于稳定沉量:5.0mm;3#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5.0mm;2#测点累计下加强监测4 ZK68+400沉量:5.0mm;3#测点累计下沉量:4.0mm2.3.2 右线隧道右线隧道布设6个拱顶下沉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3-2,成果图如附图4.2.5~4.2.10所示。

表2-3-2右线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序号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1#测点累计下沉量:2.0mm;2#测点累计下沉量:1 YK68+315趋于稳定3.5mm;3#测点累计下沉量:2.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2.0mm;2#测点累计下沉量:趋于稳定2 YK68+3253.0mm;3#测点累计下沉量:2.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2#测点累计下沉量:趋于稳定3 YK68+3353.5mm;3#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2#测点累计下沉量:趋于稳定4 YK68+3453.0mm;3#测点累计下沉量:2.0mm表2-3-2右线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序号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5YK68+355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 ;2#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 ;3#测点累计下沉量:1.5mm趋于稳定 6YK68+3651#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 ;2#测点累计下沉量:3..0mm ;3#测点累计下沉量:1.5mm趋于稳定 2.4周边收敛隧道周边收敛直观反映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周边收敛量测,为隧道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计算周边收敛位移速率和预测最终位移值,为二次衬砌浇筑选择最佳时机;为隧道施工工艺、支护衬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周边收敛测线布设示意图如图2.4.1所示。

周边位移测点周边收敛测线ABC图2.4.1 周边收敛测线示意图2.4.1 左线隧道左线隧道布设4个周边收敛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4-1,成果图如附图4.3.1~4.3.4所示。

表2-4-1 左线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成果序号 断面桩号 监测成果 监测结论1 ZK68+370 AB 测线累计收敛量 3.0mm ;BC 测线测点累计趋于稳定表2-4-1 左线隧道周边收敛监测成果序号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计2 ZK68+380趋于稳定收敛量:5.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计3 ZK68+390趋于稳定收敛量:6.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4.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5.0mm;BC测线测点累计4 ZK68+400加强监测收敛量:6.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5.0mm2.4.2 右线隧道右线隧道布设6个周边收敛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见表2-4-2,成果图如附图4.3.5~4.3.10所示。

表2-4-2右线隧道拱顶下沉监测成果序号断面桩号监测成果监测结论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1 YK68+315趋于稳定计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趋于稳定2 YK68+325计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4.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3 YK68+335趋于稳定计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趋于稳定4 YK68+345计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BC测线测点累趋于稳定5 YK68+355计收敛量:4.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3.0mmAB测线累计收敛量:4.0mm;BC测线测点累趋于稳定6 YK68+365计收敛量:3.0mm;AC测线累计收敛量:4.0mm第3章问题及建议3.1存在的问题1)施工期间,洞内照明不良,通风不畅,影响施工安全;2)洞内局部有渗水现象,围岩稳定性较差。

3.2建议1)建议做好围岩超前加固,控制开挖进尺,谨慎施工;2)ZK68+251~ZK68+360、YK68+285~YK68+305符合二次衬砌施工条件,建议及时施做二次衬砌。

建议二次衬砌施做前查明初期支护衬砌厚度及背后空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